韋佳鑫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6)
童謠是千百年來民間創(chuàng)造的文化瑰寶和智慧結晶,流傳于千家萬戶,是蘊含鄉(xiāng)土氣息和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間口頭文學精華。桂林民間童謠是以桂柳方言為主要載體進行創(chuàng)作的童謠。順口溜式的桂林童謠蘊含著當?shù)厝说泥l(xiāng)土情懷和成長樂趣。當前,關于桂林童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桂林童謠的文化內(nèi)涵、保護與傳承以及在教學中的運用等方面,而對其教育價值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缺乏。因此,從價值觀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桂林童謠,有利于把握其文化內(nèi)涵和特征,進而挖掘其潛在教育價值,對于桂林童謠的傳承和保護具有指引意義。
“童謠”即流傳于兒童中間的歌謠,一般與兒歌合稱為兒童歌謠。[1]民間童謠就是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反映勞動人民心聲,并經(jīng)過廣泛的口頭傳唱而形成的民間文學藝術形式。桂林童謠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基本形式,有聲地記載了千百年來當?shù)氐娘L土人情、鄉(xiāng)音語調(diào)、生活習俗等,是桂林文化及其地域風貌的生動描繪。桂林童謠是以民間千家萬戶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得以傳承和延續(xù)的,但隨著時代變遷,保護和傳承桂林童謠面臨著危機。大部分“90后”和“00后”新生代群體不會講桂柳方言,更不會吟誦桂林童謠,導致桂林童謠慢慢淡出大眾視野,逐漸邊緣化。當代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被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chǎn)品充斥著,導致桂林童謠缺少吸引力和影響力,難以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和興趣,加之學校、家庭、社會保護和傳承桂林童謠的意識較為淡薄,沒有主動去引導孩子學習和涉獵,鮮有孩子接觸并熟知桂林童謠。能夠吟唱出桂林傳統(tǒng)童謠的人逐漸老齡化,新生代中熟悉并了解桂林童謠的人愈來愈少。桂林市雖于2007年將“民間口頭傳統(tǒng)童謠”納入桂林市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但是存在著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fā)、輕保護的現(xiàn)象。[2]因此,桂林童謠發(fā)展現(xiàn)狀仍不容樂觀。
桂林素以山水甲天下聞名,其獨特的歷史韻味、人文景觀和地域風貌令人心向往之。桂林民間童謠猶如一本故事集,將桂林的人文特征和地質(zhì)風貌娓娓道來,極具濃郁的地域性。桂林民間童謠中有許多記錄桂林獨特的奇山異水和美麗的自然風光的內(nèi)容,如《桂林八景謠》中鳥瞰桂林山水,飄過月牙山巔、穿七星、過花橋、奔漓江,將桂林美景盡收眼底,勾勒了一幅聞名天下的山水畫。此外,桂林民間童謠中蘊含著當?shù)氐拿袼孜幕?,如《賣龍歌》中“賣龍賣龍車車,還龍還龍愿愿”,傳遞了桂林儺文化的古老民俗信息,在孩子們心中塑造了一個和藹可親、詼諧可敬的龍王形象。桂林兒童在傳唱童謠過程中,不斷溫習這些富含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靈動的語句中游覽美麗河山,油然而生對家鄉(xiāng)的喜愛感和自豪感。
桂林傳統(tǒng)童謠篇幅短小,以兒童生活為主要素材和內(nèi)容,使用的是兒童的日常口頭語,語句通俗簡單,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強,易背易讀,符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理解能力。首先,桂林傳統(tǒng)童謠善用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形式較為豐富。如《接下巴》中的“水牛過溝,踩死泥鰍。泥鰍告狀,告著和尚……”巧妙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內(nèi)容根據(jù)兒童的想象不斷豐富,迸發(fā)出許多俏皮詼諧的語句,韻腳自然轉換,鍛煉了兒童的思維能力,展示了兒童即興創(chuàng)作的靈活機智和流暢口才。其次,桂林民間童謠體現(xiàn)了語言的藝術性和獨特性。桂林傳統(tǒng)童謠方言風味濃厚,桂林話屬于西南官話的一種,語音系統(tǒng)簡單,音韻柔和,聲調(diào)清晰,節(jié)奏清朗。方言屬于民間文化瑰寶之一,在民間童謠中善用方言能使其錦上添花。例如《獅子歌》中,“獅子頭上三點青吶,獅子里頭兩個人(yin)。前頭那是韓湘子吶,后頭那是呂洞賓(bin)”。巧用桂林方言,語句緊湊跳躍,起承轉合脈絡清晰,人唱人喜,易于兒童吟誦和記憶。
