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榮
朋友的孩子去國外留學,因為多種原因,一去三年,沒有回來過。當然,朋友夫妻倆和孩子,每天都有聯(lián)系——通過手機,或文字留言,或語音通話,或視頻聊天。他們從視頻中,可見孩子的變化:又高了、更瘦了。
雖然網(wǎng)絡(luò)很強大、視頻很清晰,如在眼前,但終歸與面對面大不一樣。有時候,媽媽想摸摸兒子的臉,只能觸摸到冰冷的手機屏幕。兒子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爸爸希望像他小時候一樣,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或拍拍他的肩膀,將自己的支持和力量傳導給他,也無法做到。兒子忽然特別想家了,夫妻倆就捧著手機,將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掃一遍,以慰藉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因為時間差,很多時候,與孩子視頻時,也正是夫妻倆吃飯的時間。他們就將手機放在兒子在家時固定坐的位置,將鏡頭對著桌上的飯菜。兒子嘴饞,想嘗嘗媽媽做的菜,也只能隔著屏幕,望菜解饞。
朋友戲說,我們和孩子,都快成網(wǎng)友了。
對父母來說,與孩子成為網(wǎng)友,這恐怕是最戳心的一個詞吧。
過去,通訊不方便,價格又昂貴,孩子出門在外,只能通過書信或電話聯(lián)系,現(xiàn)在方便、快捷多了,通過網(wǎng)絡(luò)視頻,一切宛若眼前,似乎不再有任何距離和隔閡了。其實不然。視頻再清晰,聊再長的時間,也難以彌補那種不在身邊的距離的缺憾。
我的一個老鄉(xiāng),獨自在這個城市打拼,妻子、孩子和年邁的父母,都留在了老家鄉(xiāng)下。他也是每天都通過手機與他們聯(lián)系,有事說事,無事就報個平安。父母不會用手機,也不大愿意和他視頻說話,對他們的關(guān)心和問候,基本上都是通過妻子轉(zhuǎn)達的。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一雙兒女,女兒讀小學,每次在手機上看到他,都表現(xiàn)得很親熱、很興奮。兒子就不同了,兒子讀高中,學習的壓力很大,又到了叛逆的年齡,也不知道是不愿意浪費時間,還是壓根就不情愿跟他講話,常常媽媽剛將手機遞給他,他嗯嗯兩聲,就掐斷了。以前兒子小時候,也像妹妹一樣,每天等著他打來電話或發(fā)來視頻,兒子中考的時候,希望他回去,陪伴他一段時間,他答應(yīng)了兒子,偏偏那段時間生意特別好,忙得腳不沾地,他最終食言了,沒能回去陪兒子,只在兒子中考那天,才匆匆趕回去。兒子沒考好,把怨氣都發(fā)泄在了他身上。
他曾經(jīng)跟我聊起過,他以為每天跟他們母子通電話或視頻聊天,就是關(guān)心、陪伴他們了?,F(xiàn)在他才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作為父親的角色,其實依然是缺失的。電話或視頻,并不能替代近在身邊的陪伴。
這兩個朋友的經(jīng)歷,讓我思考一件事,什么是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禮物;在父母日漸衰老的過程中,子女的陪伴就是最大的孝順。日常的電話或視頻,也能表達關(guān)心和問候,也能予親情以保溫,但它絕不能替代陪伴。只有陪伴在側(cè),你才能在他沮喪的時候,拍拍他的肩,握握他的手,給他以信心和力量;只有陪伴在側(cè),你才能在父母口渴的時候,為他遞上一杯溫水;只有陪伴在側(cè),即使什么話也不說,什么事也沒做,你也自有一股氣場和力量,傳導給他們,讓他們心安,予他們慰藉。
無論是對我們的父母,還是對我們的孩子,都不要像個網(wǎng)友那樣,忽而出現(xiàn),忽而消失,看似親熱無間,實則遠隔千里、無蹤無跡。親人是什么?親人就是在他需要的時候,伸出手,就能拉住你的手;張開雙臂,就能擁你入懷。
你在身邊,你才能給予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