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老爺”活動以神明巡境安土、民眾迎祥納福的儀式為核心,其神人同樂的表現(xiàn)形式—英歌舞、潮劇、潮州大鑼鼓、潮州音樂、皮猴戲、扛標旗、挑花籃、舞龍、舞獅等民間藝術(shù)隨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成為潮汕地區(qū)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有的已經(jīng)成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英歌舞流行于粵東練江流域及周邊地區(qū),是潮汕地區(qū)最具觀賞性的民間藝術(shù)之一。英歌舞由前后棚組成。前棚是一種既可游街又可在廣場表演的集體舞蹈,通常由十余名或幾十名少年或青壯年男子組成。舞者臉上畫著臉譜、身著統(tǒng)一的戲服,伴隨著板式快慢自若的鑼鼓點擊打著手中的雙槌,全身舞動,再加上一陣陣吼聲,現(xiàn)場氣氛十分濃烈。后棚一般進行武術(shù)、土戲一類的表演,有一定劇情。
目前學(xué)界普遍認為普寧英歌舞是模仿三百多年前外江戲中的《水滸·攻打大名府》一折,故在鄉(xiāng)間英歌舞又被稱為唱英歌、英歌戲、英歌班等。除了武術(shù)、戲劇外,一些地方的英歌舞還含有儺舞的元素。比如,普寧東部地區(qū)以及相鄰的潮陽區(qū)、惠來縣一帶的英歌舞臉譜粗狂猙獠、舞蹈動作幅度大、鼓點板式較慢、木槌較長。很多涉及安土祈福有關(guān)的活動“營老爺”、剪彩等都會表演英歌舞。
本土民俗研究學(xué)者嶺東怒馬認為,一些地方的英歌舞還包含著儒家尸祝的儀式,尤以潮陽棉城一帶為最。有的英歌舞中融入了武術(shù),比如垾塘英歌舞由乾隆年間村人陳成枝所學(xué)的南少林武術(shù)改編而成,泥溝英歌舞有清雍正年間寮頂武館學(xué)武時用唱英歌進行掩飾的說法,北山英歌舞傳說是由清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許阿梅改編的。也有人認為,英歌舞源于舊時全國普遍流行的農(nóng)耕儀舞秧歌。
目前學(xué)界普遍認為普寧英歌舞是模仿三百多年前外江戲中的《水滸·攻打大名府》一折,故在鄉(xiāng)間英歌舞又被稱為唱英歌、英歌戲、英歌班等。
舞青獅是潮汕地區(qū)最具特色的獅舞。獅頭由木板、泥土等材料構(gòu)成,獅臉為青色,前額突出,眼似銅鈴,猙獰威猛,一抹潔白的眉毛特別醒目;獅身較為簡單,通常用被單、布條等充當。舞動時青獅嘴巴張合時會發(fā)出“咔咔”聲,好似木盒子合上時碰撞的聲音,故也俗稱“盒子獅”。
青獅班一般由武術(shù)高強的師傅和諸多同門師兄弟或徒弟等組成。除了表演獅舞,青獅班還要進行獅套表演(即與耍獅有關(guān)的土戲表演和武術(shù)表演)。民間多以青獅班有無表演獅套來論斷其水平高低,高者被奉為“標準獅”,低者則被貶為“落巷乞丐獅”。
根據(jù)水平的高低,普寧地區(qū)獅班的獅子可分青獅、紅獅、貓獅三種。貓獅花眉配花被,為少兒所舞,功夫淺;紅獅金眉配黃被,代表武功中等,有祥和的寓意,在表演中最為常見;青獅白眉配青被,舞者要圍青腰帶,代表師父,為武功最強者。普寧及周邊地區(qū)流行著“青獅白目眉,有膽你就來”的俗諺。青獅又分為白眉白須、白眉青須、金眉紅須三種,其中白眉白須最強。獅班會獅時,其他獅班需停鼓相讓白眉青獅班。若雙方所舞都是白眉青獅,可不停鼓,但雙方就要進行打場,即看誰舞得好。不過通常會獅時,雙方都會停鼓行三禮以表禮貌,然后各行各路。
在潮汕地區(qū),每逢“營老爺”、祭奠、節(jié)慶、開業(yè)、進宅等時,都有舞青獅的習俗。2011年,“獅舞(青獅)”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潮汕地區(qū),每逢『營老爺』 、祭奠、節(jié)慶、開業(yè)、進宅等時,都有舞青獅的習俗。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薄八拖愦笔撬臀辽竦囊环N儀式,源于古時人們對瘟疫無法認知時因恐懼而形成的一種民俗。
潮汕地區(qū)的“送香船”活動通常在正月和二月“營老爺”期間進行。香船一般做成魚狀(當?shù)胤Q河豚為“乖魚”,取“乖戾”之意)。這類香船一般用竹篾扎骨,紙張粘貼,再勾畫出眼睛和魚鱗等。香船上一般還會扎一個或若干個紙質(zhì)的小人作為船夫。
