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泉,胡志平,王啟耀,柴少波,劉 欽,張亞國
(長安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力的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和質量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和推進,外國學生來華留學人數(shù)迅猛增加,留學生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來華留學生教育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環(huán)節(jié),是國家整體戰(zhàn)略的重要支柱,是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新起點,增強教育內源性牽引力、提高教育質量的新契機[2]。如何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教育水平,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是我國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3-4]。因此, 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課程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
長安大學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展了國際留學生教育,累計培養(yǎng)近八千多名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留學生,擁有較好的留學生培養(yǎng)體系和經驗[5]。長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也已開展了十多年的土木工程留學生全英文教學工作。長安大學在2017年順利通過了教育部來華留學質量認證并開設了碩士和博士生的全英文課程。
留學生《高等土力學》是長安大學為土木專業(yè)碩士留學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學位核心課程。其內容涉及到彈塑性力學、材料力學、水力學和工程施工等多學科的知識。課程的理論性強,知識面廣,數(shù)理推導較多,而且采用全英文授課,語言能力要求高,教學難度比較大[6-7]。由于留學生與國內學生在很多方面差異較大,如何針對國際留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來開展《高等土力學》課程改革,探索適宜的教學方法,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重要研究課題。
本文從已有的留學生《高等土力學》教學實踐出發(fā),結合留學生的特點,采取問卷-實踐-反饋的研究方式,從教材特點與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考核與評價以及課程思政設置與實施等角度出發(fā),對留學生《高等土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改進的措施和方法開展了實踐檢驗和探討。
截至2020年9月,長安大學在校國際學生人數(shù)為1 608人,分別來自全球六大洲的115個國家。其中學歷生人數(shù)為1 051人,非學歷生557人,分布在學校16所學院。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的比例較高,是留學生的主要來源區(qū)域。
來華留學生基本都進行過中文學習,有一定的中文基礎,但是他們的中文水平是有較大差異的。本文對土木專業(yè)的36名留學生開展過有關中文能力和課程學習等方面的調研。留學生中文水平的自評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留學生中文水平自評情況
由圖1可見,66.7%的留學生認為自己的中文水平中等或和較差,只有25.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中文水平較好,認為自身中文水平很好的學生僅有8.3%。雖然在調研中也發(fā)現(xiàn)有61.1%的留學生表示可以用中文進行一般的日常交流,但高達83.3%的學生表示無法或者只能部分的看懂中文的專業(yè)書籍和資料。在是否能適應中文授課的選項上,有88.9%的留學生覺得較難適應。這表明日常的交流和專業(yè)的學習對于中文能力的要求和側重點是有著顯著差異的,必須在教學工作中加以注重和應對。
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各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和教學內容都不盡相同,因此留學生之間的前期知識儲備也差異較大[8]??傮w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之前的知識儲備相對較弱。例如有的學生對于滲流部分的內容先前涉及很少,基礎薄弱,因此在進行這些內容的學習的時候就會感到有些吃力。所以在開展授課之前,應與留學生進行交流和摸底,了解掌握他們的前期知識水平,并將其作為授課的重要參考條件。
長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是校內留學生數(shù)量最多的學院,土木專業(yè)也是留學生的主要選擇專業(yè)。留學生的《高等土力學》課程已開設數(shù)屆,教學團隊針對教學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積極探討分析,做了不少教學實踐和探討工作。
