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王羲之《七月帖》《都下帖》二帖書者考

      2021-11-15 06:10:26雷浩鑫
      中國書畫 2021年7期
      關鍵詞:墨跡趙孟頫王羲之

      ◇ 雷浩鑫

      傳王羲之草書《七月帖》(圖1),橫26厘米,縱27.7厘米;草書《都下帖》(圖2),橫25.3厘米,縱27.9厘米。二帖皆紙本墨跡,合裝為一冊,合稱《七月都下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1 《七月帖》墨跡本

      圖2 《都下帖》墨跡本

      《七月帖》右側隔水上有乾隆御題“龍?zhí)扉T,虎臥鳳閣”。作品本幅右上角接紙有傳褚遂良題簽一條,書“王羲之帖,褚遂良”。右下角書“給字號”,當為項元汴手書藏品編號?!镀咴绿纷髠雀羲锨☆}跋曰:

      二帖皆見《淳化閣帖》第七卷,今乃得見真跡,行筆流逸中含古澹,信神物也。董香光深斥王著之謬,今以墨本相校,乃知此翁為書家董狐耳。

      《都下帖》左側隔水上亦有乾隆題詩:

      墨跡與鉤橅,品如形影分。千秋賞鑒家,聚訟徒紛紛。二帖名久膻,片羽真不真。貞觀暨紹興,小璽文如新。聊當面目觀,還輕耳食倫。

      《都下帖》墨跡本書至“得仁”止,其余部分被人裁剪去。帖后附三接紙上有三跋,分別為傳宋代某帝王、北宋文及和明初宋濂所書(圖3)〔1〕。

      圖3—1 《都下帖》墨跡本后所附三跋之一

      圖3—2 《都下帖》墨跡本后所附三跋之二

      圖3—3 《都下帖》墨跡本后所附三跋之三

      此二帖上鈐印眾多,有傳為南宋的“紹興”連珠小印、震卦半印、“紹興淮南”半印等印,金章宗的“秘府”(瓢?。皟鹊钫渫妗薄坝鶗畬殹薄懊鞑龑毻妗薄坝畬毨L”“群玉中秘”等印,還有明代以來“神品”“子孫世昌”“墨林秘玩”“子京所藏”“項元汴印”“項子京家珍藏”“退密”“槜李項氏士家寶玩”“子京父印”“項墨林鑒賞章”“宮保世家”“桃里”“墨林”“墨林山人”“姑蘇曹氏珍玩”“鹿門道人”“平陽”(半?。鞍彩蟽x周書畫之章”等私人鑒藏印及清宮諸鑒藏印等。

      二帖著錄于《石渠寶笈續(xù)編》重華宮部分〔2〕,并刻入《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二冊〔3〕。

      一段時間以來,學界對此二帖一般認為是唐臨本或唐摹本?!洞净w帖》卷七中亦有《七月帖》與《都下帖》刻本〔4〕,《七月帖》為《淳化閣帖》卷七中第一帖,因文本中有“秋月”二字,故又稱《秋月帖》(圖4),文本為:

      圖4 《淳化閣帖》本《七月帖》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位于《七月帖》之后,為《淳化閣帖》卷七的第二帖,因帖中有“桓公”二字,故又稱《桓公帖》(圖5),文本為:

      圖5 《淳化閣帖》本《都下帖》

      得都下九日書,見桓公當陽去月九日書,久當至洛,但運遲可憂耳。蔡公遂委篤,又加?下,日數(shù)十行,深可憂慮。得仁祖廿六日問,疾更委篤,深可憂。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

      對比《淳化閣帖》刻本,可知《七月帖》墨跡本保存全帖完整,《都下帖》墨跡本現(xiàn)存內容至“得仁”止,“祖”至“短氣”二十七字被人裁去,“委篤深可”四字殘存部分較多,尚能辨識。

