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三圖賊”來自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汀州府上杭縣溪南里三圖(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峰市鎮(zhèn)一帶)的百姓,因食鹽而起,15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活動于閩粵贛邊一帶。當(dāng)時震驚朝野,明朝屢平不定,俞大猷為此建議設(shè)置“三圖縣”以加強統(tǒng)治,陸穩(wěn)據(jù)此上疏明世宗。最終經(jīng)戚繼光招撫,編入福建都指揮使司上杭守御千戶所副千戶賴榮貴部,參與松江府抗倭有功。戚繼光招撫“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始載康熙《寧化縣志》,披露“三圖賊”為戚繼光招撫,并編入上杭守御千戶所賴姓百戶所部,為后學(xué)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由于該志未查閱上杭舊志,闕載賴榮貴其名、誤載其官職,將賴榮貴與賴榮華相混淆;根據(jù)諧音,將“三圖”誤作“三涂”,以訛傳訛;書寫不規(guī)范,未完整引用唐順之《武編》原文,將“上杭賴家兵”擅自改成“福建賴家兵”。
目前學(xué)術(shù)界雖對康熙《寧化縣志》已有研究,如張鳳英《明遺民李世熊與康熙〈寧化縣志〉的編撰》一文述及康熙《寧化縣志》的歷史地位,卻未對戚繼光招撫“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史事進行研究。〔1〕基于戚繼光此舉產(chǎn)生了重要歷史影響,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文將搜集《明實錄》、地方志、文集、年譜等史料,通過考證戚繼光招撫“三圖賊”經(jīng)過,考察戚繼光將“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的原因,從而為戚繼光研究提供新的路徑。
康熙《寧化縣志》載:
(嘉靖)四十年辛酉,程鄉(xiāng)賊首林朝曦、梁統(tǒng),三涂賊首蕭、劉二姓攻縣勢甚猖,持四十日,造云梯薄城。知縣陳添祥以佛郎機破之,賊失利去。(是年正月、二月,賊悉屯安遠巡檢司前,分群肆掠無忌。五六月間,共計九伙,每伙不下千數(shù)百人。七八月,破江西屬縣十余,江憲副遇害。時惟三涂賊最強,其犯汀郡者即此伙也。戚公繼光招撫之,至松江平倭有功。其首賴某,授上杭世襲百戶,唐荊川《武編》所稱“福建賴家兵”是也。)〔2〕
此“三涂”有誤,應(yīng)作“三圖”,之所以出現(xiàn)訛誤,應(yīng)源于諧音所致?!捌莨^光”指戚繼光。戚繼光曾招撫“三圖賊”?!俺锑l(xiāng)”指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潮州府程鄉(xiāng)縣(今廣東省梅州市),其“賊”以林朝曦、梁統(tǒng)為首?!肮タh”指攻打?qū)幓h城?!爸h陳添祥”指汀州府寧化知縣陳添祥,“嘉靖三十八年任”,其繼任劇坦“嘉靖四十一年任”〔3〕,嘉靖三十八年到四十一年(1559——1562)在任。“安遠巡檢司”隸屬寧化縣(今屬福建省三明市管轄),嘉靖《汀州府志》載:“安遠寨巡檢司,在縣治北招得里?!薄?〕
戚繼光招撫“三圖賊”原因有二:其一,“三圖賊”實力較強,明軍屢平不定,戚繼光為使地方迅速平定,主張采取招撫策略?!叭龍D賊”其時首領(lǐng)為蕭、劉兩姓,與俞大猷所云饒、葛兩姓無關(guān)。俞大猷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所撰《俯順民情添設(shè)縣治以絕盜源疏(添設(shè)縣治)》又云:“今三圖地方大賊首饒表,次賊首葛禮生既皆就擒,其余徒黨合當(dāng)遵照撫處?!薄?〕饒、葛兩姓“賊首”為俞大猷所擒,與戚繼光招撫的“三圖賊”無關(guān),戚繼光招撫的“三圖賊首”以蕭、劉兩姓為首。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正月、二月間,“三圖賊”與“程鄉(xiāng)賊”一道屯駐寧化縣安遠巡檢司前,分批活動。到當(dāng)年五六月間,共有九個團伙作亂,每個團伙多達數(shù)百上千人。同年七八月間,“三圖賊”參與攻打江西十余個屬縣,時有“江憲副”,即江姓按察司副使遇害。其時,在閩粵贛邊“盜賊”中,“三圖賊”實力最強,曾攻打“汀郡”,即汀州府城。