《高等土力學》是我國土木工程類研究生的重要專業(yè)課程。國外土力學的研究歷史較早,《高等土力學》的教材也比較豐富。例如 Das B. M. 所著的《Advanced Soil Mechanics》就是非常經典的高等土力學教科書[9]。此外,Braja M. Das.的《Advanced soil Mechanics》, Muir Wood, David的《Soil Behavior and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Schanz, Tom的《Experimental Unsaturated Soil Mechanics》也是高等土力學教學中常用的教材和參考資料[10-12]。我國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在初期《高等土力學》的教學是以教授的講座形式進行,若干所高校的研究生集中在一起聽課,每位教授講一個專題,當時沒有系統(tǒng)的教材,以黃文熙教授的《土的工程性質》為基本體系[13]。此后錢家歡教授的《土工原理與計算》被眾多高校選用為研究生教材;龔曉南院士、謝定義教授和李廣信教授所出版的《高等土力學》成為各個高校的常見教材,受到了師生們的好評[14-18]。這些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高等土力學》的課程體系,每一部教材也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現(xiàn)有的相關教材都很優(yōu)秀,有著自身的特點,但隨著我國留學生和研究生的不斷增多,也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情況,值得深入討論和研究,以促進英文高等土力學教材和課程的建設。
首先,留學生中文水平有限,直接使用中文教材難度大,而英文教材價格高且購買不便。其次,留學生來源國的文化體系千差萬別,基礎教育各不相同。普遍來說,“一帶一路”沿線留學生前期的知識基礎相對偏弱,在教學中往往要進行更為細致的講解和補充,因此教材的難度、側重點和易讀性方面難以選擇。再次,國內外知識體系有著顯著的差異,規(guī)范標準也有很多不同[19]。筆者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開展過為期一年的訪學工作,期間旁聽參與過CE435-Soils and Foundation課程的學習。盡管作為巖土工程的教師,以前曾承擔過相同課程的教學工作,但在參與課程時依然被不同的邏輯架構、專業(yè)術語以及規(guī)范規(guī)程所困擾,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甚至需要與授課教師進行討論后才能對某些內容得以理解。因此對于基礎較弱的留學生,如果教材內容在講授過程中缺少中英文之間的融會貫通,教師的本意就難以順利傳遞,導致留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大,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最后,隨著我國科技能力的迅猛發(fā)展,巖土工程領域的研究碩果累累,很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現(xiàn)有國外的英文《高等土力學》教材對這些研究成果鮮有涉及。如若能將我國新的優(yōu)秀且成熟的研究成果及時寫入教材,向廣大留學生進行教授和宣傳,這對于提升我國科技知名度和增強民族自豪感都是很有幫助的,也會促進留學生對我國學術水平的認可度,增加他們繼續(xù)深造的信心和動力。
綜上所述,國內外的《高等土力學》教材各有特點,也各有適宜的使用對象和范圍。應在根據課程內容體系安排和教學方式的不同和側重,充分考慮留學生的特點,結合國內外的優(yōu)秀教材開展授課。在基本理論相通的情況下,優(yōu)先選擇國外教材進行這些內容的講解;對于差異顯著的內容,例如國內外規(guī)范中的差異,可結合國內外教材進行對比說明;對于難度較大的內容,可結合多本教材,不斷精簡凝練講解要點;對于我國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例如本構關系中的UH模型,則可以直接利用國內教材進行教學??傊畱浞掷貌煌滩牡膬?yōu)點和特點,做到基礎講實,差異講清,難點講透,內容常新。
2.2.1 線上、線下及混合式教學模式分析
近年來很多留學生因疫情而無法回到中國開展學業(yè),因此網絡在線教學成為留學生教學工作中一種必要且可行的教學手段。在先前的教學實踐中,長安大學通過在線教學的方式對留學生開展教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雖然目前國內在線課程名師眾多,資源豐富,學習方式靈活,可操作性強[20],但是大多數(shù)在線課程教學語言還是中文,留學生的漢語水平使其無法也不愿去選擇這些課程,前文對長安大學留學研究生中文水平的實際調研也反映出這一問題。此外,慕課類的網絡課程由于是遠程教學,課堂的監(jiān)管效力有限,因此需要學生具備有較強的自律性、積極性與主動性,這確實具有難度。因此,我校《高等土力學》教師團隊針對留學生的在線英文專業(yè)課,由相應任課教師進行線上直播講授并進行錄屏,這種授課方式可互動,可重現(xiàn),方法較為靈活。但在實際的操作中也發(fā)現(xiàn),留學生在漢語的運用方面,之所以日常交流能力遠優(yōu)于課程學習,除了專業(yè)詞匯的缺乏,肢體動作和神態(tài)表達等輔助性動作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線教學時,這些肢體和神態(tài)的表達是遠不如線下授課方便的,有時一個動作和一個表情的作用,遠勝許多語言的表達。而且線下授課時課堂氛圍對學習的促進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也較線上教學更為方便,尤其是在語言不是很順暢的情況下。在調研中也發(fā)現(xiàn),80.6%的留學生也更喜歡線下教學的方式。因此針對國際留學生的特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式更為適宜。對于在校生采取線下教學,對于身處國外的學生開展線上教學,教學之外的輔導答疑和作業(yè)講解可以通過網絡方式來開展,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各類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此外,由于留學生所在國家時差不同,當在線課程正式開始時,要提前通過網絡平臺及微信等通訊工具提醒學生上課信息,確保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2.2.2 具體教學方式的探討
近年來關于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內容較多,本文僅依據留學生以及本課程的特點,針對以下兩方面的工作進行一些探討。
