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欣
(沈陽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870)
家事案件審理對象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內涵?!叭毡炯沂路ㄔ嚎捎枋馨笇徖淼募沂掳讣ο螅瑥膹V義上說,為有關家族生活的案件,即因身份與財產關系而產生影響有關維持家庭和睦、健全共同生活的所有案件。”[1]韓國則將“訴訟案件分為家族關系家事訴訟案件和財產關系家事訴訟案件;家事非訟案件又分為沒有相對方的家事非訟案件和具有相對方的家事非訟案件?!保?]德國家事案件審理對象亦是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變化。[3]
1.以身份關系為基礎。家事案件的產生以婚姻家庭關系的存在為基礎。日本學者我妻榮先生將家事糾紛的特征概括為“財產關系的合理性和身份關系的非理性”。在處理家事案件的過程中,除無身份關系的當事人之間需要遵循的公平、自愿原則之外,還要注意男女平等原則、保護弱者原則。
2.權利義務的復雜性。基于婚姻家庭的身份關系,使得他(她)們的權利義務呈現出雙重性的特征。同時,家事案件因涉及個人隱私等具有私密性的特點,但家事案件的處理結果對整個社會具有導向性的作用。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進一步深化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試點工作意見》,對總結試點兩年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的家事改革規(guī)定,規(guī)定中用三個專門的部分分別闡釋家事調解、家事調查、心理疏導等柔性審判工作。
2020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的決定》,在第二級案由“二、婚姻家庭糾紛”項下:增加“13.婚內夫妻財產分割糾紛”“21.親子關系糾紛”。
需要明確的是,與現實中的婚姻家庭關系不同,婚姻家庭法律關系只是被婚姻家庭法律規(guī)范納入其調整范圍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多種規(guī)范之外的性關系、血緣關系、共同生活關系等與婚姻家庭相關的生活關系。
1.家事案件數量巨大。從最高法的工作報告來看,2017年報告顯示審結婚姻家庭案件175.2萬件,2018年報告顯示近五年審結婚姻家庭案件854.6萬件;2019年報告顯示審結婚姻家庭案件181.4萬件;2020年,審結婚姻家庭案件185萬件;2021年工作報告中顯示審結婚姻家庭案件164.9萬件。從最高法審結婚姻家庭案件數量的情況來看,各級法院每年要面臨的家事案件審結壓力巨大。
2.家事案件審理難度加大。從《民法典》新規(guī)的角度出發(fā),《民法典》中新增設婚姻共同財產、債務等規(guī)定,但是作為一項新的制度,無論是法院、當事人、還是與之配套的其他相關制度,都需要在制度的運行中逐步與其相適應。與財產相關的家事案件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案件的標的額越來越大;家庭財產的情況越來越復雜,婚姻期間財產、債務等的歸屬問題;財產的形式表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除了傳統(tǒng)的房屋財產問題以及現金積蓄問題,公司股權、股票、債券等資產也作為婚姻存續(xù)期間的家庭財產進入到家事案件當中。
3.家事案件的未來性問題。家事案件中特有的身份關系致使法官在依法裁判的過程中如若一直保持絕對中立,似乎維護了法律的公平正義,卻在實際上使弱勢當事人有了更加弱勢的地位。基于家事案件的處理結果往往是面向未來的,在案件處理中僅僅針對眼前法律關系的分割容易給未來留下諸多麻煩,使當事人深陷訴訟漩渦,亦給法院的執(zhí)行留下難題。
推行家事案件審判改革的目標在于“轉變家事審判理念,推進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加強家事審判隊伍及硬件設施建設,探索家事訴訟程序制度”。
1.便于當事人免于訴累。是謂“剪不斷,理還亂”“清官難斷家務事”,家事案件因其情感性、身份性的特征,常常出現“纏訟”的問題,訴訟纏綿,無止無休。有時經過法院審判,得以裁決,卻因為后續(xù)執(zhí)行等問題又不得不再次踏上訴訟之路,使當事人勞神費思,身心俱疲。通過家事案件柔性審判可以盡可能地促進雙方達成一致,避免無意義的訴訟糾纏,使當事人免受訴訟拖累。
2.減輕法院負擔,提高司法效率。家事案件是基于婚姻家庭關系而產生的案件,當事人之間因為共同生活、共享財產而在法律關系層面屬于共同共有,經驗再豐富的法官面對家長里短也需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因為家事案件的未來性特點,法院判決也會面臨執(zhí)行難等問題。采用柔性審判的方式有助于雙方盡快達成一致,減輕法院負擔,提高司法效率。
1.避免當事人關系進一步惡化
基于婚姻家庭關系的雙方當事人,即便婚姻家庭關系消亡,也常常因為婚姻關系的曾經存續(xù)而無法在生活上徹底割裂。冗長而冷酷的訴訟程序往往會加重當事人之間的隔閡,導致雙方關系進一步惡化。利用調解、和解等相對柔和的審判形式有助于避免當事人關系的進一步惡化,使當事人在相對平和的氛圍中解決問題。
2.緩解法院執(zhí)行難的問題
家事案件以身份關系為基礎的特性致使案件的裁判結果并非一蹴而就。法院依法判決固然全了依法辦案的本分,但案件的裁判究竟能否落到實處、是否真正達到了法律要求的目的,卻會因為案件的執(zhí)行而有所差異。依法裁判的結果本應該卻不一定會得到當事人的服從。家事案件柔性審判有助于當事人從內心接受案件的處理結果,緩解法院執(zhí)行難的問題。
1.對家事案件進行細致區(qū)分
最新修訂的《民事案由規(guī)定》跟隨《民法典》的步伐增設了婚內夫妻財產分割以及親子關系兩項案由,在規(guī)范上對家事案件進行了細致的區(qū)分。落實到司法實踐中,亦要細致區(qū)分,在家事案件案由的某一類型中做到極致,真正掌握同種案件的發(fā)生原理、內在規(guī)律、處理技巧以及后續(xù)結果。
2.對案件的全面參與
從最高法的年度報告可以看出,家事案件存在數量眾多的特征。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家事案件也隨著財富的增加以及科技的進步而越來越復雜。要避免法官深陷案件數量的泥潭,更加追求品質的提高。在家事案件審理過程中,注意全面性的參與,全程跟蹤,全方位了解,注意聽取當事人的傾訴,對于往事的了解等等。
1.落實家事調查員制度
盡管近幾十年中國社會發(fā)展迅速,整個社會結構已于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相去甚遠,“長老統(tǒng)治”亦隨著社會鄉(xiāng)土性的退去而慢慢退去[4],但其中綿延千年積累而來的智慧卻可以在現代社會的家事案件調解、和解中有所體現。處理家事案件的過程中,尋求與鄉(xiāng)土社會“長老”有相似特征的家事調查員,切實落實家事調查員制度。
2.多領域專業(yè)人士共同參與
希望家事案件相對平和地解決,就要深入地了解每一場案件。區(qū)別于作出判決時的依法裁判,柔性審判更要求調解人員、和解人員了解當事人的生活背景、生活環(huán)境、社會關系以及心理健康等問題,從社會學、心理學等更加專業(yè)的角度了解問題、調解糾紛。在這個過程中引入其他領域的專家有助于促進案件更加迅速、合理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