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芳
胡喬木是我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zhàn)線的卓越領導人。他的夫人谷羽早年參加革命,后在中國科學院擔任領導職務,為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倆在抗戰(zhàn)初期的革命工作中相識相知,在為黨的事業(yè)共同奮斗中感情日益加深,半個世紀中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谷羽原名李桂英,1938年1月在陜北公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設在陜西涇陽安吳堡的“青訓班”,擔任女生隊指導員。當時胡喬木正在“青訓班”擔任副主任,分管教學工作。李桂英到班部的第一天,先見到主任馮文彬。馮文彬向她介紹了一些情況,然后帶她去見胡喬木。當時胡喬木正在主持一個會議。
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胡喬木那時很瘦,穿一件古銅色綢面大褂,留著小分頭,給李桂英的第一印象是精明強干。
最初,“喬主任”和“指導員”之間,談的都是工作,隨著接觸的增加,二人互生好感。
有一天,胡喬木約李桂英一同散步,分別時遞給她一封信。李桂英回到宿舍拆信一看,臉上立刻飛起紅霞,原來這是封求愛信。信中還抄錄了宋代詞人秦少游的一首詞《鵲橋仙·七夕》。
就這樣,胡喬木和李桂英相戀了,兩個人感情日趨穩(wěn)定,于是決定結婚。當時胡喬木26歲,李桂英20歲?;楹?,胡喬木為妻子改名為谷羽。因為胡喬木本名胡鼎新,“喬木”是他到延安后的筆名。這筆名取自《詩經·小雅·伐木》中的“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一句。喬,高也;喬木,亦即高大、挺直之樹。而羽即鳥,“谷羽”就是“出自幽谷,遷于喬木”的鳥。胡喬木對妻子說:“你嫁了我,不正是遷于喬木嗎?”“谷羽”一名,優(yōu)美而富有詩意,而且這名字和他的筆名同出一典,表達了兩人永結同心的深情。
“人比月光更美麗”
不久,胡喬木奉命秘密去西南大后方,考察那里的青年工作。他到過桂林、重慶、昆明等地,開始還和谷羽通消息,后來幾個月就音訊全無。當時大后方的斗爭環(huán)境十分險惡,谷羽日夜不安。也就是在這期間,谷羽受了一次重傷。
那是1939年9月1日,日本飛機轟炸延安。谷羽的頭和手臂受了重傷,不省人事,被抬到中央醫(yī)院搶救,總算活了過來,在醫(yī)院里躺了三個多月。年底,胡喬木回到延安,才知道妻子受傷的事,心中感到非常歉疚。
1946年5月,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國內政治形勢,黨中央公布進行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胡喬木很關心家鄉(xiāng)江蘇鹽城的土改運動,因為他的父親是當?shù)氐拇蟮刂鳌K蛑醒雸蟾娌⒄鞯猛?,讓谷羽參加華中土改,順便去他老家看望父母,做他們的工作,勸他們把家里的地獻給人民政府。
于是這年秋后,谷羽隨同鄧子恢,從延安乘飛機抵淮安,又從淮安輾轉到鹽城。
谷羽到胡喬木老家后,公公擁護黨的土改政策,已經把自己的300多畝地獻出去了。谷羽見此情形,十分高興,在家住了很短時間就打算返回。但這時內戰(zhàn)已經爆發(fā)了,原定回延安的路線被切斷。后來,她繞道返回,一路上走了兩三個月,直到1947年初才到達。而不巧的是,就在谷羽回延安的途中,胡喬木又奉命到隴東參加土改去了,孩子是請一位阿姨看著的。谷羽到家的那天晚上,女兒“哇”地一聲哭開了,兒子則把媽媽當成了陌生人。胡喬木給妻子留下了一首小詩。詩是這樣寫的:晚上立在月光里,抱著小孩等著妻。小孩不管天多遠,伸手盡和月亮玩。忽見母親悄悄來,歡呼一聲投母懷。月光美麗誰能比?人比月光更美麗。
“黃金縱貴難比倫”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幾十年,胡喬木和谷羽共同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夫婦二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文革”一開始,胡喬木就受到沖擊。他不再擔任毛澤東的秘書,他們一家也被康生趕出了中南海,有一段時間,胡喬木似乎有些支撐不住了。谷羽始終堅信丈夫對黨是忠誠的,一直在他身邊鼓勵和安慰,勸他一定要挺住。
1968年2月,由于胡喬木的問題,北京郵電學院的造反派勒令他們的兒子退學,并強迫谷羽簽字。谷羽又氣又急,不幸中風,左腿偏癱。胡喬木就和家人一起想辦法,在一塊木板上裝上輪子,上面放上一把椅子,做成簡易輪椅,送妻子到醫(yī)院治療。
胡喬木夫婦倆在革命歲月中形成的深情篤愛,在經歷風雨后愈加深厚。1992年8月,胡喬木再一次用詩歌來表達對妻子的一往情深,他寫道:白頭翁念白頭婆,一日不見如三秋。五十余年共風雨,小別數(shù)日費消磨……人言五十是金婚,黃金縱貴難比倫。夕陽更勝朝陽好,傍君不覺已黃昏。
這首詩是胡喬木在病榻上寫的,當時離他去世只有不到一個月,是他生命的絕唱,他把一生中最后的詩篇獻給與自己“五十余年共風雨”的妻子。
1992年9月,胡喬木去世,兩年后,谷羽也追隨丈夫而去,只給人們留下夫婦二人“黃金縱貴難比倫”的人間真情。
(摘自《黨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