      對于傳世墨跡本二帖是臨本還是摹本的問題,將《淳化閣帖》中所刻二帖和墨跡本二帖作一對比,可以清晰看出二者在字形結構和字組連帶方式上有明顯差異,(見圖表1)可知墨跡本絕非《淳化閣帖》所用的底本。傅申先生也曾用高清攝像技術對墨跡本二帖進行細節(jié)拍攝,通過高清圖,可以確認此二帖為在麻紙上單筆書寫的臨本,而非鉤摹本:

      圖表1

      由于此本墨跡,用墨較豐,用紙亦較松,故顯出墨暈滲出筆畫之外。且細審全帖筆畫絕無《奉橘》《遠宦》等帖鉤摹痕跡。

      《七月》《都下》二帖,紙、墨及筆法均一致,可知出于一人一時手筆,因此“委”字筆畫邊緣與“日”字同一質感,皆為單筆的“臨寫本”。〔5〕

      傳為王羲之的墨跡,即使是唐宋人的臨摹本,在元明時期已是稀見之寶,而此二帖卻不見于元明人的著錄,自然令人生疑。

      《七月帖》《都下帖》二帖在明代以前流傳的“憑證”,主要有傳褚遂良的題簽和宋、金兩朝的鑒藏印〔6〕,以及傳宋代某帝、文及和宋濂的題跋。傳為褚遂良書的題簽,點畫軟弱,全無唐人筆法,自是偽跡無疑。傳為宋、金兩朝的印章,鈐蓋都很模糊,似乎是鈐蓋者有意讓人看不清,且宋、金兩朝印的印色較為一致,都似以劣質水印鈐蓋。而《步輦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女史箴圖》等可靠名跡上的鈐印,大都鈐蓋清晰,線條明朗,即使如《步輦圖》上“秘府”葫蘆印因磨損出現(xiàn)褪色的情況,仍然字形清晰準確、篆法排布均勻,絕不會出現(xiàn)如《七月帖》《都下帖》二帖上鈐印字形含糊、線條軟弱的情況。

      《七月帖》《都下帖》二帖上的鈐印與可靠名跡上的印鑒在具體細節(jié)方面也有明顯差異,如《步輦圖》上鈐蓋的“秘府”葫蘆印外形飽滿寬博,“秘”字篆法果斷,二帖所鈐者外輪廓則較為瘦窄,“秘”字篆法交代不明?!峨絿蛉擞未簣D》上鈐蓋的“內殿珍玩”一印,“珍”“玩”二字篆文婀娜有致,二帖所鈐者則直白軟弱?!峨絿蛉擞未簣D》所鈐“御府寶繪”印的“繪”字左右兩部分下邊緣線在同一高度上,“明昌審玩”一印“明昌”二字線條修潔挺拔;二帖所鈐“御府寶繪”印“繪”字“糹”部與右部“會”字底部明顯不在同一高度,“明昌審玩”一印亦是篆文排布失準、線條臃腫,顯然與《虢國夫人游春圖》上者有別。總而言之,二帖所鈐“群玉中秘”“紹興”等印與《女史箴圖》《傳褚遂良摹〈蘭亭序〉》等名跡上所鈐者相比,無論具體細節(jié)還是整體藝術水準,都相去甚遠,其偽與劣自可一目了然。(見圖表2)帖后所附三跋,書寫水平較劣,亦可疑。

      圖表2

      徐邦達先生認為,傳褚遂良題簽和宋、金兩朝鑒藏印皆出于后世偽造,并據(jù)流傳過程和鈐蓋位置的不合理性加以論證,甚為可據(jù)。第二帖后接紙上的三跋,徐先生認為宋代某帝王和宋濂題跋皆偽,文及題跋則不知是從何處移來:

      帖上褚遂良題名是偽造,“紹興”“明昌”諸璽印,則多是摹制。試問,既已收入宋高宗內府,何至不久又入金國,而鈐有“明昌”諸璽呢?(明昌當南宋光宗、寧宗朝—紹熙、慶元間)又所見“明昌”七璽,其步位大都和宋“宣和”諸印所鈐相同,極少有變更,此帖諸璽多鈐在本帖上,亦可見其偽。

