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蕾 劉興亮
摘 要:文章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館藏何璟致周恒祺書札兩通進行整體移錄,并行釋正、系年。這些書札可為研究晚清歷史,何璟、周恒祺二人交游事跡,以及何氏書風(fēng)提供新的材料。
關(guān)鍵詞:周恒祺;何璟;書札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有晚清名臣何璟致周恒祺書札二通。何璟,字伯玉,號筱宋,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授庶吉士,散館改編修。后歷官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安徽廬鳳道。咸豐十一年(1861)隨曾國藩協(xié)辦湘軍營務(wù),并參加鎮(zhèn)壓捻軍。光緒二年(1876)授閩浙總督、福州將軍。光緒九年(1883)起,負責(zé)籌劃東南海防。次年八月因事被劾革職。著有《春秋大義錄》《事余軒詩》等。周恒祺,字子維,又字福陔,號福皆,湖北黃陂人,咸豐二年(1852)進士。曾歷官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工科給事中、山東督糧道、山東鹽運使、山東按察使、廣東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撫、直隸布政使、山東巡撫、漕運總督等。兩通書札涉及海防籌辦、河運治理、閩中政局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同時,透過書札,可系統(tǒng)審視何璟書體、書風(fēng),亦頗具價值。
1 何璟致周恒祺書札其一(圖1)
福階仁兄年大人閣下:
前以節(jié)屆秋中,肅丹布賀,度已得塵籖閣,頃奉惠翰并讀另牋,具承藻注殷拳,感何可喻。
東省秋收中稔可見,歲星所至,時和年豐。黃、運兩河要工林立,臺駕先赴利津一帶親自查勘,現(xiàn)復(fù)入闈監(jiān)臨,藎躬勞勚不著可知。
閩中窘狀日甚一日。今年茶稅之絀,比之往年尤甚,各項厘金亦俱減色,而閏月多一月支銷,更形竭蹶。
前奉朝旨籌辦海防,實覺無從著手,然臺廈逼近東瀛,無釁則已,有則該處當(dāng)南洋之沖,首受其患,第經(jīng)費無出,亦祗能以力所得為者粗為布置而已。少仲中丞①尚未有出京消息,到任恐須冬初。
弟以耄老多病之軀,久兼重任,深以隕越為虞耳。貴副將仰承獎藉,遇事務(wù)乞噓拂為荷。肅復(fù)。敬請勛安,諸希朗照。不具。
年愚弟 何璟頓首
按:此札有“少仲中丞尚未有出京消息,到任恐須冬初”一句,據(jù)此推斷當(dāng)作于勒方琦受命擔(dān)任福建巡撫,即將赴任之時?!叮ü饩w朝)東華續(xù)錄》載:“(光緒五年)癸酉(四月三十日)以湖南巡撫邵亨豫為禮部左侍郎,調(diào)福建巡撫李明墀為湖南巡撫,以江蘇布政使勒方錆為福建巡撫?!雹谖锤叭吻?,福建巡撫由閩浙總督何璟代辦。是年八月中沈葆楨曾致信勒方琦,中有云:“讀七月二十九日教言,敬諗便殿對揚,天顏有喜。屈計蘆(盧)溝三五,扶月而南。中道起居,定符臆祝?!雹塾纱送茢啵辗界谄咴麻g入殿陛辭,八月中秋前后由京城啟節(jié)南行。另據(jù)鄭劍順編《福建船政局史事紀要編年》輯錄史料,其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到任福建。④
又,此札首有“前以節(jié)屆秋中,肅丹布賀”,稟云“現(xiàn)復(fù)入闈監(jiān)臨”,“入闈”即入監(jiān)秋闈之意。清制,秋闈每隔三年舉行,因時恰八月,故稱秋闈。每次考三場,每場三晝夜,中間換場兩次,共需九天七夜。而光緒五年七月初八日,周恒祺曾就山東鄉(xiāng)試日記專題上奏。⑤八月二十四日,再奏己卯鄉(xiāng)試“并無傳遞、頂冒”等事。⑥據(jù)此,此札可暫系于光緒五年八月末。此外,札中有謂“閏月多一月支銷”,則此年當(dāng)為閏年,考清光緒朝歷日,光緒五年三月正為閏月,故此亦為定年之旁證。