桂林民間童謠作為桂林鄉(xiāng)土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其韻律悠揚,意蘊豐富,具有寶貴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藝術細胞,并激發(fā)其發(fā)現(xiàn)美和感受美的興趣和能力。音樂是表達人類豐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兒童可以通過吟唱童謠的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和實際感受。桂林民間童謠語言樸實、節(jié)奏明快、旋律流暢,能讓孩子在吟誦童謠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和掌握節(jié)奏和韻律等音樂知識。桂林民間童謠的音樂美首先體現(xiàn)在輕快明朗的節(jié)奏感上。如“搖呀搖,搖呀搖,搖妹過東橋,搖妹大,搖妹高,搖妹討柴燒”中運用了押韻的手法,使節(jié)奏活潑歡快。整首童謠停頓方式整齊統(tǒng)一,凸顯其風趣活潑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培育兒童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其次,桂林民間童謠的音樂美體現(xiàn)在擬聲詞和疊詞上。許多桂林民間童謠通過適當?shù)厥褂脭M聲詞,將人物和動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逼真、傳神地刻畫出來,惟妙惟肖。如“斑鳩不落地,飛到大河那邊去,咕咕咕,咕咕咕”中兩次“咕咕咕”的襯字樂句,生動描繪了斑鳩的叫聲,細膩地表現(xiàn)了斑鳩在不同的高度上邊飛邊唱的情景;而“螢火蟲蟲,屁股吊燈籠籠,上天雷公打打,你吃多多,我吃少少,吃完又去舀舀”中使用了“籠籠”“打打”“多多”等疊詞和四六、六四長短交錯的句式,讀起來既新奇又充滿童趣。兒童年齡尚小,對外界事物感到新鮮和好奇,童謠中反復出現(xiàn)的疊詞、特殊的句式及輕快的節(jié)奏,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加深了兒童對童謠的印象和記憶。
人文教育是以達到發(fā)展個性、塑造人格、培養(yǎng)人文精神為主要目標的一種教育實踐。[3]桂林作為多民族聚居區(qū),其童謠千姿百態(tài),蘊含了當?shù)夭煌褡宓娘L土人情、方言土語、傳統(tǒng)習俗等。桂林民間童謠作為兒童的啟蒙教材,涵蓋了豐富的人文價值,其對于孩子的成長,不亞于學校中學到的知識道理。桂林民間童謠蘊含了濃厚的人性文化,并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人文價值。無論是它的歷史來源、歌詞內(nèi)涵還是演繹方式,都凸顯了桂林底蘊深厚、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現(xiàn)了當?shù)卮緲愕拿耧L和多姿多彩的民俗。如《賣龍歌》中展示了桂林儺文化這個古老民俗,這是數(shù)千年來代代相傳的民間的一種祭祀習俗。桂林民間自古流傳“還大愿”的風俗,每當遇到旱季莊稼難長,或者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們都會抬著貢品,舞龍玩獅唱調(diào)子,浩浩蕩蕩地去龍王廟燒香許愿或還愿,小朋友們會跑前跑后湊個熱鬧。久而久之,這首《賣龍歌》童謠從“還大愿”習俗中誕生了。兒童可以從童謠中初步了解家鄉(xiāng)的民俗風情,樹立起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的責任和意識。此外,桂林民間童謠中還體現(xiàn)了民族團結、各民族和睦友愛相處的精神風貌,如《螞蟻歌》是龍勝侗族兒童游戲時唱的童謠,歌詞形象生動,旋律簡樸歡快,用桂林話代替侗語唱,便于推廣,也賦予了新意,使桂林其他民族的兒童通過這首童謠認識到侗族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推動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相互包容,促進民族大融合。