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熙暢
(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 河南 新鄭 451100)
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作為培養(yǎng)音樂人才、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陣地,應該繼承民族音樂文化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但是目前,我國多數高校在音樂教學方面存在西化現象,在音樂教學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上存在脫節(jié)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隨著音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大高校開始注重培養(yǎng)綜合型音樂人才,民族音樂文化也被更多高校納入教學體系中。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民族音樂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有一些學生只是簡單地接觸過,有一些學生則是系統(tǒng)地學習過,所以如何將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有效融合,是教師和藝術家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
雖然多數高校在音樂教學中融入了民族音樂文化元素,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先聽后模仿”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很難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導致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傳承民族音樂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技巧性,如果教師只讓其“先聽后模仿”,缺乏技巧性教學,則會讓學生日漸失去興趣,對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也無法理解,更不利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第二,缺乏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層次了解。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和網絡音樂不同,需要掌握大量的樂理知識和音樂文化,大部分學生因缺乏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層次了解和系統(tǒng)認識,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所以在歌曲練習、樂理學習上都會顯得吃力。這就給教師和音樂教學帶來了困難,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系統(tǒng)分析學生的不同情況,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第三,教師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藝術家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高校音樂教師在民族音樂文化方面有弱項、有短板,缺乏專業(yè)性強、水平高的人才。高校音樂教師的進修機會較少,教學理念難以得到及時更新,因此師資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民族音樂教學的發(fā)展。
第四,教學內容較為單一。我國高校音樂教學所學的民族音樂曲目較少,且沒有深入挖掘現有資源,有時候讓學生重復練習相同的曲目,使得學生失去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音樂文化的掌握和對音樂精髓的理解。還有,民族音樂教學同音樂歷史文化聯系較少,不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更不利于培養(yǎng)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反映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影響并反作用于人類文明。現階段,文化越來越成為決定性力量,也逐漸成為人際交往中的主要向導。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包括演唱技能,還包括音樂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民族音樂歷來被各民族視為民族文化的靈魂,其蘊含的精神往往反映著民族的思想,讓人透過音樂感受民族文化。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代表了我國的民族形象,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正確的民族意識。另一方面,學習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有利于學生透過音樂,了解當時的經濟、文化、歷史和社會發(fā)展背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形成正確的審美觀。當今社會喧嘩浮躁,學習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能夠滌蕩心靈,提高學生素養(yǎng)。但是這種傳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期堅持并發(fā)揚光大。既要保持民族音樂文化特色,又要在傳承過程中融入時代元素,使更多的學生喜愛與接受。
第一,高校音樂教學是民族音樂文化的依托。我們常說,教育以文化為基礎,文化以教育為依托,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就如同教育與文化的關系一樣,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之所以說高校音樂教學是民族音樂文化的依托,是因為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二者的密切關系表現在如何傳承等諸多問題上,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更是一個民族音樂文化繁榮與否的重要標志。因此,高校音樂教學應該對民族音樂予以重視。
第二,高校音樂教學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民族音樂是反映中華民族社會變遷的重要載體,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傳承文化的主陣地,應該自覺肩負起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不斷尋找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契合點,讓學生準確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僅僅依靠藝術家的傳承及民間文化組織的傳播是遠遠不夠的,受眾較為局限,難以為當代青年所知。青年一代是國之希望,是將民族文化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的生力軍,對其加強民族文化教育才能讓其樹立起傳承意識。
一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陳舊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和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都要精心考慮,比如,除了傳統(tǒng)的教、學、練之外,還要將民族音樂彈唱、欣賞等環(huán)節(jié)融入其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更積極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民族音樂教學除了教授樂理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體會音樂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民族曲目,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定期給學生播放民族音樂專題講座視頻,或者是將民族音樂歷史文化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還要善于從學生本身入手,針對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狀態(tài)和年齡特點,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表現自己,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民族音樂教學。
二是要提高音樂教師的能力水平。良好的師資隊伍是提高音樂教學水平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優(yōu)良的師資,根本無法將民族音樂文化學深悟透并更好地傳承,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高校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體制,改變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無關的錯誤思想,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科學設置民族音樂教學課程體系,研究教學方法,注重課程評價,比如,要求學生掌握幾首拿手的民歌和幾樣拿手的民族樂器,對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掌握情況進行測評等等。此外,還要想盡辦法提高教師水平,給教師創(chuàng)造進修和培訓機會,讓其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選擇民族音樂文化,有選擇性地學習、繼承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師不光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本領,還要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文化觀,讓學生在感知、欣賞中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進步。
三是要注重開放性、高效性、實踐性。民族音樂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明顯,且各個民族樂曲的特點不同,教師在教授民族音樂時,要盡可能多地介紹民族文化和習俗,但這樣又很有可能讓學生抓不住重點。因此,教師需要對民族音樂文化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簡單的一帶而過,困難的重點攻克,避免出現時間過于緊張的情況,保證課堂有效學習時間。音樂與其他學科不同,其課堂更具有開放性,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克服緊張情緒和心理障礙,專心致志地在課堂上表現出對于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把握,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課后講評也是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其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鋪設好道路。
總之,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相融合,不僅需要教師掌握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提升自身能力,給學生以良好的音樂示范,還需要高校確立有效的制度,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文化觀,設置科學的課程體系,充分挖掘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從而更好地將民族音樂文化傳授給學生。利用高校這個人才培養(yǎng)平臺來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優(yōu)勢更為明顯、輻射更為廣闊,高校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才能讓音樂教育更好地發(fā)展,讓民族音樂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