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丞
揚州彈詞,原名揚州弦詞,是一種以揚州方言為基礎的彈詞系統(tǒng)曲種。歸類于講唱文學,與南方流行的彈詞相類。2008 年6 月7 日,揚州彈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揚州彈詞的表演形式傳統(tǒng),說表細膩,形象入神,唱腔委婉,常以敘事情理烘托人物的內心情感和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
特別是在唱腔設計方面大量的借鑒了揚州清曲的傳統(tǒng)曲牌。因我祖輩和母親都從事相關藝術,我自幼浸染,從小跟隨著他們上舞臺,轉書臺,聽戲牌??梢哉f是泡在揚州傳統(tǒng)藝術的曲海中長大的。2007年進入到揚州文化藝術學校,通過相對比較系統(tǒng)的學習,對揚州曲藝有了相對更加系統(tǒng)性的認識。我的專業(yè)是揚州彈詞,在學習傳統(tǒng)書目的同時怎樣在新的時代發(fā)揮揚州彈詞的新風采,我開始了探索之路。
2020 年11 月,習總書記前往南通考察,讓張謇這個人物再次的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倳浾f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而張謇就是這樣一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努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人。國家要發(fā)展,民族要自強,需要一輩又一輩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不斷的作出努力!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們內心感悟,外部要表現(xiàn)。恰逢我所對青年演員也提出了“開新局/出新作/說新書”的要求,我立即感受到張謇的精神是經受時代考驗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更是可以在書臺呈現(xiàn)給觀眾的一部優(yōu)秀題材的作品,所以參與選材、二度創(chuàng)作并表演了短篇揚州彈詞《春雷》。
《春雷》講述的是1902 年(光緒28 年),陰歷二月的一天,烏云密布,春雷滾滾,南通大實業(yè)家張謇為了能夠創(chuàng)辦新式課堂,讓孩子們接受新的教育,與晚清政府的守舊派們展開了一場激勵的辯論與較量的作品。
一開始通過場景的描寫來烘托整個段子的人物和場景的變化,比如用天氣來烘托一個比較惡劣的壞境。比如場面描寫,“江寧兩江總督衙門的花廳之外的青皮石上,有一群螞蟻,一字排開正忙著搬家,因為這刻天氣陰沉,烏云灌頂,看來很快就要有一場大雨”,利用烏云,春雷以及螞蟻搬家的天氣情況、生活場景的講述,來隱喻晚清政府的守舊派的不作為。螞蟻在打雷下雨前都知道搬家,而他們卻無動于衷。用廳上的幾個人物的狀態(tài),勾勒出現(xiàn)場凝重的氣氛。
在創(chuàng)作之初有過很多想法,從它的最初讀書的那份艱難,科舉制度下的大清國民,最終卻要成為舊時代科舉制度的送葬者,以及張謇在創(chuàng)辦實業(yè)時遇到的種種困難都試圖作為選擇點。但是最終選擇了以張謇在教育上的改革作為實際的切入點。但是如何在這么短的篇幅當中反映出他在教育上的改革非常的難,必須選擇以小見大的點,比如說,張謇去見劉坤一,這個在真實的故事當中就是實際存在的,事實上劉坤一對張謇也是表示比較支持的,這一點在我們的史料典籍當中,是有史可尋有史可依的,所以我們的創(chuàng)作來源基本上還是符合事實的,以張謇與劉坤一之間的對話來打破這個現(xiàn)有的僵局,將段落的結構發(fā)生變化,所以揚州彈詞當中的細膩在于人物刻畫,每一句話都服務于上句和下句符合人物性格,比如,“呵呵,諸位看來天有不測風雨啊,當今之事瞬息萬變,但朝廷對興學之事尤為重視,歷次恩科,選拔賢良,這次季直先生提出興辦新式學堂之大事諸公以為如何啊?”符合人性的根本原則。其中人物還必須設置反面人物,比如說鹽道胡延。從人物的姓名當中,也是確有其人,但是人物的對話屬于后期的二度創(chuàng)作,賦予了這個人物的性格,比如他對張謇的幾個連續(xù)問句,“這新式學堂可考秀才?可中不中舉人?可進不進國子監(jiān)?可能不能入翰林院?”都充分說明他對張謇提出開辦新式課堂的保守??偟膩碚f在晚清那個時代當中,大多數官員的理想思維其實都是與他一致的。并不是不愿意改革,而是他們害怕改革之后離開了他們的軌道,但是最難人可貴的就在這一點,在作品中通過塑造人物的內心獨白反映這些人物的思想。
