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澄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每一門課程都應“守好一段渠”,讓每一類課程和思政理論課都能夠產(chǎn)生協(xié)同效應。大學英語課程涉及面較為廣泛,作為銜接中西文化的課程,需要擔負很大的責任,教師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另外當傳輸知識時,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提高社會責任意識,推動學生成為優(yōu)秀人才,為祖國發(fā)展貢獻應有力量。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融入,能夠滿足教育理念與戰(zhàn)略需要,充分體現(xiàn)立德樹人思想,積極發(fā)揮教育價值功能。
十九世紀初,德國人首次提出全人教育的目標,也就是造就“完全的人”,培育集“心智”“精神”等為一身的人。國內學者提出,教育中要正確認識教育價值功能,切實發(fā)揮育人作用,并非以形式化來開展教育,不然,學生不擁有個人思想,不擁有創(chuàng)造性,難以為社會貢獻力量。大學英語課程應當存在人文性,要培育學生多個方面的能力,提高其人文修養(yǎng),塑造正確的觀念等。讓學生發(fā)展成德才兼?zhèn)渲耍袕娏业纳鐣熑我庾R,為社會進步貢獻應有力量。以《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綜合教程》作為例子,其中涉及了“responsibility”的主題,把這一理念融入整個單元,讓學生交流“我心中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錢學森、袁隆平、航天員團隊等人物的事跡,幫助其深入認知“責任和使命”的概念,實現(xiàn)育人目標。
相比于普通的科目,“課程思政”有著一定的差異,其主要是為了培育學生正確三觀,用辯證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價值功能,讓學生擁有一定的基本素養(yǎng)。與一般課程進行對比,英語課較為獨特,以該門課程來分析,文化碰撞尤為突出。所以對于英語教師來說,需“守好一段渠”,引導學習者堅定“四個自信”,進一步認知中國特色,正確看待外部世界。以《新視野大學英語》作為例子,其中涉及了“stereotype”的主題,比如國人較為謹慎,不會輕易說“No”,引導學生談論國人風骨形象,指導學生正確看待國人形象,提高文化自信心。
在新形勢背景之下,將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二者進行有效的融合是一項新的挑戰(zhàn)。基于現(xiàn)如今的教改模式,課程思政教學是非常關鍵的。英語教學所涉及的范圍較廣,歷時較長,并且教學上存在多元化特征,顯而易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思政教學為必然的方向,這對于教改工作的開展來講,也屬于不可缺少的條件。通過融入全人教育理念,為教學提供指導,同時建立合理的教學渠道,可為思政教學的高效進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基于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文章主要從強調語言工具性、缺少現(xiàn)實問題導向、涉及中國文化較少、思政元素融入不多等方面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英語教學中目標制定不夠全面,觀念有偏頗,造成教學存在突出的功利性,違背了全人教育理念,不利于更好培育學生素養(yǎng)。具體而言,教學較為浮躁,長時間被應試教育所影響,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旨在獲取等級證書,外部動機相對顯著。一些教師還在采取以往的教學方式,側重于工具性語言培訓,對于英語課程的人文性,還有情感的培育,所給予的重視度不高。很多學生不是主動接受信息,難以體現(xiàn)主觀性,缺乏主動思考,沒有深入體驗文章情感態(tài)度,這不符合“全人教育”思想。
根據(jù)很多的教材內容來看,對于文化以及語言,較為注重二者的實踐,學生并不是很喜歡教學載體,缺乏一定的問題導向。另外在英語教學中由于側重于工具性,使得學生應用英語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弱,需要進一步提高其看待事物的能力。
一些學校選用的英語教材,設計上較為全面,涵蓋較多的領域,因為英語課程的獨特,多數(shù)內容和西方文化有聯(lián)系,需要進一步添加中國文化內容,一般情況下只在翻譯部分,加入了我國文化的內容。一些學生沒有進一步認知我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制度與特色,對于中國特色詞匯,不懂得怎樣借助英語來表達,這有礙于我國文化更好地傳播,缺乏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并且也難以通過英語說好中國故事。
在英語教材內容中,因為含有的中國元素不多,融入的現(xiàn)實問題較為缺乏,很多英語課堂教學只借助于教材課文,難以深入結合課程思政元素。
以全人教育理念來分析,英語教學應該更加側重學生情感上的需要,能夠推動他們多方面的發(fā)展,比如認知以及意志的培養(yǎng),從而逐漸完善其人格。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屬于學生應當把握的專業(yè)技能。就課程思政而言,立德樹人為其根本,而對于協(xié)同育人,則為其教學目標。彼此結合,能夠處理教學中所碰上的難題,并且有助于造就優(yōu)秀的人才,為祖國繁榮、時代進步貢獻力量。大學英語課程需要講解好英語知識,將其與思政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使學生具備一身本領;注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把理論和實踐充分銜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時代發(fā)展貢獻個人力量。在“全人教育”理念之下,對于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文章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即融入教學目標、融入教學內容、轉變評價方式、提高教師思政素養(yǎng),希望能為有關人員提供借鑒。