此札中,何璟提到周恒祺本年于利津一帶查勘河工事。據(jù)記載,光緒五年秋,山東多地受災(zāi),周恒祺一面前往地方督辦賑災(zāi)諸事,一面查勘河工情形,并于是年十一月將所見培修堤壩工程情況匯總上奏:“黃河下游自洛口至海口計長四百余里,沿河堤墊向系民捐民辦,高厚不等、斷續(xù)不齊,未能一律完固……惠民縣白龍灣下游堤墊殘缺較多,仍將舊堤一律加高培厚。計培修自趙家坊起,至常家莊,連榆林后遙堤統(tǒng)修八百七十二丈,劉景新家莊起,至毛家口新堤止長一千一百七十二丈。又培修歸仁鎮(zhèn)、唐家、潘家口、王家集、河套邢家、張泉墳、二郎洼、河圈、張家莊探馬哨等處共長一千四百七十余丈?!雹咧芎沆鬟@次考察為次年以后山東與直隸兩地相銜接,河工、賑務(wù)大舉開起了先聲。
此外,札中何璟述閩中艱苦,海防事務(wù)煩劇,而此時新任巡撫勒方琦尚未到任,故其顧慮重重。若檢李鴻章函稿,實際此札撰寫之緣由在于光緒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李鴻章致函何璟,言“閩中海防雖關(guān)緊要,只可量其力之所能辦,設(shè)法經(jīng)營”,并謂勒方琦“昨已由津赴京。據(jù)稱才力薄弱,難勝艱巨。擬即懇辭改留京秩”。勒方琦不愿意遠赴福建為官,李鴻章雖向何璟表示,其“未必如愿,其履新似須冬杪矣”⑧,但何璟仍擔(dān)心李、勒二人因有同年之誼而使勒氏職銜生變,致閩中職事久懸。
2 何璟致周恒祺書札其二(圖2)
福階仁兄大公租年大人閣下:
昨日騶從將發(fā)矣,未到臨歧,已深惆悵,此回幸得再領(lǐng)教言,暢談雅緒,而從此少一同志,同心之侶依然孤掌難鳴,此所以憂以孔疚病勢有增也。
本無戀棧之心,況兼實逼處此,此時乞優(yōu),即為乞追張本,樞府能察其苦衷而不必置之于絕地,則脫離苦海,左遷投散均所不辭。臺端重到春明,晤關(guān)切知交,略道鄙況,感荷無極,其余泛泛交游亦無庸親縷及之也。
奉燕菜四匣(廈門遠帶來),鹽菜八小盒,動彝菜二小匣,火腿四支,擬備山館中佐餐之用。弟與閣下年誼摯交,曾同分校,又屬部民,自與他處不同,且非套禮,祈賜曬存,敬請軺安。
治年愚弟何璟頓首
按:據(jù)此札文意,當(dāng)作于周恒祺辭任漕運總督歸居荊楚之后,故何氏感嘆“從此少一同志,同心之侶依然孤掌難鳴,此所以憂以孔疚,病勢有增也”。札中何璟寄送“奉燕菜四匣(廈門遠帶來),鹽菜八小盒,動彝菜二小匣,火腿四支”予周恒祺,四物均為閩產(chǎn),由此知此時何璟仍居官閩督。如前數(shù)札所按,周恒祺于光緒八年正月以病免,故此札所書當(dāng)在光緒八年之后。
此時,何璟與周恒祺甫才于湖北相見,相談甚歡,拜別之后何璟作此札,道心中苦悶,謂愿乞優(yōu)投散,脫離苦海。并告誡周恒祺其境遇可于來年春間于相熟稔者述及。據(jù)清宮檔,光緒九年,何璟受命進京陛見①,或于此次沿途取道武漢與周恒祺相會。而此年七月十六日,何璟被翰林院侍讀盛昱參劾,認為其與浙江巡撫劉秉璋“欺蔽招安巨匪”,請予嚴懲。②不久,新署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行走張佩綸又奏:“閩省遠連粵海,近蔽浙洋,尤宜鎮(zhèn)轄得人,以杜日本乘間窺伺?,F(xiàn)在總督何璟、巡撫張兆棟,治務(wù)安靜,不甚知兵,而亦不講求兵事。臺灣鎮(zhèn)道不和,防務(wù)一切擱置。一旦海波偶揚,恐臺、澎、廈、澳尤不足恃?!雹奂又藭r法人于南邊躍躍欲試,挑釁不斷,致使何璟苦悶不已,故札中所稱“苦衷”即源于以上諸事。由此,本札亦可系于光緒九年秋冬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