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柳華
摘 要:賞識教育就是注重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僅有勇于進取的信心,還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教師要尊重學生,欣賞學生,特別是對學習上有困難、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多賞識和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
關鍵詞:賞識教育;建立自信;教育教學
一、客觀地評價學生——賞識教育的基石
作為班主任,要尊重學生人格,并善于進行“心理移位”,設身處地觀察學生,關心學生學習的細微變化和點滴進步,及時加以引導、表揚、鼓勵,使學生逐漸對班主任產生一種親切感、安全感。班主任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喚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勵他們發(fā)奮學習。當然,朋友關系并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要嚴出于愛,愛寓于嚴,嚴而不兇,寬而不松,嚴在當嚴處,寬在當寬處,一分嚴格之水,再摻上九分感情之蜜,才能釀成教育的甘露。
筆者新接手的班上有個叫小博的學生,他過于活潑,課堂紀律不佳,對待作業(yè)消極懶散;課間,他愛追逐、破壞公物,多次被登記在學校班務日志上。筆者與他談心、溝通,采取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都見效不大。后來,與家長溝通才知道,上小學前,家長沒有注重對其進行良好習慣培養(yǎng)。
筆者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給學習積極、行為習慣好的學生獎勵紅花。兩個星期過去了,只有小博沒拿過紅花。
有一天中午,筆者意外地聽到學校廣播說:“一(1)班小博撿到一支筆,值得表揚!”筆者心頭一喜,終于有機會獎勵他了。一上課,筆者第一次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表揚他,并送給他一朵花,稱他是個“拾金不昧”的好學生,并向他提出下一個目標,他當時樂開了花,表示愿意改正以前不良的行為。
這時,小悅舉手說:“老師,小博亂拿了我的筆交給了值日生。”坐在小悅旁邊的同學也爭著說:“老師,我也看到了,他不誠實?!边@時,小博的臉一下子紅了,低著頭,支支吾吾地說:“我想要拿紅花?!惫P者剛想批評他,突然想起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強烈。”筆者沉思了一會兒,問小博:“你很喜歡紅花?”他怯怯地點點頭。筆者說:“小博,騙紅花是不對的,不過,現在你承認了你的錯誤,就是誠實的孩子。這朵紅花你留著,只要你這節(jié)課能認真上課,紅花就是你的了。”小博拿著紅花高興地回到座位,馬上坐好,堅持了整節(jié)課。
從那以后,只要小博有一點點進步,筆者就表揚和鼓勵他。對于他的小過失、小錯誤,筆者選擇寬容,但總會提醒他,引導他改正,并給他定下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他慢慢地進步了,上課認真了,不破壞公物了,越來越受同學歡迎。
筆者還經常與他的家長溝通,一旦他有進步,就同家長一起鼓勵、贊美他,使他嘗到成功的喜悅。筆者發(fā)現他開朗了、自信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學習勤奮了,成績進步很大。正是由于教師的勸導和寬容,才會有他態(tài)度的轉變。這件事告誡我們:教師要寬容學生、善待學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要發(fā)自內心地尋找和挖掘學生的優(yōu)點,把愛的陽光灑遍教室的每一個角落,用熱情去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二、合理的賞識方法——賞識教育的關鍵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性中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基礎需要。賞識的本質是愛,學會賞識就是學會愛,我們不要吝嗇愛的表達,應滿足學生愛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在賞識教育中,教師要注重抓好學生各種好的習慣、閃光點或積極面給予賞識,使之繼續(xù)發(fā)揚,并把正面、積極的一面表現出來。比如,某學生思維不夠活躍,回答的聲音不夠響亮,可是偶然的一次機會,他在回答某個問題時比班上的其他同學回答得都要好。作為教師,我們會欣喜地夸獎他“你有了很大的進步,老師真為你高興!”“你能積極發(fā)言,聲音真響亮!”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從而產生上進的愿望。實踐證明,表揚就是一種最常見、最直接的顯性賞識方法。
表揚的時候要注意:第一,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有客觀事實,比如“你很聰明”“你真棒”“你真聽話”等,這樣的表揚幾乎無效,“你今天能認真主動看課外書,并適當地記住了好詞好句,老師很高興?!边@樣基于事實的表揚更有效;第二,不要有更多期待,比如:“今天你把課室打掃得干干凈凈,以后你要天天這樣就好了!”沒有人喜歡被別人要求,所以這樣的表揚無效,表揚要發(fā)自內心,不要帶有太多的條件。
三、多賞識,讓贊美和鼓勵助學生成長
對于贊美的好處,筆者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但是為什么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贊美卻不夠多呢?在教育中,哪怕只是一點點的贊美,愛的心燈也會因為一句贊美而被點亮。只要換位思考后,就會發(fā)現每個人都需要贊美。贊美是一種肯定,看到他人的付出;贊美是一種相信,讓一個人覺得自己被這么多人相信,收獲力量;贊美是一種滋養(yǎng),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不容易,期待別人給予愛和希望。教育是長久的工作,學生也許會有反復甚至后退,這都很正常,但是如果教師不遺余力地贊美,學生一定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通過觀察,寫下了一名叫巴甫里克的學生的“思維的覺醒”,使筆者更深層次地明白了:教育包含了愛心、責任心、耐心和關心……摒棄對一個學生的慣性的評價,用心重新去認識他們。只有用心地去和學生交流,就能成為他們的朋友,才能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才能體驗到他們遇到的困難,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學生能得到教師的贊賞是一種幸福,作為教師更應時時刻刻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并贊賞他們,作為一種美德來追求。
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班主任應以賞識的眼光和心態(tài)看待每一個學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辨證合理地實施賞識,促使學生在賞識與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一步完善自我。同時,應該如同賞識自己的職業(yè)一樣去賞識學生,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讓學生沐浴在“尊重、關心、愛護、鼓勵”的陽光之下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