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艷
上海市嘉定區(qū)黃渡中學
獲得“人民教育家”榮譽稱號的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求知欲激發(fā)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痹诂F(xiàn)代語文教育中,要提升學生閱讀水平,教師的作用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為此,我開展了語文課前5分鐘活動,主講人是學生,內(nèi)容包括積累名言、故事、佳片賞析、演講、讀書心得等。在活動前,老師對主持人進行一定地指導,讓學生認真查找資料,備好課。舞臺交給學生,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一經(jīng)點燃,教學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上到情節(jié)生動感人的《背影》時,我便讓學生表演父親艱難過月臺的情節(jié),既再現(xiàn)了原文的感人瞬間,也幫助學生理解了父親的深情,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讀懂了朱自清散文的文質(zhì)兼美。在教到語言簡練,但極富有畫面感的《天凈沙·秋》時,我會讓學生拿出筆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曲中的景描繪出來。枯藤老樹昏鴉的背景下,一個牽著瘦馬的漂泊天涯的游子形象躍然紙上,這便實現(xiàn)了學生與作品人物的對話,作者筆下的斷腸人的心境和情感無需老師多言,學生也是一繪心自知。這樣的課堂處理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潛能,豐富了課堂的多樣性,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了良好的起點。
“學貴則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提出問題能夠消除學生在學習上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依賴性,并且可以將被動吸收變成主動探究,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學習《藤野先生》一課,課前預習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提煉出預習大綱,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然后寫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及時做好標記,學生會疑惑于作者魯迅在文章的開頭為什么要寫在東京的清朝留學生的生活?作者為什么在途中提及水慕里這個地方?在仙臺作者為什么會受到仙臺師專教職工的優(yōu)待?等等。這使學生在潛意識里對文本形成了初步的了解,以便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更加順暢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通過提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行文思路是作者反思生活或解釋自己觀點想法的方法。閱讀教學中,教師主要教學生對作家的思想發(fā)展過程進行理解分析。閱讀全文時運用這個方法,閱讀段落時也是運用這個方法。全文具有全文的思想,段落具有段落的行文思路,全文的行文思路通過篇章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段落行文思路的表達是段落的層次結(jié)構(gòu)。
進行全文文思的研究,必須和文體的特征相結(jié)合,記敘文中學生的研究重點是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局;議論文學生研究論證過程;說明文研究的重點是說明順序。這就是不同文體中文思體現(xiàn)出的特點。在分析和整理常見的寫作思路時,我們還需要注意一些文思藝術性的體現(xiàn)。文思研究可以從開頭結(jié)尾的設計,詳略主次的布局,寫作線索的鋪設,過渡照應的勾連以及伏筆懸念的預設等角度去思考。教師從多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行文思路,找出文章層次,化繁為簡地學習文章。“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是劉勰在《文心雕龍》的觀點。在學《曹劌論戰(zhàn)》時著重分析曹劌“論”的兩大內(nèi)容,“論“戰(zhàn)爭獲勝的先決條件和戰(zhàn)爭獲勝的原因,再讓學生理解文章為什么略寫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就輕而易舉了。這樣的日常教學,幫助學生建構(gòu)起“披文”的不同路徑,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能力。
從教育理論的角度來看,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這既是老師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的“學習”過程。 老師的“教學”主要是為了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使用大腦,并給學生“點石成金”的“手指”。 學生的“學習”是指學生通過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比較和研究,并通過消化和吸收,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來促進自己的思維發(fā)展,從而積極參與“知識生產(chǎn)”。
教學過程中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習進行思考,養(yǎng)成思考的好習慣,對知識產(chǎn)生強烈的渴望,提升自身的進取心。其次,指導學生從多方面,全方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從正向、平面的角度到異向、立體的角度,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例如,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可以使用“四步法”進行學習,即第一是“寫什么”,第二是“如何寫”,第三是“為什么寫”。通過這種漸進式閱讀,學生不僅可以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思維方面掌握文章,還可以將學生的思維方式從感性知識發(fā)展為理性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文中最后一句話“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蔽姨岢鲆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使用一組矛盾的詞語?孔乙己是“死”還是沒“死”?以此來深化學生的思維。學生一時無法確定,也無法明了魯迅的真正目的。他們必須要通過梳理文章敘述的情節(jié)發(fā)展來體會,“我”是一個酒店的小伙計,店主對于孔乙己欠錢說“中秋可是沒有說”,又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直到證實“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看見”?!拔摇币虼伺卸滓壹旱拇_死了?!暗拇_”一詞意味著肯定,是對孔乙己結(jié)局的描述,與文章的發(fā)展完全一致。從孔乙己悲劇性格的命運來看,那個時代孔乙己不可能存在著另一個結(jié)局。腿沒有斷的時候,他生計已經(jīng)非常困難。斷腿之后除了貧窮和饑餓之死,很難有其他的結(jié)局?!暗拇_”這一詞是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必然結(jié)果。而且,咸亨酒店出入的人沒有親眼看見孔乙己已死的現(xiàn)場,也沒有人聽說過孔乙己去世的事,人們本不是真心的關注在意他。小伙計在猜想孔乙己的悲劇結(jié)局時用“大約”來表達某種推測,是有其嚴謹性和合理性的。學生理解孔乙己悲慘結(jié)局的必然性后,教師再提出問題魯迅寫《孔乙己》的真正意圖是什么?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作品主旨的探究。一個可憐又可悲的人最后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悲慘地死去,讀者似乎能夠聽到作者心靈深處的吶喊:為什么人類如此冷漠的對待自己的同類?為什么大家如此缺乏愛心和同情心?像孔乙己這樣已經(jīng)被剝奪得一無所有的人為什么還要受到他人的欺凌和嘲弄?我們可以從作者對這一結(jié)局的設置中感受到他對于當時黑暗社會的深刻批判,對人性的探究,以及世態(tài)炎涼現(xiàn)實的感喟。這樣學生便學會了從文章“寫了什么”到“為什么”寫的思維深化。
在把教學過程聚焦在學生的“學”的理念下,教師要多方啟發(fā),但這不等于不能講,不等于老師一講就妨礙了學生的學。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就說過:“我們?nèi)f萬不能從這里得出來教師不能講,教師一講,或者教師講得多一點,就是滿堂灌了,不能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教師就是要講,得會講,得善于講,得講得好?!敝v授在語文教學中有其特有的長處,高超的講授總是充滿智慧,讓人如沐春風,深受啟迪。在班級授課制下,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師要當講則講。可是,何時該講?該講什么呢?這就需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經(jīng)歷。師生在講與聽、教與學的呼應交融中,思考探究,走進文本,獲得新知,走出文本,形成能力。教師在興趣點上講授,進入文本特定的情境;在體驗點上講授,觸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偏差點上講授,糾正學生的思維方向;在障礙點上講授,挖掘文本深層的內(nèi)涵;在生長點上講授,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
提高現(xiàn)代文閱讀技能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短期的強化培訓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只有通過長期的訓練,專業(yè)的指導,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才能啟迪,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發(fā)掘?qū)W生自己潛能,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現(xiàn)代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