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英 教授(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隨著病毒性肝病的有效防控,非病毒性肝病譜中的重要成員—自身免疫性肝病在我國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逐漸引起大家關注。其發(fā)病與遺傳和環(huán)境密切相關,導致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引起肝膽損傷,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和IgG4相關疾病等。自身免疫性肝病臨床表現多樣,異質性強,常合并肝外免疫損傷,存在診斷困難、治療手段有限的現實問題,該病如不規(guī)范治療幾乎均會發(fā)展至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如能在疾病早期予以早期識別和規(guī)范治療,則可顯著延緩疾病進展,改善預后。因此,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臨床診治水平,尤其是加強疾病早期的識別和規(guī)范管理,對于降低我國肝病疾病負擔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至關重要。
1.制定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臨床指南,為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診療規(guī)范。我國在2015年針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和膽汁淤積性肝病分別推出了診療共識,這是我國自身免疫性肝病臨床診治的重要里程碑事件。近年來,該領域進展迅速,有必要結合最新國內外進展,以更高的循證要求制定疾病指南,為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基本的規(guī)范和準則。
2.積極推動高質量的研究,為推動疾病診治策略的發(fā)展提供重要依據。系統(tǒng)開展的研究應包括但不局限于:完善我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建立符合我國疾病人群特征的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價標準;提出并完善急進性、難治性等特殊類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預后評價和診療方案;融合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免疫組學、微生物組學等技術,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病早期篩查指標和新診斷指標體系,構建疾病的早期篩查、診斷體系與預警模型。
3.整合全國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資源,為高質量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撐。在現有全國各中心研究隊列和生物樣本庫建設的基礎上,推出隊列和樣本庫建設的標準化流程,逐步建立健全自身免疫性肝病協(xié)作研究平臺和臨床信息庫,有效實現研究資源的整合,為全國多中心研究的開展提供支撐。
4.積極開展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科普宣傳工作,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知病、防病以及主動尋求規(guī)范化診療的意識。建立專業(yè)化的專家團隊,通過互聯網、電視、電臺、報刊雜志、短視頻平臺等形式開展廣泛宣傳,推廣科普教育,出版科普手冊或畫冊,舉辦專題講座和大型義診,開展線上問診答疑。
通過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和參與,提高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認識水平,進一步規(guī)范疾病的臨床診治,推動高質量臨床研究的開展,最終實現我國自身免疫性肝病整體診療水平的全面提高,為健康中國助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