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陸祎妍
相關研究表明,課堂講授是學生能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之一。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弊端日益顯露。為了提升課堂效率,教師需多角度地來構(gòu)建適合當下的高效課堂。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教學工具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當今教師的首選,這是契合當下時代背景的。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多構(gòu)建情境式教學。例如,陳淼的《桂林山水》主要描寫了桂林的山水風光,學生通過朗讀和學習文中的觀景移情法,可以感受多媒體結(jié)合文字提供的想象情境,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
展示桂林山水的風景片或紀錄片,用肉眼可見的美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師:大家去過桂林嗎?大家印象中的桂林與教師給大家展示的有什么差別嗎?大家能用一兩個詞語來形容一下你所看見的桂林山水嗎?
生:老師,我去過桂林。我當時看見的桂林是局部的,是細節(jié)的。教師展示得更加宏觀,更加令我震撼,我認為桂林的山水就好像讓我走進仙境一般,漓江水“清、靜、綠”,桂林山“險、秀、奇”。
師:帶著頭腦中的桂林山水走進作者筆下的桂林山水,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題目來寫的,并總結(jié)每一小段的大意。
生:課文是緊緊圍繞題目“桂林山水”來寫的。全文一共有四段:第一段主要寫乘船時看見的桂林山水。第二段寫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寫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寫了桂林的山和水。
讓學生踴躍說出自己的感想,想象文中所描繪的畫面,再回歸課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寫風景的,層層遞進,讓原本僅僅存在于課本上的景物描寫,演繹成可見的鮮活畫面,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課堂情境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專注程度,提高了課堂效率。
“互動”是語文課堂的一大特色,目的是讓學生各抒己見,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目前的困境在于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與教師對話的欲望,構(gòu)建出有效的課堂對話。下面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中的《贈汪倫》為例,探討如何構(gòu)建有效的課堂對話。
師:據(jù)說汪倫特別喜歡結(jié)交名士,當時,李白聲名遠揚,汪倫十分仰慕。后來,汪倫無意間得知李白要到安徽游歷的消息,于是決定寫信邀請他。基于李白喜歡美酒和風景,汪倫寫道:“李先生喜歡美酒嗎?我們這有萬家酒店。喜歡風景嗎?我們這有十里桃花?!崩畎仔廊桓凹s,然而到了那里卻得知萬家是老板的姓,桃花是潭水的名字,李白知道后哈哈大笑,連說“佩服”。接下來的幾天,李白在汪倫那里過得非常愉快,但有聚就有散,他們就要離別了。如果是你,你在臨走前會對汪倫說些什么呢?
生:謝謝你的熱情款待,雖然沒有萬家酒店與十里桃花,但這里就像仙境一樣,是我向往的生活。
師:說得真好。但這個故事呢,還沒有結(jié)束,桃花潭上,李白的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與鄉(xiāng)親們正在為自己唱歌送行。于是李白立刻鋪紙研墨,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贈汪倫》。
以學生為中心是教師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小學生則更樂意于聽故事,基于此,我們可以采取故事的形式構(gòu)建出師生間的有效對話。
課文都是經(jīng)過專家學者層層篩選出來的,每一篇都適合學生精讀細讀,若能加上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必將有所收獲,事半功倍。例如,對于課文《落花生》就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讓學生自由選擇想加入的組別,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師:大家先通讀全文,讀完后,每人再選一段自己最喜歡的,畫出你認為有難度的句子,大聲朗讀,寫下自己的理解,最后我們一起來分析這些句子。
師:大家分角色朗讀,由于旁白比較多,可多分幾個人來讀。將自己代入文中的父親、母親和孩子等角色,體會文中的父親想借花生告訴我們的道理。
如此分組的道理在于,有些學生喜歡自己閱讀,有些學生喜歡和大家一起討論閱讀,閱讀的方式并無好壞優(yōu)劣之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次的小組并不是固定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來選擇,在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的同時,也可探索自己的多樣性。
總之,多角度構(gòu)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對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的文學素質(zhì)都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樣,具體的課文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情境教學方式,構(gòu)建師生之間的有效課堂互動,引導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注重課堂的生動性與合作性,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