在全人教育思想之下,對教學目標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加大學生表達與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以便能夠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應在學習中引導他們產(chǎn)生個人信仰,采取辯證的方式去對待文化差異,同時幫助他人正確認識文化不同,把文化傳承下去。通過跨文化對話,于分析對比中體驗異同,調動情感,反思個人,著眼未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差異化的眼光正確認知文化價值,充實個人的情感體驗,并且基于不一樣的文化,去感受價值情感,造就創(chuàng)新意識強的人才。
1.知識目標方面
強化思維培養(yǎng),結合一些現(xiàn)實問題,辨別立場的不同,如抗疫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我國文化觀念等。
2.能力目標方面
注重培養(yǎng)討論能力,幫助學生深入認知文化差異,客觀論證我國立場。
3.情感目標方面
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提高社會責任意識,樹立四個自信,增強看待問題的能力等。例如:在學習英語有關“圣誕節(jié)”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學習課本知識,在學習完成后,教師則可以提問學生:“圣誕節(jié)是國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么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呢?這些節(jié)日里飽含著什么情感呢?”在提問完成后,學生可以自由回答,從而使其情感目標得到實現(xiàn)。
以教學內容來看,需要盡可能融入學科教育思想,科學設計內容,進一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根據(jù)主干教材,找到文章中的現(xiàn)實問題,合理組合單元,以問題為導向,添加一些相關的教學資源。對于教師來說,需要精細加工教材,充實其中的內容。不但要注重語言知識教學,還應當以關鍵詞為切入點,進行一定的拓展,深挖思政元素。另外,教師在進行備課時,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心智水平,維護其知識結構,同時以現(xiàn)實問題為著手點,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化看待事物的能力,為祖國發(fā)展造就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其中涉及這樣的主題,也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正式上課之前,讓學生觀看與我國環(huán)保成果有關的視頻,通過課堂的渠道,使他們進一步明白我國在環(huán)保領域的貢獻,提高其民族自信心。拓展課本內容,融入習主席的兩山理論,添加古人的一些思想,比如“道法自然”,使學生掌握怎樣通過英語來表達中華思想、我國特色,同時指導他們談論現(xiàn)實問題,如,怎樣平衡經(jīng)濟與環(huán)保間的關系。
1.轉變評價方式
以往在進行評價時,常常取決于考試成績,這樣的評價方式有礙于強化學習效果,同時有著很多的局限,針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難以開展全面地評價,并且可能造成學生功利性較強,這不利于更好發(fā)揮其能動性。對此,可以對以下兩種評價方式進行組合,也就是終結性和形成性評價,加以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的有關方面開展綜合評價,比如其知識以及素養(yǎng)。
2.提高教師思政素養(yǎng)
就大學英語教學而言,為了更好開展課程思政,需要教師擁有較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教師科學構建教學內容,確保教學方式的有效以及可行。一名優(yōu)秀的英語教師應當持續(xù)提高個人專業(yè)知識,另外還應定期或者不定期積極學習有關的思政理論,這樣方可在教學中延伸課外知識,促使知識面變得更寬,并且也有助于結合思政元素,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會不斷提高,而教師也會受其影響,進一步提升自我素質。
總而言之,外語教育長期以來需要履行兩項任務,對內需要全方位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充分融入“立德樹人”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為祖國發(fā)展貢獻力量;對外要能夠豐富學生的視野,進行跨文化溝通,提高其時代責任意識,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公民,認真履行好歷史使命。教學的革新存在一定的難度,基于全人教育的思想,教學改革需要面對更大的挑戰(zhàn)。就教育工作者來說,應持續(xù)地完善英語課程,積極轉變以往的評價方式,不斷提高個人思政素養(yǎng),針對英語課程思政,尋求更能達到其效果的教學形式,為社會的進步、祖國的發(fā)展,造就一批批優(yōu)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