張謇本身是清代末年的狀元,他是科舉考試的受益者,同樣他也經歷了科舉考試折磨,他的科舉之路并不是那么順利??贾袪钤彩欠浅2灰椎囊患虑椋虼诉@樣的人深知科舉考試與新式教育之間的差距,所以他才會選擇在傳統(tǒng)的科舉道路上創(chuàng)辦新式的學堂,從而改變中國的教育理念,整個段子或者說整個段落的布局選擇了這個點,作為最主要的矛盾沖突點。目的彰顯出人物性格當中堅韌不拔,睿智與時代同行與時代相符的特點。張謇的內心其實是深刻的認知到這一點,于是他想以一己之力喚醒民眾。這也是我們要展示的主題創(chuàng)新。比如,“清朝中期閉關自守,數百年不與國外交通,孰不知,當今世界早已日新月異,風云變幻,連那小小的東瀛日本也變法革新,一場甲午之戰(zhàn),將我大清逼至絕境。國將不國,還一嘴的之乎唉哉,好像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與己無關。”正因為層層遞進的表白,于是才有了作品的矛盾沖突,給人表演空間。
揚州彈詞注重人物刻畫,張謇這個角色我用了揚州方言,語氣上揚州彈詞傳統(tǒng)藝術基本表現(xiàn)手法,讓觀眾感覺親和,胡鹽我用了比較戲劇小丑的腔調來設計,表現(xiàn)小人物的小境界,自私思想。劉坤一的語言我設定了普通話,用影視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一個官員的形象。目的是讓三個人物拉開距離,有反差。使作品有起伏,變化,讓一個純粹的文學作品生動。
“天有不測風云”,這個不測風云既是指的天時,也是指的當下時事,因為整個段子的設定的時間是在晚清時期。此刻的晚清早已是搖搖欲墜。以劉坤一在歷史上實際的描寫來說,他還是希望能夠變,所以在他的認可下召集了張謇來和大家來討論整個問題,這個段子本身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進一步開始深化段子的環(huán)境結構以及所處的時代條件,比如說自鴉片戰(zhàn)爭之后受盡凄涼,受盡欺壓,簽訂的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以至于當時內憂外患,狼煙四起,此刻的中國早已是如高樓大廈失去了根基,隨時可能崩然倒塌。
而張謇這時候以第一人稱,或者說第一視角出現(xiàn),他心里面著急為什么?因為張謇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時代的背景并沒有在這里進行過多的交代,那是因為短篇的篇幅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在特殊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俊才,本身和諸多的名流都有接觸,比如像張之洞等當時的一些大家都對張謇頗有好感,所以張謇也與他們彼此交往頗多。總的來說和張謇接觸的大多數是偏向于當時的洋務派,洋務派因為接受了西方的一些理念,或者說他們了解到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些都不是空話,這些都是實際存在,而且必須要走的改革之路,時代在變,社會也在變,如果還是一成不變,最終終將被歷史的滔滔洪流所淹沒。通過本次創(chuàng)作與表演作品我學習了很多歷史背景,查閱了很多資料,目的是了解角色,走進角色。
通過我對作品的理解,運用語氣、腔調表演變化完善情節(jié)中人物之間新舊文化,新舊觀念、新舊時代、新舊階級的碰撞。段落當中的幾個舊的思想,設計成慢說,陰陽怪氣說話法,張謇有張有馳,有輕有重,有急有慢的表述法。
既然是彈詞,就必須要設計彈唱,當矛盾沖突到了高潮,填寫了唱詞,不是為唱而唱,是非唱不可,我用揚州彈詞獨特的表演形式,用彈唱來抒發(fā)情感,來彰顯人物性格、內心、思想,唱詞如下:
千秋華夏歲月長,
最缺有用讀書郎。
只道書中 黃金屋 美嬌娘,
幾人為了 萬民福 家國強。
耕讀愿景世人都向往,
貧家兒溫飽無計多文盲。
文官簽下喪權辱國條約,
從此大清朝把國喪
為哪樁呀,為哪樁?
說到底教育未廣,
科技落后國不強。
左思量呀,又思量,
普及教育啟民智,
科技興業(yè)振國邦。
庶民都有責,
高官應擔當。
各位大人呀,手扶胸膛,
思一思來想一想,
興學當務急,
不容再彷徨。
本段唱詞我設計了揚州彈詞的傳統(tǒng)曲牌【三七梨花】作為基調,在此基礎上又結合了揚州清曲的部分元素。如開頭一句“千秋華夏歲月長,最缺有用讀書郎”是散板進入,表現(xiàn)人物的無奈。難以說服的焦慮。當中“科技興業(yè)振國邦”的“振國邦”,運用了鏗鏘有力的邏輯重音唱法,與長音結合,表達了張謇創(chuàng)建新式學堂決心與愛國情懷。最后“思一思來想一想,想一想來思一思”運用了疊句,反復去表達張謇渴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與共鳴。
短篇的最后,是一個讓人深思的結尾,白:“咔!一聲春雷,張謇跨步進了雨中,走了,直到他的身影漸漸的消失在雨水之中”,“于無聲處聽驚雷!”時代的春雷滾滾而來,勢不可擋!我運用影視形象式的表演手法,站在書臺中間,凝視遠方,目光堅定,把最后的一句臺詞,每個字拉長節(jié)奏,放低音調,一字一字的輕聲述說,留給觀眾暇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