      卷后所謂“御書”一跋,應為宋帝,但全無宋人筆意;璽印極劣,亦是憑空偽造。文及題名是真跡,但似不全—缺前部,又不知從何處移來。宋濂一跋,書是仿作,尚好,而其文則拙陋已極,顯系偽造??妓问献溆诿骱槲涫哪晷劣希?381),此云十九年四月,大為失據(jù)??傊?,此是改換、拼湊、偽造三種方法合成之物,其卷前后項元汴藏印及“給”字編號,皆真。則改變、作偽應在明代中晚期以前無疑?!?〕

      徐邦達先生通過對該卷鈐印和題跋的考證,并結合二帖書風,得出的最終結論為:此卷是趙孟頫臨寫《淳化閣帖》之作。即肯定此二帖是元人書真跡,并附趙孟頫臨王羲之《七兒一女帖》(圖6)作參照:

      圖6 趙孟頫臨《淳化閣帖》

      此卷本帖實是元趙孟頫臨閣帖真跡,趙氏書法,圓潤鮮妍,但無右軍雄強之氣,另有一種風度。后為人割去臨款,充當王帖。但不知何以將《都下帖》后三行一并裁掉,其末一行則僅存右半邊,更為可怪。

      ……此帖本身原是元人書真跡,乃割裂、改造,竟成為贗品了?!?〕

      徐邦達先生認為此二帖是元人真跡的看法非常精辟,但筆者認為并非是趙孟頫臨本。趙孟頫臨寫的王羲之書作與此二帖相比,字形和時代氣息上雖然有些接近,在用筆細節(jié)方面卻有明顯差異,趙臨王帖用筆較此二帖更為緊實,骨力也更加外露,二者筆法并不一致(見圖表3)?;诖?,筆者認為傳王羲之書《七月帖》《都下帖》二帖更接近于元人李倜的書寫風格。

      圖表3

      李倜(約1260—1327),字士弘,號員嶠真逸、員嶠真一,太原人,官至集賢侍讀學士。他性情高雅、學養(yǎng)豐富,人品、書畫、詩文都得到了同時文士的稱譽,與趙孟頫、戴表元、虞集等文人名士和諸多方外之士來往密切,是元代復古書風的代表性人物。然而由于其人《元史》無傳、作品流傳較少等原因,后人對他不甚了解〔9〕。

      李倜書法水平極高,深得同代名家贊譽,如黃公望認為其臨古之作可與趙孟頫、鮮于樞三足鼎立:

      員嶠作畫,息齋仲伯間,其臨摹又頡頏于松雪、困學二老,斯時有三君子而能追及之可謂難矣。員嶠至今成為獨步可也。翰墨特其余事,至于立身宦途而志趣超然于物表,此吾所以起敬者也。至順辛未仲春望日,后學黃公望?!?0〕

      趙孟頫也對李倜其人其書稱贊有加,并在臨帖方面有自愧弗如之辭:

      氣稟全晉之豪,風流東晉之高。落筆云煙,吐辭波濤。耽文藝如嗜欲,以古人為朋曹。出則父母召杜,入則侍從夔皋。蓋塵俗所不能侵,而軒冕亦不能逃也?!?1〕

      李公無帖不臨,可謂好學也已。仆亦好書者,無暇臨古帖,但羨士弘耳。〔12〕

      李倜臨寫古帖技藝之精熟,在同時期人眼中已達到很高的水準,錢良右評說道:

      論書至于孫過庭、姜白石,盡善盡美矣,他皆未足為評也。姜謂臨書多得其筆意,而失其位置。今再觀員嶠所臨,兼無位置之失,非其胸中熟于二家之論,恐未易致也。〔13〕

      李倜以其書作深得晉人氣韻而稱名,他不但廣泛臨習王羲之法帖,深入探索晉人筆法,同時也在日常生活中規(guī)模晉人,追求技法、精神與晉人的全面融合。戴表元便在《擬晉山房記》中記載:

