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蘋
(浙江樹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15)
大學生心理普查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通過選用相關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問卷,在新生入學后集體測試,迅速收集學生心理健康數(shù)據(jù),并篩選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干預。心理普查開展以來,對于了解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篩選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預防心理危機事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國大學生心理普查最早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1],之后逐漸在全國高校普及。隨著測驗手段的不斷完善,以及高校心理工作人員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增多,高校心理普查工作及后續(xù)的精準幫扶工作的開展也更加科學、規(guī)范、有效。為了科學全面地了解民辦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發(fā)揮大學生心理潛能,篩選、排查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對其進行心理干預,本研究對某民辦高校2020級新生進行了心理普查。
測驗對象為2020級全體新生,總人數(shù)為3924人,其中本科生3420人,專科生504人。參加測驗人數(shù)共3896人,施測率為99.28%。
本次測驗主要采用了兩個量表。
包含了心靈CT、固態(tài)因素評估和動態(tài)因素評估三個部分。心靈CT,是以MMPI為主要結構,選取其中一部分與危機、極端行為相關的題項,對被試目前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點進行評估,是入校動態(tài)評估的一部分。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MMPI)是由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哈瑟韋(S.R.Hathaway)和麥金力(J.C.Mckinley)于40年代制定的,是迄今應用極廣、頗富權威的一種紙—筆式人格測驗。該問卷的制定方法是分別對正常人和精神病人進行預測,以確定在哪些條目上不同人有顯著不同的反應模式,因此該測驗最常用于鑒別精神疾病。在心理咨詢中心、心身醫(yī)學門診、精神病院、人才市場、職業(yè)介紹所、大中學校等部門都有廣泛的運用,對人才心理素質、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礙程度的評價都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固態(tài)因素是提取被試背景家庭組成狀況,以及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一些依然存在、并對被試的心理狀態(tài)及行為方式產(chǎn)生一定程度影響的事件,從而推斷被試的行為特征及應對方式等。包括寄養(yǎng)關系、依戀關系、父母婚姻狀況、童年經(jīng)歷、家族病史、自身病史、人生價值取向等多方面。動態(tài)因素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特定生活刺激事件,包括學業(yè)挫折、人際關系(師生關系、戀愛關系)、重大生活事件等可能會對被試的生活帶來影響的事件,結合被試的人格行為特征做出預判。此系統(tǒng)主要篩選有自殺、自傷、暴力風險的人群。
UPI是為了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精神衛(wèi)生、人格健康調查表。UPI主要以大學新生為對象,入學時作為精神衛(wèi)生狀況實態(tài)調查使用,以了解學生中存在的神經(jīng)癥、心身癥、精神分裂癥及其他各種煩惱、迷惘、不滿、沖突等狀況的簡易的問卷。
本次測驗利用手機端掃碼測試,在測試首頁呈現(xiàn)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指導語,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自主完成測試,有心理學背景的老師通過測評系統(tǒng)統(tǒng)計分析。
總體上來說,2020級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在3283份本科生的有效問卷中,93.1%的學生的測驗成績屬于正常范圍,6.9%的學生在人際交往、情感、軀體、情感、家庭等方面還存在不適應的地方。在473份??粕行柧碇?,91.8%的學生的測驗成績屬于正常范圍,8.2%屬于異常范圍。(注:異常的情況是指總分超過25分或者第25題做肯定回答者)
根據(jù)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的篩選標準,把2020級新生篩選為三類學生,第一類學生的心理問題可能較為嚴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密切關注;第二類學生有輕微的心理問題,需要各學院平時多關心、關注;第三類學生為沒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
1.第一類篩選情況
在UPI量表中,只要符合以下幾種情況之一,即符合第一類篩選標準:
總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
第25題做肯定選擇者。
第8、16、26題中至少有2題做肯定選擇。
輔助題(65、66、67題)中至少有2題做肯定選擇者。
明確提出咨詢要求且屬于心理問題者(68題)。
我們尤為關注的是第一類的學生,在我校2020級新生中,屬于第一類的學生有455人,占施測總人數(shù)的11.41%。
2.第25題做肯定選擇者
在大學生人格問卷中,第25題是“有沒有過輕生念頭”,此題目的回答將被重點關注。在此題目上做肯定回答的同學,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在參加測試的3896名同學中,有58名同學表示曾經(jīng)有過輕生念頭,占施測人數(shù)的1.48%。
心靈CT是為了排查有自殺風險的學生群體而設置的一個量表,通過固態(tài)因素和動態(tài)因素進行評估。量表將學生的危機風險程度分成正常、關注、追蹤、高危和警戒五個遞增等級。在3283份有效問卷中,處于警戒水平的有5人,處于高危水平的有30人,處于追蹤水平的有214人,處于關注水平的有26人,處于正常水平的有3008人。
高校心理普查,除了要調查2020級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還要篩查可疑心理問題學生群體和有自殺風險的學生群體,以提早預防。研究將兩個量表的測試結果綜合篩選,并對篩選出的可能有心理問題學生逐一訪談,以做進一步的篩選。篩選可疑心理問題學生的標準為:符合UPI第一類篩選標準;符合心靈CT量表高危和警戒水平。只要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即進行心理訪談。根據(jù)這個篩選標準,共篩選出可能存在心理困擾學生96人,其中專科生9人,本科生87人,男生50人,女生46人,獨生子女43人,非獨生子女43人,貧困生20人,非貧困生71人,單親10人,非單親81人。
