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凝
人類并不是地球的唯一主人,世界上已經發(fā)現(xiàn)了超過100萬種動物,它們的存在給地球增加了無數(shù)美麗的色彩。貓是人類非常喜愛的寵物,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貓奴”。相比起狗,貓的模仿能力要更強,狗只能發(fā)出10多種聲音,而貓可以通過模仿和學習,發(fā)出超過100種聲音,可以說算是“語言大師”了。
人們常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有些動物居然還有口音。根據(jù)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有語言學家將倫敦東區(qū)飼養(yǎng)的鴨子和英格蘭西部飼養(yǎng)的鴨子進行了聲音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叫聲不同,可能是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造成了鴨子不同的口音。蝸牛是一種常見的軟體動物,但很多人不知道它是牙齒最多的動物,擁有數(shù)萬顆牙齒,只不過它們的牙齒并不是“立體牙”,而是在帶狀的舌頭上布滿了牙齒,聽上去有點恐怖。有美國昆蟲學家宣稱,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蚊子也有22顆牙齒,只不過這個消息還有待持續(xù)研究證實。
長壽是人類自古以來的追求。比起大多數(shù)動物,人類的壽命算是很長的,和以長壽著稱的大象不相上下,但比起某些動物來說,還是要短得多。目前已知最長壽的脊椎動物是格陵蘭鯊。2016年,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條雌性格陵蘭鯊,通過同位素分析,它已經392歲了。但如果算上無脊椎動物,北極蛤可是超過了格陵蘭鯊。2006年,科學家在大西洋北部冰島海底發(fā)現(xiàn)了一只活體北極蛤,檢測表明,這只北極蛤已經活了507年,也就是說,1499年這只北極蛤就出生了,那時候中國還處在明朝。只不過,后來這只長壽的北極蛤被放到冰柜里凍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科學家企圖撬開它的殼導致了它的死亡。
人類進入農業(yè)時代就開始馴養(yǎng)動物,雞是人類馴養(yǎng)的最重要的禽類之一,世界上除了南極洲和梵蒂岡,幾乎有人的地方就有雞存在,包括北極。雞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4.5公里,和人騎自行車的速度差不多。鴿子作為人類早期馴養(yǎng)的另一種家禽,現(xiàn)在可不僅僅是一只“鴿子”了。人們常用“放鴿子”形容約定之后卻不赴約的行為,這個詞在網(wǎng)絡上被發(fā)揚光大,作者拖延更新、打游戲失約等情況都會被人們說成“鴿了”,還有人直接用鴿子發(fā)出的聲音“咕咕”來表示拖更。而現(xiàn)實中的鴿子到底有沒有拖延癥呢?科學家們曾經設計了一個實驗:讓鴿子選擇早點做完簡單的任務或者可以晚點但要完成更復雜的任務。實驗結果表明,鴿子真的有拖延癥,它們更愿意完成可以推遲的任務,就算這個任務相對更復雜。
人類可以馴養(yǎng)動物來食用,可動物們就沒那么好的福氣了,大多數(shù)動物都需要捕獵以填飽肚子。世界上捕獵成功率最高的動物是我們常見的蜻蜓,它的復眼可以有效捕捉獵物的運動軌跡,從而預判獵物將要到達的位置,這種捕獵方式讓它的捕獵成功率高達95%。不過比起蜻蜓,大多數(shù)人印象中的捕獵場景還是停留在大型貓科動物上,但貓科動物的捕獵成功率卻普遍比較低。擁有高超捕獵技巧的老虎捕獵成功率只有30%左右,不同種類的豹子成功率一般只有5%—20%,靠群體捕獵的獅子成功率高一些,可以達到40%。在捕獵成功率上,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僅有巴掌大小的黑足貓卻足以讓這些“大貓”汗顏——黑足貓是捕獵效率最高的貓科動物,成功率可以達到60%。
2002年,一個名叫“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的組織倡議將每年8月8日設定為國際貓咪節(jié)。雖然不是法定的節(jié)日,但是“貓奴”們倒是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每年的國際貓咪節(jié),全世界的“貓奴”們就在社交網(wǎng)絡上曬出自己“主子”的照片,大家都沉浸在各種“刷貓吸貓”的氣氛中。雖然曬出的照片中有各種各樣的萌貓,但是一個網(wǎng)友發(fā)的一只小貓照片把許多人的心都俘獲了,點贊留言的數(shù)量都名列前茅。這種小貓的樣子和貍花貓差不多,只不過體型很小,只有巴掌大,但相比身子,這種小貓的頭卻很大,臉圓圓的,表情呆萌中透露著警惕。很多人以為這是還沒有成年的普通家貓,直到查閱資料后才知道,這種貓名叫黑足貓。雖然體型很小,長得又十分可愛,但黑足貓卻是最兇殘的貓科動物之一。
