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怡然 湯子寒
(1. 湖北省榮軍醫(yī)院 康復科,湖北 武漢 430079; 2. 湖北省中醫(yī)院 推拿科, 湖北 武漢 430060)
頸源性肩周炎患病人數(shù)占肩周炎患病總人數(shù)的63.25%[1]。頸源性肩周炎是頸椎病變引起的一種以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和支配肩關節(jié)的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2],本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及肩部外傷者[3]。西醫(yī)解剖學分析其病因主要為頸椎損傷、勞損、炎癥刺激、骨贅或關節(jié)錯位等導致C5與C6神經的卡壓從而引起肩關節(jié)病變[4],中醫(yī)學認為此病歸屬于“肩痹”“肩凝”范疇。本病一般首選非手術療法,常用治療手段包括推拿、針灸、小針刀、藥物注射、封閉療法等[5]。推拿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因副作用小、手法力度可調控且療效顯著,易被患者接受。推拿具有易操作、經濟、風險小和療效確切的獨特優(yōu)勢。近年來,用推拿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病例較多,均取得了較好療效。本文對推拿手法及其結合其他療法治療本病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上運用推拿手法治療本病提供參考。
以舒筋點穴為主的推拿手法是以放松手法和點按穴位手法為主,包括揉法、撥法、穴位按壓法、拍法等?;诩訉W與生物力學分析,頸肩部常見的肌肉損傷主要為中斜角肌、頸部斜方肌、肩胛提肌、岡上肌及鎖骨下肌。根據這一解剖特點,施治者大多選用局部穴位如風池、天柱、肩井、肩髃、肩貞、肩髎等頸肩部穴位及相關病變肌肉進行手法操作,并在頸三角或頸5至胸1的棘突旁等容易損傷的部位尋找壓痛點或筋結,用舒筋點穴手法松解相關病損部位后即可取得較好療效。零家干等[6]對61例頸源性肩周炎患者進行臨床試驗,采用扌袞法、彈撥法等進行推拿,并點按常用頸肩穴位,治療4周后總有效率高達95%,3個月內隨訪僅3例患者病情復發(fā)。馬永健等[7]采用舒筋手法對60例頸源性肩周炎患者的頸部和患肩進行推拿,著重對其C5椎體棘突旁的條索狀壓痛點進行彈撥,并輔以斜扳法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治療后46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病情明顯好轉。上述研究中,施治者以舒筋點穴為主的推拿手法對患者的雙側頸部和患肩進行點按、揉撥,均取得了較好療效,說明以舒筋點穴為主的推拿手法治療頸源性肩周炎效果良好,還可降低患者復發(fā)率。
以運動關節(jié)為主的推拿手法屬第六類推拿手法,主要包括背法、揺法、扳法和拔伸法,其中用于調整關節(jié)的扳法也被稱為整脊或正骨等,臨床上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的正骨手法主要有林氏正骨、龍氏正骨手法。張明才等[8]通過臨床對比發(fā)現(xiàn),87.99%的頸椎病患者存在頸椎“骨錯縫筋出槽”,10%的正常受試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頸椎“骨錯縫筋出槽”,可見頸椎病與小關節(jié)錯位密切相關。采取以運動關節(jié)為主的推拿手法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目的是將病變的頸椎節(jié)段調整至正常狀態(tài),糾正頸椎小關節(jié)錯位,改善頸椎內外力學平衡,從而緩解或解除頸神經根受壓和刺激,達到緩解疼痛、恢復肩關節(jié)周圍神經功能的目的。李丹丹[9]在用林氏正骨手法結合肩三針療法(針刺肩髃穴、肩髎穴和肩前穴)治療頸源性肩周炎時,在觸及患者頸椎病變部位后采用定位頸椎斜扳法進行推拿,以調整頸椎平衡,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高達92.5%。王育慶等[10]采用龍氏正骨手法(包括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強壯手法、痛區(qū)手法)對45例頸源性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經過20次治療后所有患者肩痛癥狀明顯緩解,治療有效率高達100%。王德超[11]采用整脊推拿法對118例頸源性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具體操作為:先牽引患者頸部2~3 min,然后采用中醫(yī)定點旋轉復位法將錯位頸椎小關節(jié)糾正,以聽到關節(jié)復位后出現(xiàn)彈響聲為準。經檢驗,觀察組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整脊推拿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肩部癥狀。