      集賢學士河東李公士弘,以好書名天下,稍暇則取晉右軍,縱筆擬為之。所居山房之窗壁幾格硯席,諸供具花物,皆奕奕有晉氣,由是以“擬晉”題其顏?!?4〕

      李倜傳世書跡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陸柬之書《文賦》卷后李倜行草二跋(圖7)和故宮博物院藏《贈筆工范君用冊》(圖8)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可靠之作(以下表格中簡稱《文賦》二跋和《贈范君用冊》)。以李倜這兩件作品中的例字與《七月帖》《都下帖》二帖中相近例字作對比,可見它們在結構方式、書寫節(jié)奏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圖表4)

      圖7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陸柬之(傳)書《文賦》卷后李倜行草二跋之一

      圖8 故宮博物院藏李倜《贈范君用冊》(局部)

      圖表4

      在用筆細節(jié)方面,《七月帖》《都下帖》二帖也與李倜書作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李倜在書寫過程中提筆動作較多,通過微妙的提按使轉,呈現(xiàn)出“細如髭發(fā)”的效果,這種用筆方式在《七月帖》《都下帖》二帖中也有表現(xiàn)。圖表五中,傳王羲之二帖中“吾”字和李倜跋《文賦》中“書”字橫折橫畫使轉的用筆方式是高度相似的,“羸”字和“真”字、“但”字和“有”字轉折處細線條的表現(xiàn)方式也很接近。除大量運用提筆動作外,圖表五中兩個“得”字左豎入筆方式和轉折處調鋒手段,“憂”“故”起筆處的力度和方向,兩個“之”字圓厚飽滿的收筆方式,“又”“變”二字收筆處斂鋒的方式和角度,“遂”“不”二字中回勾的方向,“去月”和“九月”字組間的連接方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一致性。

      圖表5

      李倜書作較趙孟頫而言除書寫過程中提筆的動作更多外,書寫狀態(tài)也更加輕松靈活,輕松靈活的書寫狀態(tài)使其點畫格外流利通暢,氣韻也與晉人更為貼近,這正符合同時期書家黃石翁對他的評價:

      擬晉齋臨帖,用筆圓活精到,其勤篤可為世法,余每見,愧悚不已,自恨昏墮,無此功夫耳?!?5〕

      “圓活精到”四字,是對李倜用筆特征準確精到的評價,也正符合《七月帖》《都下帖》二帖、李倜書《文賦》二跋和《贈筆工范君用冊》的筆法特點。李倜的這種用筆方式大概與他獨特的執(zhí)筆和書寫姿勢有關,元人張昕記載云:

      余昔侍李學士,見其作書,多喜矮桌,執(zhí)筆甚高,臨帖亦然,其精熟如此,非拘拘摹仿者比,當其遺墨若斯之妙也?!?6〕

      趙孟頫與李倜都學王羲之書法且交往密切,二者字形結構多有相似處。但仔細對比,趙孟頫書作同《七月帖》《都下帖》二帖還是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趙孟頫的書作總體上用筆相對《七月帖》《都下帖》二帖更為堅實挺拔,按筆和鋪毫幅度更強,提按幅度變化更小,通篇章法布局也因用筆提按幅度變化較小的原因顯得更加均勻;李倜的書法整體書寫節(jié)奏更加松散靈動,用筆提按幅度變化較大,點畫粗細變化程度也更明顯,整體上呈現(xiàn)出舒朗蘊藉、虛和空靈的氣息,這與傳王羲之《七月帖》《都下帖》二帖的藝術特征也是一致的??傮w來說,傳王羲之《七月帖》《都下帖》二帖在用筆細節(jié)、結構方式和整體章法上與李倜的書法更為接近。

      除傳世書跡外,《鐵網(wǎng)珊瑚》卷六、《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卷十七、《大觀錄》卷九中都著錄過李倜一件重要作品—《臨右軍諸帖》,上文所引黃公望、趙孟頫、黃石翁、錢良右、張昕等人對李倜的評價即是來源于此卷后諸家所書題跋?!惰F網(wǎng)珊瑚》記載:

