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雷鹿茸
從前“古”,風物、談吐、思維都“古”。而且,原本人們在提“古風”時,多指向一種對質(zhì)樸作風心照不宣的追崇,說“古風猶存”。那畫面里可是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煙橋柳陌交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狀態(tài)?!帮L”字更神奇了,自從《詩經(jīng)》里做了示范,千年以降,它都是既文藝又實用的字眼?!癤X 風”,你一說,人家就懂了——句式也好看,意思簡潔有樣子。
真的懂了?現(xiàn)在的人們常常好心、善意地為“古風”站臺,覺得和自己的文化根脈互為表里,有什么不好?但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事物會愿意自指為糟粕,無論是精華還是糟粕,也都愿意自稱或者被稱為“古風”。而人們對所謂“古風”的再演繹,也總自覺是在傳承,于他們而言就是光環(huán),只可加持,不容批評。倘若再自命清高一點——連這方式都很“古”——認定只有自己脈正源清、字正腔圓,優(yōu)越感爆棚地打擊異己,就更顯糟糕與偏狹。
自然,對“古風”的繼承,不是一套古裝行頭加身,幾招手勢儀態(tài)操練,就可以一葉障目、掩耳盜鈴的。從前慢,一百年可能只夠如今的一年,當“文化專家”“國學大師”變得滿地走,普通人不求甚解的代價之一就是“大師”們有了故弄玄虛的空子。這樣的“大師”,以后也還會冒頭。
又有形形色色的“女德班”打著傳統(tǒng)文化的旗號,踐行著歷史的倒退。這種文化死灰尤其容易復燃。那不僅僅是在邊緣試探,而是“反復橫跳”了。因為每個人都具有某種性別,天然地具備發(fā)言資格,也就更容易自居高地。乃至有一部分女性不僅僅重蹈古代女性的覆轍,自己也是深信那一套的。也總有人在性別的角度上為各種社會問題找原因,制定解決方案。最近有人不是正義凜然地提出什么“暖農(nóng)村大齡男青年被窩”工程,也真的古意森然,令人冷汗再冒。
糟粕有未必生來就是糟粕的,其他國族的文化同樣有優(yōu)質(zhì)也有糟粕,都需要你有一雙慧眼,有足夠的品鑒能力。糟粕千萬不能再繼承,再光大了。普通人至少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原則,那就是,那些總是慫恿他人犧牲,總是以別的群體的權利乃至生命做代價的觀念與行為,無論巨細,都該是糟粕。
至于“反復橫跳”的實況,則大概是描繪了一種毫無進展、毫無效用、毫無意義的“三無”狀態(tài),說白了,就是一種社會性與時代性的消耗。有時候,它也會異化成一種看似無害的表演。當你成為它的觀眾,你正被它所凝視。用一個更流行的講法,是被“PUA” 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