其二,戚繼光深知“三圖賊”事出有因,非一朝一夕能解決。俞大猷《添設(shè)上杭三圖縣治》指出:“惟福建汀州府上杭縣溪南三圖之賊,則百余年來無一年秋冬之間不嘯聚,一二千人出外行劫。略經(jīng)撲殺而不能馴服向化,故閩廣山寇共推此賊為宗祖,其余皆效尤之流裔也。”〔6〕“三圖”隸屬上杭縣溪南里,是明朝里社圖甲制度的產(chǎn)物?!叭龍D賊”來自三圖百姓,每到秋冬之際成群結(jié)隊一兩千人外出活動,截止到嘉靖末已有百余年之久。其作亂原因,俞大猷未做說明,陸穩(wěn)根據(jù)俞大猷所云撰寫的《俯順民情添設(shè)縣治以絕盜源疏(添設(shè)縣治)》也未指出緣由?!?〕實際上,三圖百姓做“賊”應(yīng)與食鹽有關(guān)。汀州非產(chǎn)鹽區(qū),其時百姓食用潮州所產(chǎn)海鹽“潮鹽”。從潮州運往汀州“潮鹽”,需經(jīng)上杭三圖峰市中轉(zhuǎn)。乾隆《潮州府志》記載:“潮鹽”上杭埠四個“子埠”為首即為“峰市”〔8〕。又云:“有上杭縣丞駐扎峰市兼管每日所到船只。”〔9〕秋天是海鹽生產(chǎn)旺季,秋冬又是小農(nóng)社會上杭的農(nóng)閑之際,三圖百姓據(jù)此劫掠。早在北宋時期,汀州百姓就因汀州非食鹽產(chǎn)地,迫于王朝鹽鐵官賣政策,每到秋冬農(nóng)閑之時便成群結(jié)隊在閩粵海鹽產(chǎn)地一帶活動。最終在南宋紹定三年、四年間(1230——1231)揭竿而起,迫使南宋改革鹽政,自紹定五年(1232)起將原來食用的福州產(chǎn)海鹽“福鹽”改為“潮鹽”?!?0〕三圖百姓據(jù)此參考借鑒,根據(jù)韓江——汀江航道重要節(jié)點,憑借山深林密地理優(yōu)勢,在閩粵邊界活動。由于食鹽利潤較高,明朝官軍對此多次平定亦無法使之絕跡。
戚繼光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招撫“三圖賊”??滴酢秾幓h志》雖在嘉靖四十年辛酉述及“三圖賊”,但均圍繞“三圖賊”在寧化縣活動展開,提及“三圖賊”攻打?qū)幓h城后,回顧“三圖賊”此前盤踞寧化縣安遠寨巡檢司前以及攻打江西。該志所載“三圖賊”接受戚繼光招撫實則交代由于戚繼光招撫“三圖賊”,“三圖賊”從此未在寧化縣活動?!镀萆俦D曜V耆編》述及戚繼光平林朝曦:戚繼光在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八月,召援江西,條陳十事”,述及“前賊林朝曦等率眾萬余人,于是月四日突從廣昌衛(wèi)入撫州境,分眾略地”〔11〕。林朝曦來自程鄉(xiāng)縣,雖與“三圖賊”曾合兵一處,卻與之不同,其時林朝曦所率萬余人不包括“三圖賊”?!镀萆俦D曜V耆編》又載戚繼光曾平“上杭”“賊徒”:戚繼光在嘉靖四十年辛酉“冬十月,帥師援江西,討流寇,于上坊大克之”〔12〕。有“時清流渠魁黎天明與弟天綱約會大帽山,令部長劉相、周金公往糾上杭、邵武等處賊徒七千余人,于本月五日自火燒嶺入寇弋陽、鉛山、貴溪間”〔13〕?!叭龍D賊”雖來自上杭,曾在江西活動,與黎天明故里汀州府清流縣(今屬福建省三明市管轄)因食用“潮鹽”相識,乾隆《潮州府志》記載“潮鹽”分銷“清流埠”。〔14〕但俞大猷嘉靖四十一年(1562)所撰《添設(shè)上杭三圖縣治》未述及戚繼光招撫“三圖賊”之事,戚繼光其時尚無招撫“三圖賊”之舉。戚繼光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巡視汀州?!镀萆俦D曜V耆編》載:戚繼光在嘉靖四十三年甲子九月,分兵預(yù)防興泉漳汀諸郡。這期間“家嚴出巡汀州,以示彈壓”〔15〕。戚繼光此舉雖針對“廣賊未靖”〔16〕,即廣東“賊寇”,但“三圖賊”來自閩西、粵東交界,其故里上杭隸屬汀州,于此懾于戚繼光威勢,接受招撫。
康熙《寧化縣志》載:
戚公繼光招撫之,至松江平倭有功。其首賴某,授上杭世襲百戶,唐荊川《武編》所稱“福建賴家兵”是也?!?7〕