香船是邪厄污穢物的承載體。村民用紙錢卷幾根香,用黑線或紅線捆好,然后對著全家人后背進行拂拭驅(qū)邪儀式,俗稱“做訣”“挍攞”。結(jié)束后,將紙錢和香一并塞進香船的魚肚中或者放進一個袋子中。
收集完全村象征邪厄的紙卷后,在“營老爺”期間選定日子,請神明壓陣,由艄公裝扮的村人抬香船,多人護衛(wèi),后邊跟著鑼鼓隊伍,浩浩蕩蕩地將香船送到村外去,或拋入河中任其流走、沉底,或直接焚化。
送香船時,村里人要避煞,一些村落的人們會吼叫并投石驅(qū)趕。送完香船后,有的村落會封閉寨門,以免邪煞竄回;有的村落要舉行忌(祈)平安儀式。潮汕地區(qū)的送香船儀式或繁復(fù)一些,或簡單一些,但基本流程都是如此。
在普寧市大長隴村持續(xù)近一個月的『營老爺』活動中,正月十四和十五的兩次『賀燈』活動最為人們津津樂道。『賀燈』的隊伍邊從三山國王神像前走過,邊喊『老爺保賀』,即為『賀燈』 。
在普寧市大長隴村持續(xù)近一個月的“營老爺”活動中,正月十四和十五的兩次“賀燈”活動最為人們津津樂道。正月十四傍晚五點左右,村里每戶人家都會舉著一個長約一米、呈“T”字形且兩邊掛有“千子萬孫”“五代同堂”“陳”等字樣或其他吉語的紅色燈籠架從家中出發(fā),與村里人匯成一支“賀燈”隊伍,向老寨東門前的神廠走去。神廠前,“營老爺”的隊伍已經(jīng)就緒,村里的小伙子們舉著大宮燈、五鋒旗,敲著鑼鼓,熱鬧非凡?!百R燈”的隊伍邊從三山國王神像前走過,邊喊“老爺保賀”,即為“賀燈”。到了晚上7點,“營老爺”開始了。小伙子們舉著“老爺”神轎上下起落,神轎上的“老爺”神像也隨之高低起伏。隨后,晚7時30分左右,“營老爺”的隊伍從神廠出發(fā),抬著“老爺”巡寨三圈,稱營安路。
正月十五這天,村里會舉行第二次“賀燈”活動,過程與前一日大致相似。不同的是,這天晚上“賀燈”的“T”字形燈籠架上要插上寓意“有德”“有成”的竹葉和榕葉,并點燃香支。“賀燈”儀式完成后,還會舉行卜杯儀式來請老爺出巡。這次的巡寨會走遍全村,從晚上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天天亮跳完火堆后才結(jié)束。
“跳火馬”是粵東潮人“營老爺”過程中的一種跳火堆的儀式,用以祈求平安、驅(qū)邪避災(zāi)。
在每年正月十三,普寧市南溪鎮(zhèn)榕江畔典詹村的理事會長老們會組織村里的青壯后生,前往各個廟宇請出神明,供村人上香朝拜。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諸神出宮,巡游村寨,進行一年一度為期四天的“營老爺”活動。
“跳火馬”是諸位“老爺”連續(xù)四天出宮巡境安土后回宮前的一種儀式。每一位“老爺”都要被扛著連續(xù)跳過三堆火,即為“跳火馬”?!袄蠣敗碧^火馬后,即刻被送入火堆后的廟宇中,在全部“老爺”完成跳火馬儀式后,圍觀的民眾便拿著香到火堆前點燃,然后進入廟中上香。
跳火馬是典詹村“營老爺”活動中最有看頭的儀式,也是一種極富“火藥味”的民俗,表達了一種祈求平安、驅(qū)邪避災(zāi)的美好愿望。
『跳火馬』是粵東潮人『營老爺』過程中的一種跳火堆的儀式,用以祈求平安、驅(qū)邪避災(zāi)。
每年正月,普寧市梅塘鎮(zhèn)溪南村大寨內(nèi)的帝王廟中除了關(guān)老爺外,其余諸神均被請到追遠堂中坐廠 ;到了元宵節(jié)當天,諸神又被抬出追遠堂開始巡游全村,進行火爆的“耍老爺”活動。
按照習俗,“營老爺”的隊伍先走過大寨內(nèi)的十三條巷道,然后出南門繞寨圍一圈,最后與敲鑼鼓、挑花籃、扛標旗的隊伍匯合,在村中其他地方巡游。
“耍老爺”怎么耍?眾后生手抓“老爺”神轎兩側(cè)的大竹竿,把神轎迅速地高拋低拉,反復(fù)掀動,“老爺”在神轎里上下不停跳動,沒一會就披頭散發(fā),胡子亂飛,連披風都披不住,甚至還會從神轎上摔下來。而這只是前奏,出了南門后,“耍老爺”的重點對準大王爺、二王爺、三王爺。三位神明被數(shù)不清的后生團團圍住,被數(shù)不清的手扶著往天上拋,掉下來接住后繼續(xù)拋;若掉下來沒接住,“老爺”就直接被砸到地上。神像上脫落的木塊、殘骸被村民們請回家中供奉,以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