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偉,黃 紅,潘 猛,孫連珠
(蕪湖市中醫(yī)醫(y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面癱,又稱面神經炎,為面神經損傷時表現(xiàn)的顏面部表情肌群運動障礙,對患者身心造成很大影響。根據(jù)面癱部位不同,臨床將其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面癱。本研究對象為周圍性面癱患者,病變?yōu)橄逻\動神經元受損所致,病變部位在面神經核或以下,臨床以患側額紋消失或變淺、上瞼閉合不全或困難、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伴或不伴味覺障礙或聽覺過敏等癥狀[1]。目前治療上主要采用西藥治療、針灸治療、康復治療、手術治療等,療效肯定,但缺乏高質量對比研究,具體療效無法確切[2]。筆者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采用注射用腺苷鈷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聯(lián)合透刺經筋法治療,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對比,旨在進一步明確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病治療學》[3]中急性面神經炎診斷標準制定。(1)急性起病,好發(fā)于面部一側,臨床多表現(xiàn)為口角歪斜、閉目不全;(2)查體患側額紋消失,眼裂擴大,表情肌癱瘓、向健側偏斜,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和(或)聽覺過敏;(3)顱腦CT或MRI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或血管性疾病,根據(jù)病史及其他相關檢查排除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神經炎、腮腺炎等疾病。
1.2 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面神經炎(面癱)診斷者;(2)年齡18~60歲;(3)單側患??;(4)病程<7 d;(5)患者知情并簽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繼發(fā)于腦血管疾病、顱腦外傷或腫瘤等引起的面神經麻痹者;合并嚴重精神、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心、肝、腎、血液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者;妊娠、哺乳期婦女者;暈針者;入院前行抗病毒、糖皮質激素等治療者;患者自動出院或治療過程中依從性差者。
1.4 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門診治療的90例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5例)、治療組(45例)。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對照組予常規(guī)藥物及針刺治療。(1)常規(guī)藥物治療:注射用腺苷鈷胺(廠家:重慶藥友制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6456;規(guī)格:1.5 mg)1.5 mg/次,肌肉注射,1次/d,6次/周,連續(xù)2周;耳后疼痛者加用口服醋酸潑尼松片(廠家: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1207;規(guī)格:5 mg/片),首次30 mg晨起頓服,連續(xù)5 d后減少至20 mg,連續(xù)5 d后減少至10 mg,10 mg時連續(xù)服用5 d后停用)或靜滴地塞米松注射液(廠家: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4022567;規(guī)格:1 mL∶5 mg)10 mg/d,連續(xù)5 d后減量至5 mg,再連用5 d后停用。(2)常規(guī)針刺治療:取患側陽白、魚腰、絲竹空、太陽、顴髎、四白、迎香、下關、翳風、地倉、頰車穴,健側合谷穴。操作:采用華佗牌0.25 mm×2.5 cm和0.25 mm×4 cm一次性毫針,予陽白透魚腰、絲竹空透太陽、地倉透頰車;顴髎、四白、迎香、下關、翳風、合谷穴均采用毫針針刺,平補平瀉法,中度刺激,行針得氣后留針30 min,每隔15 min行針1次。同時予TDP神燈面頰部紅外線照射,1次/d,6次/周,連續(xù)2周。
1.5.2 治療組 治療組予常規(guī)藥物、注射用腺苷鈷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聯(lián)合透刺經筋法治療。(1)常規(guī)藥物治療中醋酸潑尼松片、地塞米松注射液等來源及用法同對照組,注射用腺苷鈷胺(來源同對照組)1.0 mg/次,雙合谷穴常規(guī)消毒后穴位注射,1次/d,6次/周,連續(xù)2周。(2)透刺經筋法治療:主穴“陽白”透“魚腰、攢竹、絲竹空”,地倉、頰車穴;配穴以面癱初期加風池穴,露睛者加四白兩透“目外眥、目內眥”,耳后疼痛者加翳風或完骨穴,口歪者加下關,人中溝歪斜者加水溝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按少陽、陽明經筋循行路線,采用毫針淺刺、透刺相結合進行針刺,每針間隔0.5寸。主穴陽白進針,分別向魚腰、攢竹、絲竹空透刺;地倉、頰車按陽明經筋循行多針淺刺排刺,每針間隔0.5寸;四白進針透目外眥、目內眥;余各穴采用平補平瀉法,嚴格按每個穴位進針規(guī)范進行操作。針刺后予TDP神燈面頰部紅外線照射,1次/d,6次/周,連續(xù)2周。
1.6 觀察指標(1)面神經功能:采用Schwarzer肌電誘發(fā)電位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額肌、眼輪匝肌、上唇方肌、口輪匝肌M波波幅及運動潛伏期。(2)臨床癥狀、體征評分:對所有患者入院時、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采用改良Portmann評分[4]對面神經損傷程度進行評定,包括抬眉、睜閉眼、動鼻翼、微笑及鼓腮、呲牙、吹哨6種自主運動,與健側比較;同時對安靜狀態(tài)下面部表情進行評定,總分0~20分,評分越低則病情越重。
1.7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為依據(jù)制定臨床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改善指數(shù)≥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鼓腮不漏氣,說話無口角歪斜,咀嚼功能恢復正常,進食齒頰間不留食物殘渣,改善指數(shù)60%~94%。有效:臨床癥狀、體征較前改善,靜止時表情時對稱,運動時面部表情不對稱,面部伴抽動或痙攣,改善指數(shù)30%~5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者病情加重,改善指數(shù)<30%。改善指數(shù)=[(治療后Portmann評分-治療前Portmann評分)/治療前Portmann評分]×100%。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0.0統(tǒng)計分析。本資料中所有數(shù)值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內自身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 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35.67±6.41)歲,病程(2.20±0.73)d;治療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34.79±7.03)歲,病程(2.11±0.70)d。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額肌、眼輪匝肌、上唇方肌、口輪匝肌M波波幅、運動潛伏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患者額肌、眼輪匝肌、上唇方肌、口輪匝肌M波波幅高于同組治療前、運動潛伏期低于同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額肌、眼輪匝肌、上唇方肌、口輪匝肌M波波幅高于同期對照組、運動潛伏期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bP<0.05