“唐荊川”即唐順之,號荊川。所謂“福建賴家兵”,從“其首賴某,授上杭世襲百戶”來看,其首領(lǐng)為賴姓,被授予世襲上杭守御千戶所百戶。上杭守御千戶所隸屬福建都指揮使司汀州衛(wèi),亦可稱之為“福建賴家兵”,但此說過于空泛。
康熙《寧化縣志》所謂唐荊川《武編》記載“福建賴家兵”與原文不符,實則不確,應(yīng)作“上杭賴家兵”。唐荊川《武編》載:
沙家兵、竿子手、廣東藤甲軍、處州坑兵、漳州海倉(滄)兵、上杭賴家兵、廣西狼兵、湖廣土兵?!?8〕
“上杭”指上杭縣,“賴家兵”指賴姓將領(lǐng)率領(lǐng)的軍隊,即上杭守御千戶所軍戶。
此賴姓將領(lǐng)其人,康熙《寧化縣志》未載其名,康熙《上杭縣志》所載上杭守御千戶所賴姓百戶名單,與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時間相近的為賴榮華:
賴榮華,楷子,嘉靖九年襲,調(diào)征倭,陣亡,升副千戶。
賴宗仁,榮華子,萬歷六年襲。〔19〕
賴榮華是賴楷之子,在嘉靖九年(1530)世襲上杭守御千戶所百戶,被調(diào)往外地抗倭,陣亡后獲升副千戶。
康熙《寧化縣志》所云“上杭世襲百戶”“賴某”是否是賴榮華?這就要從賴榮華陣亡時間加以斷定。
《明世宗實錄》載:
(嘉靖三十四年二月辛巳)巡按浙江御史胡宗憲勘上:去年十一月等月,倭犯嘉湖諸臣功罪。言:……我軍不利,賊亦頗有損失,復(fù)斂入柘林老巢。于十二月突出犯新帶恩至威令不行,偏裨各自為進止。百戶賴榮華統(tǒng)福兵六百人,恃其梟健,鼓行直進。賊潰登舟,榮華乘勝薄之,中鳥銃而死?!?0〕
“百戶賴榮華”即上杭守御千戶所百戶賴榮華。此“福兵”即“上杭賴家兵”,由于上杭守御千戶所隸屬福建都指揮使司,又在浙江作戰(zhàn),于此可稱福建兵。賴榮華在嘉靖三十四年二月的“去年十二月”陣亡,即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十二月。
戚繼光在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招撫“三圖賊”,將其編入“上杭賴家兵”,接收的“上杭世襲百戶賴某”并非賴榮華,而是另有其人。
康熙《上杭縣志》載:
賴榮貴,本縣人,嘉靖三十八年襲榮華職?!?1〕
賴榮貴,是賴榮華之弟,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承其兄蔭獲任上杭守御千戶所副千戶。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其時承襲武職三年,于此接收“三圖賊”??滴酢秾幓h志》所云“上杭世襲百戶賴某”實則賴榮貴,其官職應(yīng)是“副千戶”,而非“百戶”。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冬,戚繼光招撫“三圖賊”后,將其編入“上杭賴家兵”,接收的正是上杭守御千戶所副千戶賴榮貴。
康熙《寧化縣志》雖是孤證,并非不立??滴酢秾幓h志》作者李世熊出生在明末,致力于反清復(fù)明,對地方史有深入了解,所載是可信的。
戚繼光為何要將“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三圖賊”來自上杭縣溪南里三圖,其接受招撫后,根據(jù)從何處來回何處去的原則,回原籍編入“上杭賴家兵”?!叭龍D賊”與賴榮貴是上杭縣溪南里三圖同鄉(xiāng),康熙《上杭縣志》記載賴榮貴之兄賴榮華僅稱:“賴榮華,思智孫也?!薄?2〕嘉靖《汀州府志》記賴思智則具體到“里”,稱其是上杭縣溪南里人:“賴思智,上杭溪南里人?!薄?3〕實際上,賴榮貴的祖父賴思智是上杭縣溪南里三圖(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金砂鄉(xiāng)五坑村)人。雖然“三圖賊”與賴榮貴是同鄉(xiāng),賴榮貴一家卻與之不同,早在賴榮貴祖父賴思智起就忠君報國,屢立戰(zhàn)功,嘉靖《汀州府志》載:
弘治十八年,本縣僉充捕盜老人,統(tǒng)民兵追捕,屢戰(zhàn)有功。正德四年,僉事茹鑾給與冠帶,以旌其功。正德七年,武平縣地方掛坑等處賊首吳顯、曾惟茂聚眾劫殺,勢甚猖獗。時三司調(diào)委思智領(lǐng)兵攻戰(zhàn),先登破巢,前后生擒斬首二百四十九,功渠魁授首,余黨逃遁,思智乘勝長驅(qū),直欲盡滅,不意賊兵伏起,遂為支解死于寇難。正德九年,巡按御史胡文靜錄其戰(zhàn)功死義以上,朝廷嘉其勇義,敕贈為武略將軍,命有司立祠以祀,蔭其子賴楷為本所世襲百戶。〔24〕
