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 北京 100000)
《蘆花蕩》是京劇的代表劇作,也是我國傳統(tǒng)京劇表演藝術形式,該劇通過敘述三國時期張飛與諸葛亮、黃忠等人在荊州三氣周瑜的故事,讓觀眾通過唱、念、做、打快速進入故事的畫面中,在劇作中不但人物形象刻畫得到位得體,還把京劇藝術中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板一眼的京昆唱腔在近年來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戲迷走進戲院觀摩藝術,在戲曲類高校開展如《蘆花蕩》等京劇傳統(tǒng)劇目的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京劇藝術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效率,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藝術素養(yǎng)。本文將概述《蘆花蕩》京劇的基本背景,并分析戲曲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現狀以及京劇花臉行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蘆花蕩》在京劇花臉行當中的教學意義,以及分析采用傳統(tǒng)劇目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
《蘆花蕩》是根據小說《三國演義》創(chuàng)作的京劇名作,通過刻畫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展現不同人物精神的方式,向觀眾還原小說中的歷史故事,使劇目更有感染性和可看性。
《蘆花蕩》是以張飛、黃忠、諸葛亮等蜀漢陣營代表人物采用先擒后縱的方式將周瑜囚禁后又放走,利用智謀之戰(zhàn)略打擊敵方士氣的一出京劇戲碼。目前該京劇選段在網上有較多視頻可供參考學習。由于《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人物廣為流傳,是百姓茶余飯后的話題,利用京劇藝術形式表現故事及人物心理,有助于升華故事主旨。
《蘆花蕩》的故事告訴人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瑣碎繁雜之事時要理性樂觀看待,也印證了“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道理,不要為小事鉆牛角尖而因小失大,在彼此間產生沖突時要從長遠的眼光考慮后果再做出決定,進而對彼此都有利。
在當前的戲劇教學課堂上,部分學生沒能形成對戲劇學習的正確認識,興趣驅使下的學習將明顯提升學習效率,即在主觀學習意愿提高的前提下學習,將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戲劇的效率,并使戲劇課堂的效率和質量得到有效保障。
戲曲藝術作為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藝術表現形式,在近年來呈現出瀕臨失傳的發(fā)展趨勢,作為華夏兒女有必要將保護京劇藝術視為己任,戲劇專業(yè)學生更要在課堂上形成對戲曲的正確認識,進而學會戲曲表演的精髓。
互聯網的普及讓音樂傳播的范圍更廣,與流行音樂相比,戲曲的傳播力度和受眾面仍十分有限,在校外更是缺少相關戲曲元素,進而讓課堂教學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吸收相關知識,且此現象短期內不易改變。
在多年來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看到,部分低年級學生的戲曲功底十分薄弱,難以在戲曲舞臺上有良好的展現,不但會給觀眾帶來觀看上的不適感,也會讓戲劇表演藝術失去規(guī)范性約束。
由于戲曲是一門藝術學科,學習方法和美聲演唱、通俗歌曲演唱類似,往往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長期練習后才有可能在演唱水平上有所提升。由于戲曲這一藝術學科存在極強的學習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
由于授課內容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且需承認的是當前階段國內戲劇的主要受眾群體仍以中老年人為主,學生在非興趣使然的背景下難以對戲曲藝術抱有興趣,這是社會現實,不是教學問題?;诖耍蟛糠謱W生難以充分理解授課內容。
京劇是一門表演藝術,當學生們在戲臺上根據不同人物性格描繪臉譜時,不同底色的臉譜昭示著各異的人物性格,教師一邊向學生介紹表演動作要領,還要注意每位學生的模仿情況與實際作品的匹配度。
學生一般在課后以娛樂消遣的形式打發(fā)時間,由于戲曲專業(yè)各門課程間存在教學時間斷層現象,若學生不注重練習京劇演唱技巧,很容易遺忘戲曲的動作要領。因此,需讓學生在課后拿出專門時間學習戲曲知識,以鞏固學習效果。
戲曲專業(yè)的純理論授課形式課時過多,這雖然符合課程標準對藝術類院校的教學要求,但沒有順應實際的教學現狀。表演課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表演能力,但受限于課時設置,當前階段難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京劇課堂教學內容一般在生活中很少用到,不僅體現了戲曲與實際生活間的鴻溝短期內難以消除,也意味著要讓京劇像歌曲一樣在千家萬戶普及仍需時間,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也需學生對其形成正確的認識。
《蘆花蕩》作為京劇花臉開蒙的典型傳統(tǒng)劇目之一,在學生學習初期讓學生學習該劇目,將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花臉演員的基本功與表演的技巧,進而了解戲曲選段的基本組成形式和戲曲藝術本身帶來的魅力。
《蘆花蕩》作為傳統(tǒng)京劇選段,也是花臉表演的有效樣本?!短J花蕩》出現于課堂上,教師可利用瑯瑯上口的戲詞讓學生快速了解表演內容,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的動作也必然將進一步朝著規(guī)范化、藝術化的方向發(fā)展。
《蘆花蕩》作為初級教學內容,不但可以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戲曲表演能力也將在指導過程中顯著提升,同時可以促進戲曲文化的傳播,彰顯國粹藝術的價值。
《蘆花蕩》是一出標準花臉開蒙劇目,其具有的規(guī)范性可以促使其他教學內容的有效推進,因不同京劇作品間存在共通性,在學生形成良好表演能力的基礎上展開后續(xù)內容的教學,將顯著提升課堂效率和教師教學能力。
《蘆花蕩》的故事背景雖然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時間,但當前階段學生仍生活在社會與集體中,其帶來的人生智慧和現實寓意是深遠的,學生的校園生活離不開與同學和教師的朝夕相處,在引起共鳴的同時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到許多人生的道理。雖然戲曲專業(yè)的就業(yè)面較窄,但在學生學習樣板戲過程中可間接了解戲曲專業(yè)的就業(yè)方向和行業(yè)前途,因京劇和相聲、演唱等藝術表現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也會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成才方法,進而不斷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將傳統(tǒng)劇目作為京劇教學的重點內容,可以吸引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傳統(tǒng)劇目不但利于學習,其動作要領的標準程度更是讓無數戲曲學習者贊不絕口,因此對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傳統(tǒng)劇目作為京劇藝術的代表,在表演過程中帶給觀眾啟示的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可掌握相關人物形象,在理解京劇劇本的故事情節(jié)和文化內涵后投入表演,將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且有助于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傳統(tǒng)戲易于讓學生掌握戲曲表演技巧,很多戲曲表演技巧雖然不像數學公式一樣是定式化的,但學生在教師的傳授和引導下也很容易形成對戲曲動作的理解。
傳統(tǒng)戲與教材相比是生動活潑的,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往往需要輔助以教學視頻或配套課件,傳統(tǒng)戲的出現打破了學生學習教材期間的抽象感,在教學上也更具有說服力,進而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戲曲藝術的發(fā)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藝術類高校作為傳承和發(fā)展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秉承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還需看到高校的戲曲藝術教學工作在多年的沿革中仍有不足之處,需要教師和學生克服萬難為之努力。通過打造如《蘆花蕩》等一批優(yōu)秀樣板戲作品的課堂教學課程,將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戲曲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教師的授課能力,間接提升曲藝類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