為了澄清和了解被篩選出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態(tài),需要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訪談。參加心理訪談的輔導員、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均需接受訪談技巧的培訓。訪談培訓的目的是幫助訪談者了解心理訪談的目的、學會訪談的技巧,以及簡要評估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方法。
(1)了解學生基本適應情況:主要從學業(yè)、生活、人際、飲食、睡眠等方面進行了解。
(2)了解學生當前情緒狀態(tài)、親子關系、社會支持及負性生活事件、自殺風險等。
(3)情緒穩(wěn)定化技術:主要幫助學生平復訪談中可能觸發(fā)的負面情緒。
(4)對學生確實存在的心理困擾進行分類整理。如人際關系問題、學業(yè)問題、親子關系問題、情感問題、自我認識相關問題、精神障礙等。在參加心理訪談的學生中,有51人是存在各種心理方面的問題的,有40名同學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心理問題。在51名同學中,主要的問題類型包括人際、情感、學業(yè)、情緒、睡眠、自我認識、人格偏差、曾被診斷為抑郁癥、曾有過自殺或者自殘經(jīng)歷和嚴重身體疾病導致的心理問題等。
根據(jù)訪談的情況,將關注程度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無須關注,這部分同學雖然在量表上表現(xiàn)出對目前生活的不適應,但是訪談中了解到,他們基本能適應目前的生活,且在人際、家庭關系、自殺觀念、抑郁情緒等幾個方面均不存在較大問題,對于這部分同學,可以不用過多關注。在訪談的96名同學中,有22個無須關注的。二是一般關注,這類人群在某個方面仍存在困擾,或者以往的生活事件對該生影響較大的,均列為一般關注人群,如某些同學還無法適應當前的大學生活,或者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等。訪談后發(fā)現(xiàn),共有53名學生需要一般關注。三是重點關注,符合這個關注程度的學生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他們或曾經(jīng)有過自殺、自殘行為,或抑郁情緒較嚴重,或目前正處于重大生活事件發(fā)生期,或曾經(jīng)的重大生活事件對其影響非常大,這部分同學當前的生活狀態(tài)并不理想,有的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進行心理約談。訪談后發(fā)現(xiàn),有21個同學需要重點關注。此時建立的關注等級不是固定不變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進行動態(tài)的變化,各學院對學生進行追蹤訪談的時候要建立動態(tài)的信息庫,并及時更新。
如何讓心理普查發(fā)揮更有效的作用,讓有需要的學生得到精準的幫扶,是心理工作者一直關注的問題。[2]對于確實存在心理困擾的學生,要把他們的基本信息和主要困擾組織起來,建立檔案,并定期對他們的生活、學業(yè)、情緒等狀態(tài)進行跟蹤了解,及時幫助他們化解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困難,用細致耐心的關愛驅走心里的陰霾,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關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建立起更有效的應對機制,樹立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更好地成長成才。這是一項持續(xù)的重要工程。梳理、分類學生信息,也方便學生工作者對不同問題類型的學生展開精準的心理幫扶,增加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大學生心理普查工作已經(jīng)開展十幾年了,顯現(xiàn)出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自陳式量表為主的普查,學生可能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況。當前,高校常用的量表主要有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癥狀自評量表(SCL-90)、卡特爾人格問卷(16-PF)、明尼蘇達多項個性調查表(MMPI),以及各類抑郁篩查量表、焦慮篩查量表和生活事件問卷等。這些量表都是自陳式量表,需要學生自己回答相關問題,得出結果分數(shù)。如果學生隱瞞自己的情況,不填真實的內容,就會影響普查結果的可靠性。如果加入房樹人繪畫測驗、主題統(tǒng)覺測驗、羅夏墨跡測驗等投射性測驗,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的掩飾,但是又會出現(xiàn)另外一個問題,即測驗結果評分的客觀性較欠缺。因此,大學生心理普查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作為篩查可能存在心理困擾學生的一個工具。
二是學生對大學生心理普查的結果可能產(chǎn)生誤解。有些學生在測試之后會認真查看自己的測評結果,而一般的心理普查工具的測評結果包含較多的專業(yè)術語,如抑郁、焦慮、敏感、敵對、精神病性、偏執(zhí)等詞匯,學生對心理學知識了解不多的話,可能會引發(fā)恐慌和焦慮,擔心自己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有的輔導員、班主任也因為不懂專業(yè)知識給學生貼標簽,導致學生更加焦慮。在每年的心理普查后,都會有一些學生帶著這種焦慮去心理咨詢,還有一些學生產(chǎn)生了焦慮,卻沒有求助,這樣的話,心理普查就會起到反效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可以在心理普查之前進行廣泛的宣傳,把心理普查的目的、結果和意義等都提前告知學生,并且對輔導員、班主任進行培訓,通過輔導員、班主任的合理解讀化解學生的焦慮。但是,對于可能存在心理困擾的學生,仍然要給予關心支持,并尋求恰當?shù)膸椭ǖ馈?/p>
三是越來越多的篩選人數(shù)與有限的專業(yè)人員之間的矛盾愈加明顯。某高校近十年的心理普查中,同一篩選標準下,篩選出的學生數(shù)量成倍數(shù)增加,而訪談需要大量的專業(yè)人員,高校的專職心理咨詢師的配比難以滿足需求。針對此,可以引入醫(yī)院的資源,由醫(yī)生和學校的專兼職咨詢師配合完成訪談工作,也可以集中周圍高校專業(yè)咨詢師的力量,這樣既保證了專業(yè)性,又能保證了工作量。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高校心理普查工作變得越來越方便,對普查后續(xù)工作的思考也越來越成熟,研究通過對某民辦高校新生的心理普查過程及后續(xù)幫扶措施的思考,系統(tǒng)梳理了高校新生心理普查整體工作的運行方法,對于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行精準的心理幫扶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撐和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