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君 王婷
女兒:不可見——可見。在國產家庭倫理劇中,童年或是青春期女兒多是以乖巧伶俐、可愛懂事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上海一家人》中女兒若男自小懂事體貼,成年后也不斷貼補照顧家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者更能夠從主體“女兒”出發(fā)來關注女兒自身的情緒與性格,越來越多富有個性的女兒形象出現在家庭倫理劇中。《少年派》中的妙妙不再“無原則順從”父母的話,與母親“針尖對麥芒”?!缎g喜》中的英子雖身處母親給予的成績重壓下,但英子并沒有放棄愛好,在繁忙的學習之余了解天文知識。在都市新一代家庭中,良好的教育條件與家庭環(huán)境讓她們的個性充分發(fā)展,70、80后父母逐漸覺醒的性別平等意識使家庭中更少出現重男輕女的局面,同時計劃生育政策下成長的獨生女能更好地享受來自家庭所給予的各方面資源,她們不再被賦予刻板的“溫順”“乖巧懂事”“內斂”的標簽,而是更加自信大膽勇敢追求興趣所向。
適婚女性:被動安排——主動追求。在如今的都市家庭倫理劇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勇于反叛傳統(tǒng)婚戀觀念的女兒形象。除了與父母與家庭“催婚”或是來自傳統(tǒng)觀念中擇偶標準的壓力的斗爭,還有與固有的女性在婚姻中失去自我模式的對抗。在《中國式結婚》中,女主角羅嘉并沒有妥協(xié)于父母催促,保持冷靜頭腦堅定地追尋自己想要的愛情與生活?!堵慊闀r代》中獨生子女童佳倩即使從小在父母的悉心照顧與寵愛下成長,但她也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充滿勇敢,選擇了裸婚,生活種種起伏讓她真正開始面對自我?,F代都市給適婚女性較為寬容的生存環(huán)境,無論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剩女”還是主動選擇一段不被家庭話語權中心所認可的愛情的女性,都在慢慢成為家庭倫理劇所關注的焦點,而且所塑造的這類女性形象自身條件優(yōu)越,她們對婚姻的選擇原則并非出于男性伴侶是否可以依靠,而是更注重自我內心的感受。
妻子:隱忍操勞——獨立強大??v觀近三十年都市家庭倫理劇,婚姻觀念正迅速發(fā)生變化。在夫妻關系中,婚姻對雙方的束縛也越來越小,男尊女卑演化為平等協(xié)作。越來越多的“妻子”形象通過自身的拼搏奮斗獲得了精神與經濟的雙重獨立,在兩性關系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中,丈夫這一形象是家庭中絕對的權威,妻子依附丈夫而生存?!恫灰湍吧苏f話》中安嘉利用極端暴力的手段來彰顯男性霸權地位,而妻子則在這樣極不平等的家庭環(huán)境中遭受無盡折磨,淪為其附屬品。如今,家庭倫理劇妻子形象演變趨勢逐漸明晰。以《溫州一家人》中的趙銀花為例,面對丈夫遠走創(chuàng)業(yè)她沒有痛苦失意,而是走出家庭更加自信與瀟灑。當今劇中的妻子大多為獨立自主的現代知識女性,與此同時擁有自己的事業(yè),保持精神與經濟獨立,注重自我進步與成長,彰顯自我情緒和自我價值。
母親:偉大神化——平凡人化。在以往的家庭倫理劇中,母親被賦予“神”一般的形象:無私奉獻、善良忍讓。自新世紀以來,家庭倫理劇中的母親形象更為接地氣,角色塑造更加真實與豐滿。母親形象從“神化”到“人化”是當代家庭倫理劇的重要趨勢?!督鹛傻男腋I睢分械哪赣H王淑華形象在女婿面前會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同時她堅韌、不服輸,在許多片段里觀眾都能深深感受到她對于女兒的愛?!稓g樂頌》中的樊母,她重男輕女,三番五次讓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兒節(jié)省工資來貼補弟弟,這其實也是我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在近來的家庭倫理劇中,人們能看到不少性格上及處世上有瑕疵、有缺點的母親形象。她們的存在讓家庭倫理劇更加真實與鮮活。這些母親角色的塑造不乏人文關懷,讓觀眾對其生活狀態(tài)給予更多關注。
都市家庭的教育焦慮。在近些年的都市家庭倫理劇中大多呈現出一種“虎媽貓爸”的角色分工模式,如《小舍得》《小歡喜》《虎媽貓爸》都呈現出了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更為嚴格、控制欲強的一面。隨著知識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把教育看作子女乃至家庭在如今階層分化趨勢下實現向上流動的主要途徑。盡管當今時代下的女性大多擁有自己的事業(yè),但在家庭教育中母親這一角色被潛在地冠以家務勞動的負責人,仍然多出現“父親缺席”的現象,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占有相當大的話語權,然而這一話語權的建立基礎是對自己業(yè)余休閑時間乃至發(fā)展時間的大量犧牲。在這一前提下,母親形象脫離傳統(tǒng)的溫柔、無微不至的范疇,被塑造為嚴格、控制欲強甚至霸道蠻橫的形象,她們不僅要管理好子女的學業(yè)功課與課外興趣訓練,還要考慮如何最優(yōu)化實現這些目標與如何為子女獲取最優(yōu)質的資源。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壓力下,家庭倫理劇中的她們甚至表現出對子女娛樂時間的“壓榨”,對與實現進階目的不符的一切活動的排斥,而父親角色則成為包容子女、傾聽子女心聲、帶子女逃脫“母親魔爪”的慈父形象。然而在目前愈演愈烈的教育焦慮下,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明顯,她們與父親相比為家庭、為子女付出了大量精力。但在這個過程中,她們也收獲了教育知識、情緒調節(jié)能力、溝通能力等多項技能。她們在這些進步中更加確立自我的主體性,同時在家庭教育上的主導性地位也會潛移默化地擴散到家庭乃至社會其他領域并加以強化,為實現自我價值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空間。