M波波幅(mV) 運動潛伏期(ms)額肌 眼輪匝肌 上唇方肌 口輪匝肌 額肌 眼輪匝肌 上唇方肌 口輪匝肌對照組45治療前0.24±0.10 0.46±0.19 1.01±0.27 0.67±0.25 2.63±0.32 2.38±0.29 4.05±0.53 3.18±0.43治療后0.45±0.13a 0.94±0.22a 1.46±0.37a 1.12±0.28a 1.92±0.25a 1.68±0.25a 2.85±0.46a 2.40±0.41a治療組45治療前0.25±0.11 0.47±0.20 1.04±0.30 0.69±0.27 2.65±0.34 2.35±0.30 4.08±0.49 3.21±0.44治療后0.59±0.14a b 1.38±0.31a b 1.79±0.29a b 1.53±0.30a b 1.18±0.26a b 1.05±0.29a b 2.16±0.40a b 1.90±0.45a b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評分呈逐漸增加趨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在治療后7 d、14 d臨床癥狀、體征評分均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期對照組比較,aP<0.05;與同組入院時比較,bP<0.05;與同組治療后7 d比較,cP<0.05
?
2.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經14 d不同治療后,治療組痊愈率75.6%(34/45),對照組為51.1%(23/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急性周圍性面癱,即面神經炎,是一種由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常見致病因素為感染、自身免疫反應、耳源性等,主要累及面神經核及面神經;目前治療以緩解面神經水腫及壓迫情況、恢復受壓神經功能為治則,西醫(yī)常采用糖皮質激素、營養(yǎng)神經、抗病毒等治療,嚴重者可伴一定后遺癥[6]。根據(jù)其臨床特征,可歸屬中醫(yī)學“口眼歪斜”“口僻”等范疇?!鹅`樞·經筋》曰:“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諸病源候論·風口歪候》曰:“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筋……使口歪口僻”;《針灸大成·卷三·玉龍歌》曰:“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本病多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外邪乘虛侵入陽明、太陽等經絡,閉阻氣血,導致筋脈失調而發(fā)為面癱[7];同時提示該病與經絡密切相關,針刺可有效治療,其機制可能與降低炎癥因子、促進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釋放相關[8-11]。
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疏風散寒、通調氣血、升清降濁之功。根據(jù)經絡循行學說“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手陽明大腸經沿上肢橈側上行至對側鼻旁口面部;現(xiàn)代研究表明針刺合谷穴,中央后回初級感覺皮層手部及面口部投射區(qū)能同時被激活,并且面口部的運動皮層也同時被激活,明確提示合谷穴與面口部具有密切聯(lián)系[12]。故臨床根據(jù)“面口合谷收”治療面口疾病,均獲效顯著[13]。注射用腺苷鈷胺對缺損神經具有修復作用,研究顯示注射用腺苷鈷胺穴位注射,促進水腫吸收,降低骨管內壓力,使面神經動脈供血及靜脈回流增加,進而加強局部細胞代謝,使受損面神經段供血改善,從而有利于缺損神經進一步修復[14]。故注射用腺苷鈷胺合谷穴穴位注射,可通過經絡刺激和(或)神經體液傳導,使機體升降正常、陰陽平衡,能更好發(fā)揮藥理作用[15-16]。
透刺經筋法,是源于《靈樞·經筋》,并提出“以痛為腧”的經筋治療理論,結合后代醫(yī)家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經驗而形成。手足三陽經筋循行面部淺表,以陽明經筋散布為主,易感外邪,加之機體正氣不足,衛(wèi)外失固,經筋失養(yǎng),閉阻氣血,筋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現(xiàn)代石學敏院士結合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將“腧”引申為反應點、壓痛點。故“透剌經筋法”遵循“以痛為腧”取穴原則;并且,《素問·調經論篇》曰:“病在筋,調之筋?!惫始毙灾車悦姘c,采用透刺經筋法理論充分。同時,所謂“透剌經筋法”,即1針透刺多穴或多經、循經排刺的針刺方法,通過局部牽拉效應,產生損傷因子,引起神經反射,能明確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缺損神經細胞代謝及肌肉電生理的作用[17-18]。蔣瑞珂[19]研究表明“透刺經筋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具有療程短、痊愈率高、安全經濟等優(yōu)點。
本研究結果表明,經不同治療14 d后,采用注射用腺苷鈷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聯(lián)合透刺經筋法治療的治療組臨床癥狀及體征評分、面神經功能恢復、痊愈率均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P<0.05)。其機制可能與透刺經筋法調暢氣血、改善面神經周圍組織微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及炎性吸收、提高神經元代謝以促進神經纖維再生和恢復神經功能等相關,從而恢復萎縮肌肉功能[20-21],與注射用腺苷鈷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調整陰陽、營養(yǎng)神經等功能相關[15-16]。故注射用腺苷鈷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聯(lián)合透刺經筋法治療急性周圍性面癱療效確切,促進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快速改善及面神經功能恢復,提高臨床痊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