上述研究均通過正骨手法調整頸椎小關節(jié)錯位,使患者肩痛、肩關節(jié)活動度得到明顯改善,說明以運動關節(jié)為主的推拿手法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療效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有研究[12-13]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就診時行肩部放松配合筋結松解手法并配合中藥外敷治療,效果不佳,但在肩部松解手法基礎上,輔以頸椎小角度復位手法可取得理想效果。陳泓鑫等[14]指出,與單用龍氏正骨手法相比,龍氏正骨手法結合肩關節(jié)松解術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的有效率高達87.5%。夏玉光[15]對治療組患者先用手法松解患椎后關節(jié)、橫突前后緣、棘突間韌帶結節(jié)樣組織反應物,然后在牽引患者頸部的同時向患側旋轉使偏歪的棘突復位。具體方法為囑患者坐位、頭微前屈,施治者一手扶持患椎棘突,并用對側肘部托住患者頜部向前上方拉升,對照組采用滾法、揉法、拿捏等松解手法施治于肩部,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疼痛強度評分、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及綜合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對年齡較大或病情加重的患者,以上兩種手法結合使用,在緩解患者病痛的同時還可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及時調節(jié)施治力度,可取得更理想的療效。
對病變較嚴重的患者,單用推拿手法見效慢、療程長、療效欠佳。針對此類患者,常采用推拿療法結合其他治療方法。其中推拿療法和針刺療法均屬于中醫(yī)外治法,二者適用病種大體相同,臨床上常聯(lián)用以提高療效。顏廷華[16]采用聯(lián)合手法對30例頸源性肩周炎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患者頭頸部的百會穴、風池穴、阿是穴、頸夾脊穴和肩部的肩井穴、肩髃穴、肩前穴、肩貞穴,并采用上肢常規(guī)推拿手法和肩關節(jié)揺法進行推拿,患者治愈率為66.67%,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67%。馮奇凱[17]、潘先明等[18]認為,頸椎病與肩周炎密切相關,對于頸椎病合并肩周炎的患者,采用頸肩部常規(guī)推拿療法配合穴位針刺療法及肩關節(jié)揺法,治療有效率為97.36%,明顯高于常規(guī)康復患者的78.94%。楊國偉[19]將100例頸椎病合并肩周炎的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行常規(guī)運動康復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添加針灸推拿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該研究表明,推拿療法結合針刺療法治療頸源性肩周炎不僅能提高臨床療效,還可降低復發(fā)率。
顏顯揚[20]、高丙南[21]研究發(fā)現(xiàn),與單純舒筋點穴推拿手法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相比,中藥熱敷聯(lián)合舒筋點穴推拿手法治療該病可取得更佳療效。用于中藥熱敷的方劑中均含有獨活、木香、防風、葛根、草烏、伸筋骨、透骨草、桂枝、荊芥、川烏等具有舒筋活絡效果的中藥,藥物可直接作用于僵硬的肩關節(jié),配合手法更利于藥物浸潤,作用更持久。由此可見,推拿手法結合刺針、中藥熱敷所產生的療效聯(lián)合作用可明顯降低病情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頸源性肩周炎較好的方法包括舒筋點穴類、運動關節(jié)類、兩種手法結合使用及推拿結合針刺或中藥熱敷療法四大類。其中松解類手法對緩解肌肉攣縮,減輕水腫有較好作用;整脊類手法對恢復頸椎內外力學失衡,改善頸椎神經壓迫有較好作用。中華中醫(yī)藥關于《肩關節(jié)周圍炎指南》[22]中提出,急性期手法應以舒筋通絡、祛瘀止痛、加強筋脈功能為主;恢復期則以剝離粘連、滑利關節(jié)、恢復關節(jié)活動功能為主。推拿結合針刺或中藥熱敷療法均取得了較好療效,其中針刺療法對疏通經絡作用良好,中藥熱敷作為一種非侵入性方法,易被患者接受,可兼顧中藥藥效與溫通局部氣血的作用,臨床醫(yī)生不應拘泥于某一種療法,應根據各類療法的基本原理,結合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進行個體化治療。
推拿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當治病求本、頸肩同治,除進行肩部的局部治療外,還應從根本病因著手,治療頸椎疾病,解除相關的神經根壓迫,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去除病因,緩解肩周疼痛,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23]。
舒筋點穴類、運動關節(jié)類、兩種手法結合使用及推拿結合針刺或中藥熱敷四大類療法治療頸源性肩周炎有獨特優(yōu)勢,而其作用機制、療效評價的標準化、治療方法的個體化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