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 陸亞楠
古詩詞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積淀,是我國的經(jīng)典文學,精練的語言中包含著詩人強烈的情感。在新課程標準中也設定了許多小學生必背詩篇,其中包含了唐、宋、元、明、清等諸多朝代的古詩,我們常說“文以載道”,經(jīng)典古詩是我國經(jīng)典文化的最好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道理。小學階段進行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朗讀,只有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人寫詩時的心情,更好地領略古詩的風采。
(1)正確理解題目。朗讀古詩之前,首先需要對古詩的題目進行解讀,將古詩題目的含義解讀清楚,才能幫助學生進行下一步學習。有些古詩的題目較為難讀,不好理解,例如,《飲湖上初晴后雨》的題目完全不符合現(xiàn)代用語的習慣,很難理解。但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就很容易接受。正確理解古詩題目,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意。
(2)讀準古詩每個字。在閱讀古詩時只有正確掌握每個字的讀音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例如,《早發(fā)白帝城》中“朝辭白帝彩云間”的“朝”,許多學生分不清讀音,而只有將字讀正確才能理解詩意,所以教師就需要盡快幫助學生糾正讀者。
(3)讀懂大概意思。在初步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初步理解詩意的能力,許多古詩較為淺顯,學生初步朗讀就能體會其大概意思;有些詩詞詩意比較深刻,學生就很難理解,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學會朗讀,掌握古詩節(jié)奏,體會抑揚頓挫,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一般古詩中的節(jié)奏與韻律都體現(xiàn)了詩人思想感情上的跌宕起伏。例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學生學會朗讀,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緣”字的妙處,更容易體會其中的意境。
(1)朗讀體會意境。朗讀古詩,不僅是理解古詩,也是在進行一種文化的體驗,體會詩詞的美妙、情感的飽滿,感受其中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意境能促進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破陣子》,醉夢里在油燈下觀看寶劍,夢醒時分軍營中號角聲連成一片,逐漸衍生出壯烈的氣氛,“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會逐漸體會到詩人的情感變化,戰(zhàn)斗的場景浮現(xiàn)在眼前。最終“可憐白發(fā)生”,朗讀到這里出現(xiàn)了巨大轉折,情感從最高點跌落萬丈,學生能充分體會到其中請纓無路的悲憤。整首詩完整地體現(xiàn)出詩人想要報效國家的意境,蘊含著飽滿的情感,學生只有在不斷朗讀的過程中才能更加深刻地體會意境。
(2)朗讀體會感情。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最終還是需要理解詩人的感情,理解古詩的感情,學習其中蘊含的精神。我們結合《泊秦淮》進行分析,詩中前半段寫秦淮夜景,迷離的月色和煙霧籠罩著寒水、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岸的酒家。學生在讀這句詩時需要反復朗讀,體會其中的景色柔美,找到其中的邏輯性,“夜泊秦淮”照應了詩題,“近酒家”則引出了下文,由此觸動了詩人的情感。進入了“商女不知亡國恨”,暗喻統(tǒng)治者只知享樂,卻沒有認真治理國事,詩人對統(tǒng)治者的憂慮體現(xiàn)在其中,“隔江猶唱后庭花”,詩人最后進行諷刺,表現(xiàn)了自己的悲痛與感慨。詩人的感情在詩句中得到了豐富體現(xiàn),需要學生仔細朗讀、體會。
古詩的學習遠不止于理解意思,也不止于體會感情,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積淀,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古人讀書經(jīng)常需要背誦許多文章,這也是進行文化學習的一種方式,朗讀與背誦都能幫助學生理解和積累,最終形成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熟讀成誦,學生讀熟古詩基本也就會背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也是如此,多進行朗讀,就能逐漸深刻理解詩人的感情,體會其中的意境。學生對古詩的掌握就會更強,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更多時間進行朗讀練習,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就會獲得更多的體會,形成更深的文化素養(yǎng),對古詩的學習興趣也會更高。
我們經(jīng)常說“滿腹經(jīng)綸”,其實就是因為一個人看的書多,懂得的知識道理多。古詩中往往蘊含豐富的人生道理,體現(xiàn)著詩人濃烈的情感,古詩雖然精簡,卻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積淀,里面蘊含的文化一點兒也不少,古詩中有寫景詩,有體現(xiàn)友情的詩,有愛國詩,也有表達堅韌意志的詩,學生在不斷朗讀古詩的過程中就能體會到詩詞背后深刻的意境、感情,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積淀,是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朗讀是學習古詩最好的途徑,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古詩,也能引發(fā)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情感共鳴,深刻體會古詩中的意境與感情。要想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在古詩中獲得更多的收獲,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朗讀的作用,因為朗讀是古詩教學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