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果園中學 買彥生
歷史材料題旨在考查學生尋找有效信息、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對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思考能力要求較高的題型,也是歷史考試必考的題型之一。從近幾年各地市歷史中考情況來看,在歷史考試中材料題的比例有擴大的趨勢。所以,在歷史復習備考中,掌握歷史材料題的解題方法和思路非常重要。那么,我們應如何解答歷史材料題呢?
歷史材料題主要由材料和設問組成。歷史材料題中的材料,多是講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背景,內容大都與設問、教材知識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歷史材料題的材料種類繁多,可能是文字類材料,也可能是圖表類材料。歷史材料題的設問方式也多式多樣,有的歷史材料題是直接設問,有的則是內涵式設問或外延式設問。解答歷史材料題,弄清題意,讀懂材料,是基礎也是關鍵。弄清題意指明白問題設問的方向。讀懂材料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于解題。在解答歷史材料題時,我們可以先看問題,了解“問”的方向,然后再閱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找到問題與材料的結合點,為解題做好準備。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讀題的時間,還可以提高答題的效率。
例1.(1978年)鄧小平及其同僚同樣依賴改變組織方式……來提高農業(yè)生產率。如果我們追溯中華人民共和國融入世界的歷史,那1980年打開的第一扇“窗”則需永遠銘記……最鮮明的特點是……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
——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材料中“鄧小平及其同僚同樣依賴改變組織方式……來提高農業(yè)生產率”采取的舉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來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個城市?
解析:這道材料題給出的材料比較短。解答此題時,我們可以先讀試題的設問,然后帶著問題閱讀材料。試題設問中,“哪里”問的是地點,“窗”問的是城市名。同時,我們還要思考:設問中提到的“舉措”是指什么舉措?打開的第一扇“窗”與什么事件有關?
通過閱讀材料,我們可以提煉出關鍵信息:“1978年”“提高農業(yè)生產率”“1980年”“打開”“大門”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敘述的內容涉及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因此,設問中提到的“舉措”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打開的第一扇“窗”與經濟特區(qū)的設立有關。聯(lián)系所學知識,我們可以得出此題的答案為:安徽鳳陽小崗村;深圳。
歷史材料題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給出的材料豐富多樣,許多材料是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無法接觸到的。雖然歷史材料題的材料對學生來講非常新、非常陌生,但是,毋庸置疑,試題所給出的材料與教材中的知識都會有一定的關聯(lián),試題的設問也都能以教材知識為背景或依托找到對應的答案。因此,我們在解答歷史材料題時,需要結合設問,回顧教材,找到教材與問題的關聯(lián)點,確定答題范圍,準確答題。
例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兇暴。奪我東三省,殺我同胞。”
材料二: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調查報告:南京大屠殺總共有30多萬中國人喪生。
(1)材料一敘述的“奪我東三省”局面發(fā)生在哪次事變后?面對日本入侵,蔣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控訴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針對當今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抹殺侵華戰(zhàn)爭的事實,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中日關系?
解析:解答這道材料題時,首先我們要認真讀題,將材料分析透徹,找出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日本人”“奪我東三省”“南京大屠殺”。其次,我們要分析材料信息與我們學過的哪段歷史、哪一歷史事件有關,找到設問與教材知識的關聯(lián)點。最后,根據教材內容,本著“論從史出”的原則,運用所學知識去回答問題即可。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在答題時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
在明確設問方向和考查的知識范圍后,需要根據題目要求來答題。答題是解答歷史材料題的落腳點。這是因為前面所有的閱讀、理解、思考和聯(lián)想活動,都是為答題做準備的,都是為答題服務的。解答歷史材料題,只有根據設問,圍繞要點去答題,才能確保得分率。也就是說,答題時需要先確定要點,根據要點擬訂提綱,比如每個小題包括幾個要點,每個要點的關鍵詞、中心是什么。然后,再根據提示語、序列要求和所劃分的層次去組織答案。最后給出的答案要層次分明。
此外,在答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注意答案的嚴謹性、縝密性和語言的規(guī)范性,切忌隨意發(fā)揮,“空話”“套話”連篇;二是注意書寫格式,盡量做到書寫規(guī)范,確保卷面整潔,避免因為書寫不規(guī)范、卷面不整潔而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