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玉兆
當前,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大多是就課文講課文,缺乏一定的拓展延伸,所以學生的閱讀量普遍較少,甚至未達到新課標的基本要求,閱讀能力普遍不強。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小學高年級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是比較好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不僅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能顯著提高小學生的閱讀量,使每個人都能開闊自己的閱讀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也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從小學開始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終生受益。小學高年級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閱讀更多的書籍,但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讓學生有興趣閱讀尤為重要。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會逐漸的愛上閱讀。我在課堂中嘗試運用了主題閱讀教學方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采用略讀、跳讀、細讀等形式,不僅讓學生提高了閱讀速度,并在漸漸地在閱讀中學會了取舍,提高了閱讀的興趣。
比如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我結合文章的主題進行指導開展不同形式的閱讀。林沖是《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你還喜歡他的哪些故事?你還喜歡書中描寫的哪些人物?學生迫不及待的翻開書去尋找,通過快速瀏覽的方法,有的找出了描寫林沖的回目,有的找到了描寫其他人物的片段;然后通過細品,著重讀讀自己喜歡的部分;也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去感悟梁山好漢的性格特點。教師采用不同的閱讀形式,引導訓練學生,能夠逐漸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也能讓他們深層次地進入到文本中,從而讓他們漸漸地喜歡上閱讀,達到了“愛讀書”的目的。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應當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堂閱讀教學中,不以語文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目的,而是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自然的狀態(tài),讓學生主動開展閱讀,感悟文本內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此基礎上,我們要交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從而實現“會讀書”的目標。例如,在學生閱讀寫景狀物一類主題的文本時,我指導學生在通讀文本后,抓住重點句段,展開豐富的想象;然后,帶著你的想象讀出感情,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比如學習《莫高窟》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然后安排學生閱讀與《莫高窟》類似的文章,《埃及金字塔》《黃山奇松》等,學生可以將文本和插圖對照起來讀,邊讀邊想象畫面,感悟金字塔和黃山奇松的特點;讀出景物的畫面感,想象作者為什么這么寫?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表達方法的精妙,領會文章的思想主題。教師幫助學生通過一定的閱讀方法理解文章,提高了閱讀的能力,從而實現了“會讀書”的目標。
筆者以為,提倡個性化閱讀是閱讀的新理念,是符合新課標精神的,也是主題閱讀的高層次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中不求統(tǒng)一,體現學生個性化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該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不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現有的結論。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善于“問”,也要善于“答”,引導學生說真話,不講套話;獨立思考,不盲從。提倡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個人的真實觀點,從而提高閱讀的質量。
比如學習《說勤奮》一課時,這一類屬于說理的文章。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讀了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這些問題,展開個性化的閱讀交流。這個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特別是不明白的地方,我們可以進行拓展,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小辯論賽”。在這樣的閱讀實踐中,學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內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在閱讀質量得到提高的同時,也讓小學生從“愛讀書”到“會讀書”,進而“手不釋卷”,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就指日可待了。
總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實施主題閱讀教學中,要根據文本的不同主題,精心設計教學,通過不同的閱讀形式訓練,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用課堂閱讀帶動課外閱讀,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最終讓小學生能夠愛上閱讀,學會閱讀,養(yǎng)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在閱讀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