賴思智自弘治十八年(1505)被授予捕盜老人起,即屢立戰(zhàn)功,正德四年(1509)因功獲贈冠帶。正德七年(1512)負責(zé)平定武平賊首,身先士卒,斬獲頗多,最終深陷埋伏,遭到肢解而亡。正德九年(1514)胡文靜據(jù)此上奏明武宗。
賴思智事跡為明武宗所知。《明武宗實錄》載:
(正德十二年春正月癸未)贈上杭縣民賴思智為武略將軍,蔭其子楷為世襲試百戶。以思智屢有殺賊功,死于戰(zhàn)陣。從御史胡文靜奏也?!?5〕
正德十二年(1517),明武宗根據(jù)御史胡文靜所奏賴思智事跡,追贈其為武略將軍,讓其子賴楷承蔭為世襲試用百戶武職。
其時上杭縣城保存有賴思智在正德九年(1514)獲建武略將軍祠,可對“三圖賊”起到警示作用??滴酢渡虾伎h志》述及武略將軍祠由來:
武略將軍祠,鎮(zhèn)東街之北,祀邑義勇賴思智。明正德九年,巡按胡文靜奏請敕贈建祠。〔26〕
賴楷是賴榮貴之父,正德十二年(1517)承襲武職,至嘉靖九年(1530)為明朝分憂十余載。康熙《上杭縣志》記載:“賴楷,本縣人。正德十二年,以父思智蔭?!薄?7〕
“三圖賊”與率領(lǐng)“上杭賴家兵”的賴榮貴同為上杭縣溪南里三圖人,“三圖賊”接受戚繼光招撫后,就地編入上杭守御千戶所,隸屬賴榮貴管轄。除此屬地管理外,還與“上杭賴家兵”對“三圖賊”知根知底,便于通過同鄉(xiāng)情誼影響、感化“三圖賊”有關(guān)。
“三圖賊”實力最強,如何人盡其用,成為戚繼光考慮的重點。
康熙《永定縣志》披露上杭縣溪南里三圖賴榮昌兩次參與“三圖賊”作亂:
劉榮,府學(xué)生。……繼上杭三圖作亂,本府同知繆宗堯以榮行端謹,令誨新民,以禮義化其俗。時賊首賴榮昌、劉元亨復(fù)反。榮計緝捕,地方以寧。督撫虞守愚疏題,奉旨授廣東惠州府捕盜通判。卒于京?!?8〕
“府學(xué)生”指汀州府儒學(xué)生員?!吧虾既龍D”即上杭縣溪南里三圖?!氨靖敝竿≈莞??!岸綋帷敝改馅M巡撫。“賴榮昌”是上杭縣溪南里三圖人,與賴榮貴同為“榮”字輩,也是賴家人。劉榮是汀州府儒學(xué)生員,“三圖賊”接受招安后,劉榮被汀州府同知繆宗堯指派推動“三圖賊”移風(fēng)易俗,即讀書識字,訂立鄉(xiāng)規(guī)民約之類。然而,“三圖賊”以賴榮昌、劉元亨為首最終未能成為明朝“新民”,再次作亂。此事發(fā)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1542——1544)?!睹魇雷趯嶄洝酚涊d:“(嘉靖二十一年四月)癸酉,升大理寺少卿虞守愚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地方。”〔29〕“汀”指汀州?!睹魇雷趯嶄洝酚衷疲骸埃尉付晔赂?,)升提督南贛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虞守愚為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30〕早在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之前,賴家成員先后兩次加入“三圖賊”,參與作亂。賴家成員兩次參與“三圖賊”,深知“三圖賊”底細,便于迅速掌控“三圖賊”動向。
戚繼光認為上杭溪南里三圖作亂百余年,民風(fēng)剽悍,食鹽利潤較高,其百姓心性非一朝一夕能夠移風(fēng)易俗。而東南沿海倭患嚴重,亟須驍勇善戰(zhàn)的力量投入抗倭。戚繼光對“上杭賴家兵”抗倭事跡深有了解,為使“三圖賊”人盡其才,主張將其編入“上杭賴家兵”。
首先,戚繼光從胡宗憲處得知“上杭賴家兵”英勇抗倭事跡。胡宗憲《籌海圖編》載:
(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賊復(fù)入嘉善縣,百戶賴榮華死之。(賊歸自湖州,復(fù)入縣治。榮華統(tǒng)福兵御之,乘勝逐北,賊預(yù)伏鳥銃手以待,兵潰,榮華死焉。翼日,賊焚縣治。自是而后,賊入縣治凡十有七次,無城故也。)〔31〕
此“百戶”指上杭守御千戶所百戶?!案1敝纲嚇s華所率上杭守御千戶所軍戶,即“上杭賴家兵”。賴榮華率部迎敵,倭寇潰敗,賴榮華乘勝追擊,最終被鳥銃擊中而亡。
