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振田
1
我小時候,家里的中堂上寫著“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兩句話。每年春節(jié)前夕,父親都要忙中偷閑寫春聯(lián),這兩句也是必寫的內(nèi)容。
有一天,父親喝了二兩酒,我趁著父親高興的時候問他:“你是啥時候?qū)W會寫毛筆字的呢?”父親說:“12歲那年?!碑敃r家里很窮,但祖父知道讀書識字的重要性,以一年4斗小麥的代價,把父親送進了私塾??墒歉赣H在外面瘋玩慣了,他學習不用功,還常常逃學。
祖父說:“你不想上學,就跟我脫坯?!?/p>
所謂“脫坯”就是將泥巴裝進特制的木模里,制成一塊一塊長方形的干泥巴,曬干后當磚頭壘墻。俗話說,脫坯打墻,賽過閻王。意思是脫坯打墻這種活特別累人。父親干了三天就累得吃不消了。這時候祖父又問他:“你愿意脫坯還是愿意上學?”父親說:“我想上學。”當天晚上,祖父拎著四包糕點帶著我父親向私塾先生賠禮道歉,父親又接著上學了。上了兩年私塾一天也沒逃學,字也寫得好,受到私塾先生的夸獎。
兩年之后,因遇到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父親輟學。祖父把他送到縣城一家中藥店當學徒,這時候,他才真正認識到讀書的重要。他白天忙著抓藥、切藥、炮制藥,晚上偷偷地讀《藥性賦》《本草綱目》,練習寫字,后來就成了一名中藥師。
我五六歲時,只要父親有空,就把我抱在腿上,指著藥櫥上的藥名耐心地教我認:大黃、黃連、生熟地,當歸、白芍、炙黃芪……我還沒上小學,400多味常用藥的藥名都認識了,這些藥名有近千個漢字,這些漢字仿佛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學習知識的大門。
2
我上初中時,三個班一共120多名學生,畢業(yè)時還剩下17名學生。我能堅持到最后,并考取高中,都是源于父親的鼓勵。
那時候,父親在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半崗區(qū)衛(wèi)生院管理中藥倉庫,他每個月都要拉著板車到縣藥材公司購一次中藥?;貋砺愤^我所在的中學時,除了按月送來生活費外,還要送點吃的,有時送一塊饃,有時送一小塊豆餅。
一天傍晚,下著鵝毛大雪,下課時,一位同學喊我:“閆振田,你父親來了。”這時,我看到父親如同一個雪人,身上披滿了雪,眉毛胡子上也都是雪花。當時八里河結(jié)了冰,渡口封了,他是拉著滿車的中藥,踏著尺把深的積雪,從三道沖繞道50多里趕到學校的。我從老師那里要了一碗熱水給父親,他一口氣喝完了,我讓他歇一會兒才走,他說:“我的棉襖汗?jié)裢噶?,不能歇,歇了更冷。”我推著板車把他送上堤壩,臨走時,他從懷里掏出半塊秫面饃遞給我:“快吃吧?!蔽也唤?,對父親說:“你拉著這么重的車子走了幾十里的路,該餓壞了,你吃吧。”父子倆在雪地里推來讓去。最后父親說:“你要堅持住,不上好學,這一輩子都沒出息。”說著又把半塊秫面饃塞到我手里,轉(zhuǎn)身就走。他不讓我送了,我目送著面黃肌瘦的父親拉著沉重的板車,躬著腰吃力地往前拉,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
我也有過放棄讀書的念頭,可是一想到風雪中的父親,想到拿著半塊秫面饃往我懷里塞的父親,我就會重新打起學習的勁頭。
1968年3月,我應征入伍。當我離開家鄉(xiāng)的那天,我在送行的人中尋找父親,可是直到汽車開動,也沒見到父親的影子。我感到很納悶:從上初中起,每次返校,父親都要依依不舍地送我,有時送了一程又一程。上高中時,甚至送到離我家8里遠的八里河,船到河中,仍能看到父親站在南岸,目送著我。這次我離開老家,三年五載才能回來,父親為何不來送我?
我揣著這個謎團當了三年兵,三年后,當我回鄉(xiāng)探親,向母親提起這個疑問時,母親說:“你大(父親)說你從小長到大,在家里吃沒吃著好的,穿沒穿著好的,忍饑挨餓,破衣爛衫,現(xiàn)在看到你穿著一身新軍裝走了,又高興又難過,又覺著對不起你。他怕送你時忍不住眼淚,讓你看到了難過,還不如不送,所以就沒送你。你走那天,他在稻場上轉(zhuǎn)了半天,哭了半天,還是我把他勸回來的。”聽了母親一席話,我淚流滿面地對母親說:“俺大咋能說對不起我呢?他拼死拼活地讓我們讀書學文化,這不是給了我們最大的財富嗎?”
3
父親用他至深的愛以及以身示范,讓我保持對學習渴望,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知識對人發(fā)展的重要性,而我也將這種精神傳遞給我的女兒。
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女兒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看書,剛上小學五年級,就熟讀了《紅樓夢》。有一次,中央電視臺舉辦“紅樓夢知識大賽”,女兒站在電視機前,上面出的題目,她對答如流,而且基本正確。
成年后的她主動進修了復旦大學的作家班。在作家班兩年,她聆聽賈植芳、王元化等名家的指導,她用“醍醐灌頂”來形容這些教授、學者對她的教育。1998年那年,她應聘到《新安晚報》不久,就寫出了《誤讀紅樓》這本書,受到紅學家王蒙的高度評價;她接著又撰寫了《讀〈詩經(jīng)〉》《讀秦淮八艷》《讀胡適》等系列著作,幾乎一年出版一本書。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說過:“我以為藝術(shù)家不是一代人就可以造就的。先祖的血脈經(jīng)過幾代人繼承下來的,才能綻開一朵花。”每當女兒新書出版發(fā)行的時候,我就想起了我的祖父,想起了祖父在食不果腹的困境中讓父親讀書,點燃了我家的文化火種。“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兩句話也一直激勵著我們,向上向善、勤奮好學,讓文化的火種在我家生根發(fā)芽,持續(xù)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