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民安 洪慧敏
清白傳家無惑志;
忠誠報國有高風。
這是楊姓姓氏對聯(lián)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副,“清白傳家”:指的是東漢時期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的楊震和其父楊寶。楊震,陜西華陰人,幼好學(xué),博覽群經(jīng),奮發(fā)用功,無不窮究,對五經(jīng)最有研究,當時被稱為“關(guān)西孔子”“關(guān)西大儒學(xué)家”,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在任東萊太守時,昌邑令王密是楊震主薦、任命的,為報答他,一日深夜,懷揣十斤黃金上門感謝,楊震拒收,王密開導(dǎo)他說:已是“暮夜時更,無人可知此事”。楊震大義凜然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只得羞愧謝罪而去。
楊震的父親楊寶,隱居教授,一日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啄傷,掉在樹下,帶回家中精心撫喂,傷愈飛去,其夜有一黃衣童子懷揣白環(huán)四枚致謝,楊寶拒之。這就是“清白傳家”的由來?!盁o惑志”:楊震及兒子楊秉一生忠貞寡欲,酒、色、財三不惑,所以他的家人作過三代宰相、四世公卿。
下聯(lián):“忠誠報國有高風”指的是北宋時期的名將楊業(yè)、楊延昭、楊文廣,史稱“楊家將”。幾代精忠報國,為屯守邊疆,楊家犧牲了許多人;楊氏家族這種愛國情懷,不僅感召一代又一代楊氏后人,也積淀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
摘星見志;
立雪表恭。
這是兩個歷史典故,也涉及楊姓兩位歷史名人。
上聯(lián)“摘星見志”,指的是北宋文學(xué)家楊億,幼時數(shù)歲不能言,不日家人抱之登樓,觸其首,楊億忽吟曰“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大人奇驚。楊億漸漸長大,學(xué)習十分勤奮刻苦,后來不僅做了淳化進士,還任了翰林學(xué)士兼史辭修撰,出版了詩歌《西昆酬唱集》等傳世名著。人,只要有志向,就可以做出成績。下聯(lián)“立雪表恭”,指的是成語“程門立雪”這個典故。源于《宋史·楊時傳》:北宋學(xué)者楊時,字中立,隱居龜山、世稱“龜山先生”,他四十歲時,曾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北宋理學(xué)的奠基者、道學(xué)家程頤,程正瞑目而坐,當時正下著大雪,楊、游二人一直站立門前。程頤醒來,感動地開門讓他們進去時,他們的周圍已是一尺多深的積雪。
這一典故,作為尊師重教的故實,警示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謙誠好學(xué)、銳意進取。
楊姓姓氏對聯(lián)中還涉及和譽指的歷史人物有:西漢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以賦出名的楊雄;唐·元和進士、任過國子祭酒、太常少卿的楊敬之;唐玄宗寵妃楊貴妃(名太真,字玉環(huán));明朝時期任過禮部侍郎、華蓋殿大學(xué)士、輔佐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有功的楊士奇(江西太和人);明建文學(xué)士、任過工部尚書后升文淵閣大學(xué)士,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四朝,長期輔政,與相士奇,相溥并稱“三楊”的楊榮;明建文進士、任過武英殿大學(xué)士的楊溥(當時的三楊之一);南宋詩人楊萬里;明代文學(xué)家楊慎;太平天國領(lǐng)導(dǎo)人之一楊秀清;清末維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楊深秀;當代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
東周時期,各諸侯國稱雄一方,相互征戰(zhàn),大周朝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在晉國,太傅叔向功高過人,是著名的賢臣。他的兒子伯石是晉國大將,以英勇、忠義著稱。父子二人被賜給楊地為食邑(今山西洪洞縣),楊地當時有良田萬頃,農(nóng)奴千戶。父子兩人到那里后,深入民間,參加勞動,親民愛民,深得楊地人民愛戴。一天,為慶祝農(nóng)業(yè)豐收,伯石擺宴,大家興高采烈,議論國事,伯石提出為了不忘大家共同建造起來的家園,能否以食邑楊地為姓?眾人齊呼,拍手稱快,楊姓就此產(chǎn)生,伯石也就成了楊姓第一人。
楊伯石一生剛正不阿,后遭小人讒言,晉頃公是非不分,抄了他的家,他的家臣帶著他的兒孫,逃到陜西華山仙谷隱居下來,后來到秦國華陰定居生活,不久成為當?shù)匾淮笸?,自稱“弘農(nóng)楊氏”。
楊姓郡望有三處,即弘農(nóng)郡、天水郡、河內(nèi)郡。楊姓堂名“四知堂”,來源于楊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