胡宗憲據(jù)此奏報明世宗,《明世宗實錄》記載賴榮華陣亡經(jīng)過:
百戶賴榮華統(tǒng)福兵六百人,恃其梟健,鼓行直進。賊潰登舟,榮華乘勝薄之,中鳥銃而死?!?2〕
康熙《上杭縣志》披露了賴榮華的作戰(zhàn)細節(jié):
賴榮華,思智孫也,襲百戶。嘉靖甲寅,浙江倭寇猖獗,總?cè)终鞅陂}。榮華奉調(diào),守御嘉善縣,未及月,倭突至,枵腹接戰(zhàn),斬獲數(shù)級,復(fù)用大旗當(dāng)賊,以法卷紙。倭賊悉眾來搏戰(zhàn)。別部將觀望自保。榮華孤軍沖突,為伏炮所中,墜水死。僉事王時槐以聞,敕贈忠勇,升副千戶,蔭其弟榮貴,建祠城北祀之?!?3〕
賴榮華在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因浙江倭寇猖獗,奉調(diào)出兵浙江,負責(zé)防守嘉善縣。甫抵嘉善,遇倭寇突襲,尚未果腹的賴榮華率部迎戰(zhàn)。賴榮華率部斬殺倭寇,又用大旗御敵。倭寇全數(shù)參戰(zhàn)。就在賴榮華奮勇抗倭?xí)r,一旁友軍作壁上觀,賴榮華孤軍奮戰(zhàn),最終遇伏中炮,墜水身亡。
值得注意的是,該志認為賴榮華是中炮而死,而胡宗憲則認為賴榮華是中鳥銃而亡。按胡宗憲時在浙江巡撫,應(yīng)以其所載為是,即賴榮華是中鳥銃陣亡。
賴榮華陣亡后,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上杭獲建義勇祠,見證其抗倭事功??滴酢渡虾伎h志》載:
義勇祠,城北舊學(xué)址之右,祀百戶賴榮華。明嘉靖三十六年,僉事王時槐奏請敕贈建祠。〔34〕
戚繼光與胡宗憲關(guān)系密切,在義烏組建“戚家軍”,曾奏請嘉獎平定“三圖賊”的虞守愚也是義烏人,戚繼光對“上杭賴家兵”英勇事跡有所了解。
其次,戚繼光從俞大猷的經(jīng)歷加深了對“上杭賴家兵”與“三圖賊”的認識。俞大猷與賴榮華是福建同鄉(xiāng),卻因未能及時支援賴榮華所部導(dǎo)致賴榮華陣亡,被勒令戴罪立功。《明世宗實錄》記載賴榮華陣亡后,胡宗憲追究明軍將領(lǐng)責(zé)任,其中就有俞大猷:
以上諸臣進退無紀,彼此離心,貪功觀望有同兒戲。坐貽地方大害。請分別治罪而恤錄其死事者。詔褫劉恩至冠帶,令戴罪殺賊。下孫敖八人及鄧植于巡按御史訊治。奪兵備副使陳宗夔、僉事羅拱辰俸各一月,責(zé)俞大猷、陳應(yīng)魁策勵供職,其陣亡將士賴榮華等下所司優(yōu)恤如例?!?5〕
俞大猷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勒令戴罪立功,隨后參與平定“三圖賊”,捕獲饒、葛兩姓“賊首”,由此建議在上杭溪南里三圖設(shè)置“三圖縣”,卻因未獲上杭、永定兩縣支持最終未能實現(xiàn)。戚繼光與俞大猷齊名,有“俞龍戚虎”之稱,所以其從中加深了對“三圖賊”與“上杭賴家兵”的了解。
戚繼光針對“三圖賊”化“賊”為“新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俞大猷提出的設(shè)置三圖縣建議無法實現(xiàn),提出將“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使之發(fā)揮所長,由此增加“三圖賊”歸屬感,通過“上杭賴家兵”與“三圖賊”的同鄉(xiāng)情誼以及明代衛(wèi)所管理制度,加強對“三圖賊”的管理,從而徹底解決了“三圖賊”問題。
戚繼光將“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三圖賊”成為衛(wèi)所軍戶,推動了“三圖賊”成為明朝“新民”的進程?!叭龍D賊”作為“上杭賴家兵”的組成部分,為“上杭賴家兵”增添力量,在參與松江府(今上海市)抗倭斗爭中立下戰(zhàn)功,見載唐順之《武編》。
綜上所述,可歸納為以下三點結(jié)論。