      《李士弘臨右軍帖》。員嶠真逸、擬晉山房、河東李倜士弘章。至大己酉七月晦日書于延平,員嶠真逸。〔17〕

      “至大己酉七月晦日”,為至大二年(1309)七月三十日?!妒焦盘脮媴R考·書考》中李倜名下亦著錄了一件“李士弘臨右軍《明府》諸帖卷”(原文不錄)〔18〕,所記款識和后附諸家題跋與《鐵網(wǎng)珊瑚》卷六中記載一致。《大觀錄》卷九也著錄了一件“李士弘臨右軍諸帖卷”〔19〕,款文與諸家題跋亦全同《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六中所記載,故三本文獻中著錄作品應當是同一件書跡。

      遺憾的是,因為是臨帖之作,在文本內容上無甚特別之處,所以三家著錄都沒有詳細記載李倜此卷到底臨寫了王羲之哪幾種帖。但既是“諸帖”,可知是臨寫了若干件右軍書跡匯為一卷,根據(jù)《式古堂書畫匯考》中的題名和陸友仁的跋文,我們確知臨寫的這若干帖中,包含了王羲之的《明府帖》:

      右集賢侍讀學士李公士弘手臨晉王右軍《明府》等帖真跡一卷。士弘名倜,河東太原人,好學尚氣,劬神苦思,務求博洽而后已,故其游戲筆墨,皆超悟不群。此卷雖臨仿古人,而清新婉麗,自有一種風度,是可珍也。泰定四年七月壬辰,吳郡陸友仁書?!?0〕

      《明府帖》收錄于《淳化閣帖》卷七中,(圖9)因帖內有“明府共飲”,故名《明府帖》,又因帖首有“前從洛”數(shù)字,又稱《前從洛帖》,全文如下:

      圖9 《明府帖》(《前從洛帖》)收錄于《淳化閣帖》卷七

      前從洛至此,未及彼參承。愿夫子勿悒悒矣。當日緣明府共飲,遂闕問,愿足下莫見責。羲之頓首。〔21〕

      此帖屬《淳化閣帖》卷七王羲之第十三件單帖,《淳化閣帖》卷七所刻王羲之前十三件單帖依次為:《七月帖》(又稱《秋月帖》)、《都下帖》(又稱《桓公帖》)、《謝光祿帖》、《徂暑帖》《月半念帖》《長素帖》《知念帖》《長風帖》《謝生帖》《初月帖》《時事帖》《參朝帖》《明府帖》(又稱《前從洛帖》)〔22〕。

      該卷卷首的二帖即《七月帖》和《都下帖》?!抖枷绿纺E本書至“得仁”止,后面有明顯被人裁剪過的痕跡。筆者認為,被裁剪前原作很可能是臨寫者按照《淳化閣帖》卷七中的排列順序臨寫的一組作品。而被裁剪掉的部分,應該就是《都下帖》結尾處“祖二十六日問,疾更委篤,深可憂。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數(shù)字和緊附于《都下帖》后的臨《謝光祿帖》《徂暑帖》等書跡。(“委篤深可”四字殘存部分較多,尚易辨識)

      《謝光祿帖》《徂暑帖》《長素帖》《長風帖》《初月帖》等帖都是兩行二十余字的短札,從《都下帖》至《明府帖》在《淳化閣帖》卷七刻本中亦僅相隔五開。筆者推測,前人著錄中所載李倜《臨右軍明府諸帖》的“諸”字指代的可能就是同刻于《淳化閣帖》卷七中的《七月帖》《都下帖》《謝光祿帖》《徂暑帖》等作品。

      雖然傳世的文獻記載還不足以確認現(xiàn)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七月帖》《都下帖》二帖墨跡就是《鐵網(wǎng)珊瑚》《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中著錄的《臨右軍明府諸帖》中的一部分,但李倜既然臨寫過《明府帖》,再參考趙孟頫“李公無帖不臨”和戴表元“稍暇則取晉右軍,縱筆擬為之”的評論,那么李倜臨寫過《淳化閣帖》中《七月帖》《都下帖》二帖的可能性是極高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現(xiàn)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王羲之書《七月帖》《都下帖》二帖墨跡本,應當是李倜臨寫《淳化閣帖》的真跡,而被后人通過割裂、拼湊、加蓋偽印等多種手段,用來冒充王羲之書作。