(1) 單人授課和團隊授課。單人授課時對整個課程的架構和內容更易把握,邏輯性也更清晰,節(jié)奏感會更穩(wěn)定。團隊授課則是各有所長,每位老師都能對所熟悉的章節(jié)用最擅長的方式進行表述,在每一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更有優(yōu)勢。根據目前的教學反饋來看,學生們對于團隊授課的認可度更高。由于本科階段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土力學知識基礎,因此留學生們對于《高等土力學》的教學內容并非完全陌生。而且團隊成員也已提前對各自授課內容作了了解,對于相近的內容作了梳理分工,對有前后聯(lián)系的內容進行了協(xié)調銜接。這樣不僅發(fā)揮了團隊授課的優(yōu)勢,也盡量避免了可能由此帶來的一些問題。調研結果顯示,75.0%的留學生對于這種團隊授課的方式還是比較滿意的,尤其是對每位老師的授課滿意度都比較高。但也有學生對課程整體性和連續(xù)性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因此課程團隊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和協(xié)調,對課程的整體規(guī)劃和前后銜接做出更為優(yōu)化和細致的安排,以期揚長避短,取得更佳效果。
(2) 講述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目前國內仍以講述式教學為主流教學方式,但是留學生由于人數(shù)較少,上課人數(shù)僅為中國學生的1/3~1/2,因此這樣的小班精品課為討論式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客觀條件。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留學生而言,討論式教學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能夠在討論中解答他們的疑惑。討論課對學生主動性和參與性的提升也是顯而易見的。話越講越清,理越辯越明,討論式教學需要的時間和精力會比較多,但教學效果也的確更好,高達91.7%的留學生表示更喜歡討論式教學。對于留學生這種小班課,這樣的教學方法值得進一步發(fā)展和推進。
留學生《高等土力學》課程為考試課,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 績占比分別為60%和40%。對于平時成績,除了常見的考勤和作業(yè),課堂提問和專題討論也是重要的評價來源。課堂提問注重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而專題討論需要學生結合課本知識自查資料,就某一話題或案例給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主要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
平時成績的評價要注重利用在線課程學習平臺的優(yōu)勢。教師可通過在線課程學習平臺統(tǒng)計學生的出勤情況并批改作業(yè),也可充分利用在線平臺的優(yōu)勢,通過平臺上傳相關參考資料,指導學生完成課程任務。針對疫情的特殊情況,作業(yè)的提交形式也可提供電子版和紙質版的多種選擇。教師應及時檢查出勤和作業(yè)情況,加強與低分學生的課堂互動和課后交流,主動督促其進步。在疫情情況下,特別是采用在線教學時,對考試形式的監(jiān)管比較困難,此時可加強日常的學習過程管理,適當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
考慮到留學生語言和知識儲備的情況,期末考試的難易程度應較為適中。根據調研,88.2%的留學生選擇畢業(yè)后直接工作,所以在題型中可適當降低理論推導的比例,適度增加案例分析的題型,提升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同時,題目數(shù)量不宜過少,考察范圍適當放寬,考察深度不宜過大,并應設置一定的開放性討論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留學生課程思政的設置是為了立德樹人,培養(yǎng)友誼,講好中國故事,引導正確觀念,其方法貴在顯隱相結合,潤物細無聲。由于國情不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文化背景復雜多樣且差異明顯。因此留學生課程思政的設置應該更為注重于擺事實和講事實,引導學生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來思考這些事實,從而自悟道理,切忌生硬說教。留學生普遍思維更為活躍,對新生事物好奇心強。調研發(fā)現(xiàn)有94.4%的留學生表示對中國在本專業(yè)的最新發(fā)展有較強興趣。留學生的這個興趣點正是課程思政的良好切入點。畢竟事實勝于雄辯,秦嶺終南山隧道、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世界著名工程的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的基礎建設技術能力已經走在世界前列。這樣的事實由相關專業(yè)課程的教師來進行介紹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應該充滿信心和感情,客觀自豪的去向學生們講解宣揚這些偉大的成就。這些留學生既是專業(yè)知識的傳承者,也是國與國之間文化和友誼的傳播者和聯(lián)系人。只要能擺好事實,講好事實,其實道理也就不言而明了。在留學生教育中結合專業(yè)知識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有助于留學生了解最新科技前沿動態(tài),促進其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也有利于留學生了解中國,培養(yǎng)對中國的感情和友誼。這對于我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和實施,對于我國與該區(qū)域國家的共同發(fā)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的國門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會越來越大,留學生群體會越來越多,留學生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是越來越突出。而這正是各類課程開展國際化教學,不斷探索和積累留學生教學經驗的良好機遇。本文以留學生《高等土力學》的為例,從前期已開展的教學實踐出發(fā),結合留學生的特點,采取問卷-實踐-反饋的研究方式,從教材特點與使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考核與評價以及課程思政設置與實施等角度出發(fā),對留學生《高等土力學》教學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教改內容開展了探討,提出了一些經過教學實踐檢驗的措施和方法。研究成果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際留學生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