第一,戚繼光招撫“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產(chǎn)生了較大的歷史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戚繼光針對“三圖賊”改剿為撫,為明朝節(jié)省了大量開支,又減少兵員傷亡;其次,戚繼光與“上杭賴家兵”均是明代衛(wèi)所軍戶出身,對明代衛(wèi)所管理有深入了解,據(jù)此提出將“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補充了“上杭賴家兵”的力量,為抗倭斗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再次,戚繼光徹底解決了動亂百余年的“三圖賊”問題,為安定閩粵贛邊區(qū)域社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減輕了百姓負擔(dān),保存了“戚家軍”的有生力量。
第二,戚繼光招撫“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對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首先,戚繼光故里登州有鹽場,與“三圖賊”食用的“潮鹽”均是海鹽,他對內(nèi)陸缺鹽百姓有深刻的認識,深知明朝食鹽專賣政策無法改變,由此招撫“三圖賊”,將其編入“上杭賴家兵”。其次,康熙《寧化縣志》雖是“天下名志”,難免掛一漏萬,存在訛誤。再次,上杭舊志長期闕載戚繼光招撫“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史事源于該志擔(dān)心提及“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將影響“上杭賴家兵”的英勇形象,由此選擇不書寫此事。
第三,戚繼光招撫“三圖賊”編入“上杭賴家兵”史事考證為新時期戚繼光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我們不能停留在重述文獻記載,局限于文獻分析層面,應(yīng)在文獻分析的基礎(chǔ)上,進行文本分析,還原文本書寫過程,分析其與選擇性記憶原因。既要回到歷史現(xiàn)場,又要置身更廣闊的時空,揭示區(qū)域社會歷史變遷。
【注釋】
〔1〕參見張鳳英:《明遺民李世熊與康熙〈寧化縣志〉的編撰》,《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3 期,第88~93 頁。
〔2〕(清)李世熊撰修,(清)祝文郁刊:康熙《寧化縣志》卷七《政事部下·寇變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53 頁a。
〔3〕(清)李世熊撰修,(清)祝文郁刊:康熙《寧化縣志》卷三《人民部上·官師志》,第11 頁b~12 頁a。
〔4〕(明)邵有道修:嘉靖《汀州府志》卷六《公署》,《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39 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版,上冊,第371 頁。
〔5〕(明)俞大猷撰:《正氣堂集》卷一三《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二月孫云鴻味古書室重刊刻本,第23 頁a。
〔6〕(明)俞大猷撰:《正氣堂集》卷一三《揭》,第20 頁b。
〔7〕(明)徐孚遠、(明)陳子龍、(明)宋征璧、(明)吳培昌選輯,(明)黃子錫參閱:《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卷三一四《陸北川奏疏疏》,明崇禎十一年(1638)平露堂刻本,第12b~15 頁a。
〔8〕(清)周碩勛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三《鹽法》,第15 頁a~15 頁b。
〔9〕(清)周碩勛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三《鹽法》,第65 頁a。
〔10〕詳見劉濤:《客家由來與客家祖地寧化石壁祖先敘事新考》,《地域文化研究》2021年第3 期,第70~72 頁。
〔11〕(明)戚祚國匯纂,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二,第68 頁。
〔12〕(明)戚祚國匯纂,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二,第72 頁。