      注釋:

      〔1〕故宮博物院編《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全集》卷十八,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第94—101頁?!抖枷绿纺E本帖尾被人裁剪去一部分,所存內容至“得仁”止。傳宋代某帝王一跋無名款,有一畫押不可辨識,鈐“御書之寶”印,徐邦達先生認為是仿某宋帝書,此處從徐說,列為傳宋代某帝王書。有關被裁剪內容和帖后三跋情況,詳見下文。

      〔2〕薛永年、王連起主編《石渠寶笈續(xù)編》重華宮卷五,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3—2734頁。

      〔3〕《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二冊,故宮出版社2015年版,第7—13頁。

      〔4〕《上海博物館藏〈淳化閣帖〉最善本》,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133頁。

      〔5〕傅申《書法鑒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版,第25—29頁。

      〔6〕主要有宋高宗的“紹興”連珠印和金章宗的“秘府”“內殿珍玩”“御書之寶”“明昌寶玩”“御府寶繪”“群玉中秘”等兩組印信。

      〔7〕徐邦達《徐邦達集十·古書畫偽訛考辨一》,故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頁。

      〔8〕同上,第 10—11頁。

      〔9〕近年來研究李倜的相關論文中,俞者新在《以古為朋、落筆云煙—試論李倜其人其書》一文中對李倜生平和傳世作品做了系統(tǒng)梳理工作,見《書法》,2015年5月,第146—149頁。李庶民《拂去對李倜的誤識》一文則對李倜生平事跡做了較為詳盡的考證,見《全國第七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黃河出版社2007年版,第435—448頁。

      〔10〕〔15〕〔16〕〔20〕《鐵網(wǎng)珊瑚》卷六,《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第560頁。

      〔11〕《趙孟頫集》卷十《李士弘真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61頁。

      〔12〕〔13〕同〔10〕,第 559頁。

      〔14〕陸曉冬點?!洞鞅碓飞蟽裕憬偶霭嫔?014年版,第99頁。

      〔17〕同〔10〕。該卷李倜臨書后依次附趙孟頫、黃石翁、□袞、虞集、陸友仁、錢良右、高晉、李瓚、黃公望、李升、錢良右(二次作跋)、趙雍、張昕等諸多元人題跋。

      〔18〕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卷十七,《中國書畫全書》第六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416—417頁。

      〔19〕吳升《大觀錄》卷九,《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302頁。

      〔21〕同〔4〕,第 143頁。

      〔22〕同〔4〕,第 130—143頁。

      猜你喜歡
      墨跡趙孟頫王羲之
      我不是當代畢昇,集體才是——從新見王選題贈墨跡看科學家精神
      科學(2022年5期)2022-12-29 09:48:56
      《墨跡》
      黑龍江民國方志所刊名家墨跡選
      書法賞評(2019年2期)2019-07-02 12:10:50
      趙孟頫《漢汲黯傳》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33
      《王羲之 蘭亭序》
      中華詩詞(2017年4期)2017-11-10 02:18:50
      王羲之書蘭亭序
      中國三峽(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6
      趙孟頫《吳興賦》(局部)
      中國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06:20:32
      《王羲之 喪亂貼》
      中華詩詞(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21
      王羲之品嘗牛心
      趙孟頫《膽巴碑》集錦( 上)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4:00
      马尔康县| 嘉义县| 犍为县| 高碑店市| 长子县| 灌南县| 吉木乃县| 玛沁县| 贡山| 凤翔县| 高雄县| 东莞市| 丰镇市| 营口市| 盐边县| 韶山市| 建德市| 洪湖市| 贡觉县| 巴青县| 左云县| 灵丘县| 广东省| 许昌县| 明溪县| 湖口县| 龙胜| 赤峰市| 郓城县| 麻江县| 丹寨县| 彭阳县| 元江| 伊通| 麻阳| 兴城市| 桑植县| 连山| 高尔夫| 泰宁县| 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