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杰
“保證時間就是保護創(chuàng)新力?!?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聽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后很興奮,“院士們應景性和站臺性的任務和工作太多了,非常影響安心做研究、培養(yǎng)人才??萍荚u審如果沒有院士就顯得級別不夠高,開會如果沒有院士參加就好像不夠規(guī)格,這是不大好的理念?!?/p>
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活動,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這句話引起與會人員的熱烈鼓掌。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表示,個別院士應邀參加各種與本學術領域無關的活動,不合理站臺、撐門面等現(xiàn)象還是時有發(fā)生,有的院士在兩個單位或多個單位受聘取酬,飽受社會詬病的“跑院士”現(xiàn)象屢禁不止?!耙掠诔姓J我們是人不是神。要敢于直面問題,正視不足,加強自警自勵,增強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緊迫感和迫在眉睫的危機感,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過深水區(qū),發(fā)揮好我國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導向性作用,建設好服務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院士隊伍?!?/p>
與會院士紛紛表示,要帶頭助力讓院士稱號回歸榮譽性、學術性,一心一意搞科研,克服站臺等不良作風。
科技評價是科技活動的指揮棒,對科技事業(yè)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完善科技評價制度的講話,對全社會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人才發(fā)展,調(diào)動人才創(chuàng)新潛能具有重要作用,也讓與會院士和一線科技工作者看到國家對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的決心。
近年來,我國提出人才評價要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傾向,以構建科學、規(guī)范、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體系為目標,推進分類評價制度建設。
在“破四唯”之后,應該怎樣“立新標”呢?
“無論在哪個國家,科技評價體系的建設都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完善評價體系并不容易。對人才的評價不能過多,不能過于頻繁?!敝袊茖W院院士、國家納米中心主任趙宇亮坦言,如果要進行人才評價,不同類型人才的評價方式應該是不一樣的。
評價體制對于人才的引導和成長非常重要。“盡管近幾年大家都在強調(diào)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實際評審過程中,許多人還是會以SCI論文標準來論英雄,這不利于我國的實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實驗研究的骨干人才成長?!敝锌圃焊吣芩L陳和生院士坦言。
他建議,對于實驗論文的評價,不能簡單套用理論論文只看第一作者的評價習慣,特別是大型實驗合作組的論文??萍既藛T要積極地面對國家戰(zhàn)略需求,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和設備器件,解決瓶頸問題。
與此同時,對于成果的評價必須堅持分類評價原則,尤其是基礎研究成果、應用基礎研究成果以及技術轉化成果或工程成果,它們的性質(zhì)不同,評價方式也應該不一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表示,在科技評價中還存在外行評價內(nèi)行的現(xiàn)象,未來在完善評價體系時,要加強同行評議,特別是小同行評議,真正讓懂的人來評價。此外,還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評價專家隊伍,只有有了伯樂才能選出千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