這些富含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桂林民間童謠,不僅僅展示了這個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底色,還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質(zhì),更是突出了其人文價值底蘊,具有塑造人性和感化心靈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課程一直處于重要地位,而勞動教育也成為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3月20日)》中更是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4]桂林民間童謠真實記錄了數(shù)代以來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活動、生產(chǎn)實踐中的細節(jié)和場景,并通過兒童之口贊揚了普通老百姓們熱愛生活、辛勤耕耘、任勞任怨的偉大勞動精神。例如《馬馬?!分械摹榜R馬牛,耕地拖犁頭,犁來犁去千條路,耙來耙去萬條溝。清明撒谷種,八月得豐收,打起谷子堆滿樓”,描寫了牛的忍辱負重、埋頭苦干以及孩子們跟著父母起早貪黑勞動的場景,展現(xiàn)了人們對于勞動的熱愛及豐收的喜悅。而《煙,煙,莫煙我》中生火時被煙熏急的小朋友將自己比作“天上的梅花朵”,并將劈柴、燒火、煮飯的小朋友比作笨拙的豬、狗和貓,講述了農(nóng)家小朋友做飯時被煙熏后手忙腳亂的窘?jīng)r,使人忍俊不禁,也較好地詮釋了窮人孩子早當家的獨立自主意識。兒童在吟誦這首童謠時不僅能感到風趣詼諧,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童謠中蘊含的勞動精神和獨立自主意識的感染和熏陶。從小注重和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勤勞、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和勞動意識。童謠作為孩子啟蒙教育的最佳教材之一,其內(nèi)容中傳達的精神和內(nèi)涵更容易為孩子們接受、認同和內(nèi)化。家長和學校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桂林民間童謠中的勞動元素,將其有機地融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使孩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具備一定的勞動素養(yǎng)和勞動精神,做到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fā)展。
桂林民間童謠是桂林人生活智慧的結晶。在科學技術不發(fā)達和教育未全面普及的年代,童謠是勞動人民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科學知識的凝練,也是讓兒童開眼望世界的民間教科書。桂林民間童謠取材新穎,內(nèi)容涉獵廣泛,全方位展現(xiàn)了桂林人的生活場景和風俗習慣,并從中向兒童們普及生活常識和科學知識,滿足兒童的好奇心,開發(fā)兒童的智力。這些童謠,既介紹了水果、蔬菜的特點和功效,也講述了隱藏在生活中的物理常識,還涉及自然天象方面的知識。如《雞毛乖乖》中“雞毛雞毛乖乖,鴨毛鴨毛乖乖,叫你東歪就東歪,叫你西歪就西歪,叫你磕頭就磕頭,叫你閃背就閃背,叫你跑馬就跑馬,叫你上天就上天,飛呀,飛呀,飛呀”,描繪了桂林小朋友在玩雞毛游戲時的愉悅畫面,通過手與雞毛摩擦發(fā)熱生靜電,使雞毛有了“靈氣”,使得科普童謠意趣盎然,成了桂林民間童謠的又一特色?!峨u蛋殼鴨蛋殼》中的“一盤瓜子一盤藕,王媽媽去打酒,跌著一雙手,李媽媽去找藥,跌著一只腳,雞蛋殼,鴨蛋殼,燒變灰就是藥”,風趣詼諧地講述了王媽媽和李媽媽受傷后將雞蛋殼和鴨蛋殼燒成灰當作藥來敷,起到消炎效果的故事。這展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將日常不用的東西變廢為寶,巧妙地運用到生活中,成為民間的奇方妙藥。桂林民間童謠通過樸實、生動、風趣的語言向孩子們闡述和解釋著萬千事物的原理和奇特的生活現(xiàn)象,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通過對桂林民間童謠的吟誦,兒童可以從中學習到生活常識和科學知識,了解到不同事物的功用和價值,擴大兒童對生活的認識,提高其探索世界未知數(shù)的積極性。
桂林民間童謠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口口相傳,傳承至今,凝結和濃縮了桂林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是桂林人的智慧結晶和文化瑰寶。桂林民間童謠宛如那潺潺千里的漓江水,滋潤著祖國的花朵,使他們茁壯健康成長。童謠是桂林人游戲的玩伴、藝術的開端和人生的啟迪,更是當?shù)貙氋F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應繼承之,發(fā)揚之,賦予其新的時代特色,讓這朵藝術之花絢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