黑足貓是體型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平均體重只有1.6公斤,雄貓體型比雌貓大三分之一左右,體長一般不超過50厘米。黑足貓主要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南非、津巴布韋、納米比亞等國,這種生活在沙漠中的小貓晝伏夜出,以往并沒有獲得什么關注。只是在少數(shù)紀錄片中,才通過紅外夜間攝像機展示過自己的身影。黑足貓的毛柔軟而濃密,顏色從淡茶金色到紅棕色不等,通常四肢和背上還有黑色的條形或者點狀紋路點綴,尾巴上也繞著黑色的條紋。與普通貓科動物腳上粉色的肉墊不同,黑足貓的肉墊是黑色的,并且上面覆蓋著黑色的長毛,這是為了防止它們在灼熱的沙地上行走時燙傷足部,也可以讓它們在行動中更加安靜,而這個特點也正是它名字的由來。
外出狩獵的黑足貓。黑足貓是非洲南部的特有物種,只生活在開闊的矮草棲息地、干旱稀樹草原、灌木叢和半荒漠地帶。它們幾乎不需要飲水,但是在極端干旱的荒漠深處是不能生存的。
黑足貓大部分棲息地都是一些人跡罕至的地區(qū),灌木叢、半荒漠地帶、干旱但有少量樹木的草原是它們主要的生活場所。黑足貓晝伏夜出,行動隱秘,很長時間都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直到最近幾十年,人們才開始對黑足貓的生活習性有所了解,而此時黑足貓的生存狀態(tài)已經不容樂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定為易危物種。它們的棲息地白天太陽持續(xù)照射,地表溫度很高,為了躲避酷熱,黑足貓白天一般會躲在洞中,但其實它們自己根本不會挖洞,只能將白蟻山或者其他動物廢棄的洞穴占為己有。到了晚上,黑足貓就開始顯露出兇殘的本色,雖然長相呆萌,但黑足貓可是被稱為“地球上最致命的小貓咪”,是捕獵成功率最高的貓科動物。
黑足貓的捕獵能力非常強,每晚它們會在8公里的范圍內搜索獵物,如果獵物數(shù)量達不到自己的需求,則會擴展搜索范圍。黑足貓主要的食物是嚙齒類、小型鳥類和蜘蛛,雄性黑足貓有時候還能捕捉到野兔。由于新陳代謝很快,因此黑足貓對能量的需求量很大,這也讓它們必須得非常頻繁地捕獵,黑足貓每晚能吃掉相當于自身體重五分之一的食物。科學家經過數(shù)據(jù)對比發(fā)現(xiàn),黑足貓一晚上能夠捕捉到10—14只老鼠,平均50分鐘捕獲一只,捕獵成功率高達60%。一些紀錄片中的數(shù)據(jù)表明,黑足貓一晚上捕捉到的獵物數(shù)量相當于獵豹幾個月的收獲。一般來說,小型貓科動物大多是爬樹高手,但黑足貓的短尾巴和矮胖的身軀并不適合爬樹,大多數(shù)時候它們都在地上行動,這也增加了它們捕食的難度。那么,為什么在相對不利的條件下黑足貓還可以有如此高的捕食效率呢?這主要源于它們獨特的捕食技巧。
外出狩獵的黑足貓。黑足貓是非洲南部的特有物種,只生活在開闊的矮草棲息地、干旱稀樹草原、灌木叢和半荒漠地帶。它們幾乎不需要飲水,但是在極端干旱的荒漠深處是不能生存的。
外出狩獵的黑足貓。黑足貓是非洲南部的特有物種,只生活在開闊的矮草棲息地、干旱稀樹草原、灌木叢和半荒漠地帶。它們幾乎不需要飲水,但是在極端干旱的荒漠深處是不能生存的。
一般來說,獨居的貓科動物大多采用伏擊的方式進行捕獵,比如老虎就是叢林中的伏擊之王,但黑足貓卻有所不同,它們通常采取跟蹤突襲的方式來捕獵。黑足貓一般都是利用黑暗的環(huán)境和身邊的物體作為遮擋,悄悄地接近獵物,如果獵物有所警覺,它們則會靜止不動或者通過快速移動來躲避獵物的視線,以便能成功到達捕獵的合適距離。黑足貓的爆發(fā)力十分出色,彈跳能力非常強,奮起一跳的高度可以達到1.4米,跳躍距離超過2米。相對于它們的體型,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成績。也正是憑借著如此出色的爆發(fā)力,黑足貓在合適的距離內快速出擊,在獵物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一擊致命。憑借著高超的捕獵技巧和兇殘的習性,黑足貓不僅能捕獲小型動物,甚至還會對身體大小是其4倍的小羊發(fā)動攻擊,進攻的時候它們會跳起來一口咬住小羊的咽喉,用鋒利的牙齒刺穿小羊的血管。這種戰(zhàn)斗力讓黑足貓在當?shù)孛曔h揚——沙漠里看不到“喵”的身影,但總是有“喵”的傳說。博茨瓦納當?shù)厝松踔料嘈藕谧阖埧梢怨粢活^成年的長頸鹿,當然這種說法過于神話,有點像老鼠吃大象的寓言故事了。
不過,雖然習性兇殘,但在如今這個“看臉的世界”,顏值就是一切??吹胶谧阖埓裘鹊男∧?,人們都忘了這個獵食者的本性,紛紛表示:“被這個小家伙盯上肯定誰都跑不了,都被當場萌死了......它們肯定是先把獵物萌死,然后才吃掉的?!?/p>
不過,可愛的長相也讓黑足貓經歷了很大的危機。因為它們可愛的長相,很多人高價收購黑足貓作為寵物,但這種性格兇悍的小貓咪普通人根本無法飼養(yǎng),最終導致不少黑足貓被偷盜出售后又被遺棄,而在人類的居住環(huán)境下黑足貓很難生存,被遺棄后基本上只有死路一條。幸好,通過媒體的呼吁,這種“奶兇奶兇”的小貓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也讓很多地方開始對黑足貓進行保育。希望這種“最兇殘的小可愛”可以在人類的幫助下繼續(xù)繁衍下去,繼續(xù)它們的捕獵傳奇。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