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背著像山一樣高的大包,左手拎著擠破的背包,右手抱著襁褓中的嬰孩,這一定格瞬間成為國人心中的“春運記憶”。多少個日夜里,記者閉上眼睛總會想起這位母親。她是誰?身在何處?現(xiàn)在過得怎么樣?
尋找她,既是一種深情的牽掛,也是一種深沉的情結。尋找她,既是想知道她過得好不好,也是想探求時代變遷中的個體命運,更是試圖在豐富的人生況味中找到一種熨帖人心的答案。
在2020年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記者根據(jù)網(wǎng)民和關注者提供的信息,得知這位母親家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xiāng)桃園村,名叫巴木玉布木,一位32歲的彝族姑娘。
當時我們就在想,大涼山是我國“三區(qū)三州”深度貧困地區(qū)之一,如果她是貧困戶,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脫貧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題。如果不是,她和懷抱中的孩子11年的變化,也是一個今昔對比的好鏡頭。
1月19日,新華社記者周科和李思佳來到桃園村,見到了巴木玉布木,翻開了她背后的11年生活歷程和變化。在交談中,記者得知她當年手中抱著的孩子因病去世,母女的故事已無法呈現(xiàn)。那么稿子該如何呈現(xiàn)呢?
隨后,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她家在2014年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并于2020年實現(xiàn)了脫貧。她從買不起一件衣服、帶著襁褓中的嬰孩外出打工討生活,到頓頓吃上白米飯、在家門口掙上10萬元年收入,她這11年的生活變化,正是我國精準脫貧的一個縮影。
以小人物的命運之變彰顯脫貧攻堅大主題,我們展開了一次深入的采訪。果不其然,她曾經(jīng)住了30年土坯房,風吹雨漏;她家種的糧食僅夠一家人溫飽;她吃不上一頓大米飯、買不起一件像樣的衣服;她沒上過一天學,一個漢字不識;她前面生的三個孩子,因為貧窮兩個接連夭折。如今,她通過種植煙葉掙到了10萬元年收入,住進了鋼筋水泥結構新房,頓頓都有大米飯,后面又生了3個孩子,都進了學堂。
11年來,她和家人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是在脫貧攻堅的大環(huán)境下,通過自身努力脫了貧。站在時間的坐標上,與恢弘歷史敘事相對應的,正是一個個家庭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觀。比如,脫貧攻堅塑造了無數(shù)人的幸福日子。巴木玉布木的這些年,堪稱國家推動脫貧攻堅進程力度最大的幾年,也是讓貧困戶受益最大的幾年,展現(xiàn)了一個行進中的中國。
在“四力”錘煉中,有了腳力和
眼力,體現(xiàn)在寫作過程中的腦力和筆力,也是一種考驗。扶貧是一個時代大主題,不能籠統(tǒng)地講大道理,用樸實、真誠的語言展現(xiàn)人物故事和特征,從而打動讀者,可能效果會更好。2021年2月2日,記者最終采寫的《11年前那位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找到了!》報道,通篇用巴木玉布木的故事講述,既有11年跨度的時空感,又有多處細節(jié)描寫,令人讀后感動落淚。
與此同時,樹立移動優(yōu)先理念。在本次采訪中,32歲的記者李思佳運用年輕人的獨特視角和熟練的鏡頭感,多景別多角度對準巴木玉布木的家庭變化和人物特征,把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發(fā)稿過程中,我們提前謀劃發(fā)稿渠道,在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端口,以文、圖、視頻等方式立體呈現(xiàn)這一存在于國人記憶里11年之久的“春運母親”背后的感人故事和發(fā)生在她身上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折射出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為老百姓、為國家?guī)淼恼嬲媲星械纳畹闹厮芎兔\的翻盤。
采訪過程中,如果將鏡頭對準普通民眾,對準默默勞作的平凡人物,對準熱氣騰騰的基層,就會看到更多動心的場景,從而升騰起更大希望和信心。
這篇來自新華社的佳作,無疑成為了春運期間的“爆款”。
或者說,無論什么時間點發(fā)出都有可能成為“爆款”。原因有三:一、擊中了國人內(nèi)心;二、握準了時代脈搏;三、歷經(jīng)了時間檢驗。
有人曾經(jīng)這樣形容這張照片:背上背的是生活、左手提的是遠方、眼里看的是家鄉(xiāng)、右臂抱的是生命。生活不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尋到自己的影子,但仍然值得,因為懷里還擁著最寶貴的希望。11 年堅持不懈的尋找,11 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春運母親”以個體命運折射社會變遷??吹剿嫒欢故幍奈⑿?,自己的臉上也會浮現(xiàn)出笑容。個體命運的強對比和強反差下,反映出的是時代群像中的希望永恒和奮斗無止。
無論從哪種意義來講,這都是一個好故事。從講述方式上,既有紙媒平臺上的經(jīng)典呈現(xiàn),也有側重新媒體端的可視化創(chuàng)新。如此可遇不可求的好故事,期待細節(jié)再飽滿些,呈現(xiàn)方式再豐富些,便會讓新聞作品的生命力和給予公眾的力量感更為持久。
同時也期待作者繼續(xù)踐行“四力”要求,走向更廣闊的基層一線,貼近更火熱的基層實踐;傳遞“溫度”,啟迪深度思考,同頻時代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