〔13〕(明)戚祚國匯纂,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二,第72 頁。
〔14〕(清)周碩勛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三《鹽法》,第15 頁a。
〔15〕(明)戚祚國匯纂,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五,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145 頁。
〔16〕(明)戚祚國匯纂,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五,第145 頁。
〔17〕(清)李世熊撰修,(清)祝文郁刊:康熙《寧化縣志》卷七《政事部下·寇變志》,第53頁a。
〔18〕(明)唐順之撰:《武編》前卷一《制》,《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二·兵家類》,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25 頁a。
〔19〕(清)蔣廷銓修:康熙《上杭縣志》卷六《職官志》,第23 頁a。
〔20〕(明)張溶監(jiān)修:《明世宗實錄》卷四一九,《明實錄》第9 冊,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7275~7276 頁。
〔21〕(清)蔣廷銓修:康熙《上杭縣志》卷六《職官志》,第21 頁b。
〔22〕(清)蔣廷銓修:康熙《上杭縣志》卷九《人物志》,第18 頁b。
〔23〕(明)邵有道修:嘉靖《汀州府志》卷一四《人物》,《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40 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167 頁。
〔24〕(明)邵有道修:嘉靖《汀州府志》卷一四《人物》,《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40 冊,第167~168 頁。
〔25〕(明)徐光祚監(jiān)修:《明武宗實錄》卷一四五,《明實錄》第8 冊,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836 頁。
〔26〕(清)蔣廷銓修:康熙《上杭縣志》卷四《典秩志》,第20 頁b。
〔27〕(清)蔣廷銓修:康熙《上杭縣志》卷六《職官志》,第23 頁a。
〔28〕(清)熊興麟、(清)吳祖馨等纂,(清)趙良生增輯:康熙《永定縣志》卷八《人文志》,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取號:地310.165/32;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第11 頁a-11b。按,中國國家圖書館僅載該志為熊興麟、吳祖馨纂,實則是趙良生增輯刊本。
〔29〕(明)張溶監(jiān)修:《明世宗實錄》卷二六〇,《明實錄》第9 冊,第5191 頁。
〔30〕(明)張溶監(jiān)修:《明世宗實錄》卷二九一,載《明實錄》第9 冊,第5595 頁。
〔31〕(明)胡宗憲撰:《籌海圖編》卷五《浙江倭變紀》,《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五·邊防之屬》,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本,第32 頁a。
〔32〕(明)張溶監(jiān)修:《明世宗實錄》卷四一九,《明實錄》第9 冊,第7276 頁。
〔33〕(清)蔣廷銓修:康熙《上杭縣志》卷九《人物志》,第18 頁b。
〔34〕(清)蔣廷銓修:康熙《上杭縣志》卷四《典秩志》,第20 頁b。
〔35〕(明)張溶監(jiān)修:《明世宗實錄》卷四一九,《明實錄》第9 冊,第7276~727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