家庭倫理劇創(chuàng)作對市場的迎合。在現如今高度商業(yè)化、市場化的傳媒市場下,電視劇作為影響力巨大、傳播范圍廣的媒介產品,必然要迎合市場與受眾。為了提高家庭倫理劇的收視率,創(chuàng)作者必須洞察目前社會思潮與影視市場的結合點,因此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作者選擇從女性形象塑造這一要素入手。其中一些優(yōu)秀作品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多個層面反映女性生存現狀,讓家庭倫理劇的主要觀眾群體女性能夠在觀劇過程中觸摸到自身生活狀態(tài),從而產生反思與參照,但同時許多“鴉片”式的家庭倫理劇也層出不窮。這些作品投機取巧,不顧及女性在現實社會中的具體情況,在利益的驅動下片面迎合市場環(huán)境,將劇情套路化,多處情節(jié)注水嚴重,將女性形象臉譜化,運用強沖突化處理的情節(jié)進行大幅渲染,使觀眾從中得到心理滿足,不顧及社會效益。無論是情感變化與人物經歷都缺乏邏輯與真實性,不難看出這些角色背后所被滿足的角色期待,充斥著來自男權社會的凝視。因此,家庭倫理劇女性形象在不斷變遷豐富的同時也要注意質量的提升,從社會實際出發(fā),注重挖掘當下社會女性深層心理狀態(tài)與生活細節(jié),做出更有感染力的作品,而非一味迎合市場失去影視品格。
性別平等意識的進一步深化。大眾傳媒有責任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如今社會向建立正確的兩性關系格局和構建性別平等方向而努力。家庭倫理劇作為與受眾產生密切聯(lián)系的媒介,將一個個積極參與社會、擁有自己事業(yè)、不斷追求進步、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鮮活女性形象呈現在熒幕前,順應了如今性別平等呼聲漸高的社會趨勢。西蒙娜·波伏娃曾指出,女性的自由意味著她會重新獲得超越性;她會通過設計具體地去肯定她的主體地位;她會去嘗試認識與她所追求的目的、與她所擁有的金錢與權利相關的責任。當今家庭倫理劇正著力塑造這樣的女性形象,其所滲透的性別觀念對許多受眾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借鑒意義,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當下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家庭倫理劇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題材不斷發(fā)展豐富。
深入生活,塑造真實女性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男性與女性作為陰陽兩極是對立而統(tǒng)一的,女性被賦予柔弱、依附男性的形象。然而如今不少家庭倫理劇仍然以傳統(tǒng)觀念、刻板印象去塑造女性,并且這一角色形象隨著社會觀念變遷進一步異化,演變?yōu)椤俺C情”“圣母心”的形象特征。以熱播劇《愛上特種兵》為例,由李沁飾演的女主從第一集開始與男主的相遇就充滿了巧合,情節(jié)發(fā)展套路明顯,觀眾缺乏觀劇體驗感,無處不在的戲劇巧合使劇目缺乏真實性。當下影視劇要尊重現實、深入生活,沿著當代女性家庭生活、職場社會生活與情感空間的真實軌跡來塑造角色,發(fā)掘當下社會多元的、真實的基于女性現實生活而創(chuàng)作的女性形象特征。
關注城市底層邊緣女性生活。都市家庭倫理劇中的女性多以描寫“都市麗人”、精英女性的生活。劇情展開圍繞這部分女性群體職場困惑、生育壓力、婚姻危機等為主要沖突進行敘事串聯(lián),將女性在現代都市的生活矛盾簡化為職場與家庭,只為觀眾呈現都市女性的生活極為有限的一部分,但現實生活顯然并非如此理想。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忽略了城市底層女性與邊緣女性的存在,身體殘疾、生活窘迫等眾多問題幾乎不被展現在大眾視野。這部分女性在媒介中的存在感低,這同時意味著都市底層邊緣女性的身份困境,缺乏表達自我的話語環(huán)境。現如今的都市家庭倫理劇應關注城市底層邊緣女性,描繪她們真實的生活與真實面臨的生活困境,在她們的世界中,仍然有眾多棘手的問題與復雜的局面等待期待一個可呈現的空間。這不僅能夠打破如今充斥都市倫理劇“中產家庭起步,城中心學區(qū)房”的虛假泡沫,還原都市女性真實生活境況,同時也能夠使如今的都市倫理劇市場題材更為多元,人物塑造也更為立體飽滿。
議程設置,推動性別平等意識。美國著名新聞傳播學者李普曼曾于1922年提出議程設置理論,他認為受眾對事物的重視程度與大眾媒介對其強調程度成正比,大眾媒介是事件與公眾意識間的重要聯(lián)系,受眾對事件的態(tài)度與行動會因大眾媒介所提供的議程而產生改變。因此,觀眾在觀看都市家庭倫理劇的過程中,同時也是對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兩性關系與性別觀念的審視。在這個基礎上,如今的都市家庭倫理劇在創(chuàng)作時應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如開放三胎政策,男性陪產假、護理假等,將其巧妙融入到劇情發(fā)展中并堅持正確的性別觀念與價值導向。同時在劇目播出時可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發(fā)布相關話題進行議程設置,從正面引導社會輿論,倡導健康的兩性關系,承擔起推動社會普及先進的性別觀念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