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琪
范仲淹曾嘆“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朱熹也夸贊道“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郭沫若更是直言“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
橫跨福建、江西兩省,保護面積1001.41平方公里,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擁有全球同緯度最完整、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常綠闊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森林覆蓋率達到87.86%……這就是武夷山國家公園。
中生代的地殼運動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變質巖系、火山巖、花崗巖和碎屑巖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公園各處,形成了武夷山獨有的地形。
在地質構造、流水侵蝕、風化剝蝕、重力崩塌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武夷山東坡舒緩,西坡陡峻、斷崖顯著的地貌類型得到了詩人“未到名山夢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的贊嘆。
以峰巒重疊,險峻多姿的地勢為世人所熟知的武夷山有著眾多走向縱橫的山脈,其直交或斜交形成的埡口古稱“關”“隘”“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
氣溫均勻、溫和濕潤的四季特點更為武夷山豐富的植被資源提供了天然的“培養(yǎng)皿”。
地處中亞熱帶,坐落于東經117°24′至117°59′與北緯27°31′至27°55′之間,總體年均氣溫約17℃至19℃的氣溫為武夷山孕育出了各類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共計2799種。此外,已記錄的239種藻類、503種真菌和100種地衣更為武夷山“東南生物寶庫”的美譽錦上添花。
隨著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的加強,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穩(wěn)中向好。生物多樣性逐年豐富,地表水、大氣、森林土壤各項指標均達國家一級優(yōu)標準。
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一個縮影。
丹霞奇觀、群山競秀、巖茶巖韻……藏在大山深處的還有鮮有人知的稀有動物。
武夷山國家公園內地貌復雜,生態(tài)環(huán)境類型多樣,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提供了理想場所,被中外生物學家譽為“蛇的王國”“昆蟲世界”“鳥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的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新發(fā)現的雨神角蟾更是刷新了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的新紀錄。
經初步統(tǒng)計,武夷山國家公園共記錄野生脊椎動物558種,包括哺乳類79種、鳥類302種、爬行類80種、兩棲類35種、魚類62種,占福建省野生脊椎動物的33.27%。此外,武夷山國家公園所在區(qū)域現已整理鑒定出昆蟲31目599科6849種,約占中國昆蟲種數的20%。
“我們通過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運用衛(wèi)星遙感、視頻監(jiān)控等技術手段,建設智慧國家公園管理平臺,建立集功能展示、預報預警和數據分析為一體的生態(tài)資源管理體系,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呈不斷增長的趨勢。”省林業(yè)局副局長、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說道。
生態(tài)保護,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永恒主題。自2016年6月被列入中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以來,武夷山國家公園不僅圓滿完成了各項試點任務,還實現了“三個得到”,即國家公園理念得到傳播、國家公園文化得到傳承和國家公園價值得到彰顯。
為了提升保護力度,武夷山國家公園創(chuàng)新了管護機制,將部分區(qū)域的生態(tài)資源管護委托第三方,引進社會服務,充實巡護隊伍。同時,公園在重點保護區(qū)域增設了無人機巡護系統(tǒng),形成“天羅地網”,全天候無死角地守護國家公園的碧水青山。
今年以來,武夷山國家公園全面啟動生物資源本底調查,由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組織實施,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南京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負責技術支撐和具體實施,以進一步摸清生物資源本底,保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
現如今,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僅成為了人們美好生活的支撐點,更是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增長點?!扒逍赂=?、綠色武夷”。武夷山國家公園從一張旅游名片,搖身一變成為了全民共享的生態(tài)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