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芬,章妙玉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1.營養(yǎng)科;2.干部保健科,浙江 杭州 310012)
肌少癥(sarcopenia)是指與增齡相關(guān)的骨骼肌質(zhì)量及力量下降,以及由此導致的身體殘疾、生活質(zhì)量下降及死亡等不良后果的綜合征[1-3]。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肌肉質(zhì)量在40歲左右開始逐漸喪失,70歲以前每10年減少約8%,此后的減少率呈增長趨勢,可達每10年15%[4-5]。研究顯示,歐美60歲以上男性肌少癥患病率為7%~27%,女性為10%~23%,≥80歲人群達30%~50%[6]。肌少癥是老年失能的重要原因,可顯著降低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增加老年人致殘率、病死率和醫(yī)療保健費用[7-9]。因此,肌少癥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對于延緩老年失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肌少癥診斷標準不一,多數(shù)研究以相對骨骼肌指數(shù)(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RASM)或骨骼肌質(zhì)量指數(shù)(skeletal muscle index,SMI)評估骨骼肌質(zhì)量,但我國2種診斷方法的比較資料有限,本研究擬以參加體檢的老年人群為研究對象,采用不同的診斷標準對體檢老年人群肌少癥患病率進行調(diào)查及比較,探討適合我國老年人群的肌少癥診斷標準。
1.1 對象 選取2016年6月—2019年8月于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老年人群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60歲,用于研究的數(shù)據(jù)完整可信。排除標準:患有影響肌肉的疾病,如癱瘓、肌營養(yǎng)不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等。本次研究納入樣本1 003例,其中男504例(50.2%),女499例(49.8%);年齡60~93歲,平均(66.70±6.38)歲。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選取與研究對象同期的本院健康體檢人群2 232人(年齡18~39歲)作為體檢老年人群肌少癥診斷的參考人群,其中男1 139例(51.0%),女1 093例(49.0%),平均年齡(30.98±5.16)歲。
1.2 方法
1.2.1 體格檢查 使用HGM-800型身高體重人體秤測量身高(m)、體質(zhì)量(kg),計算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BMI =體質(zhì)量(kg)/身高(m)2。
1.2.2 人體體成分分析 使用韓國Inbody720人體體成分分析儀測量四肢肌肉量、體脂百分比。測量要求:受試者禁食2 h以上,排空大小便,去除隨身攜帶的金屬物品,赤足站立測量。四肢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為雙上肢和雙下肢骨骼肌質(zhì)量的總和。
1.2.3 診斷標準 相對骨骼肌指數(shù)(RASM)=四肢肌肉量(kg)/身高(m)2,骨骼肌質(zhì)量指數(shù)(SMI)=四肢肌肉量(kg)/體質(zhì)量(kg)×100%,RASM低于同性別健康中青年人群平均值的2個標準差以上,或SMI低于同性別年輕對照組1個標準差,定義為肌少癥[10-11]。采用以上診斷標準,本研究RASM診斷截點分別為男性6.42 kg/m2,女性4.71 kg/m2;SMI截點分別為男性<29.31%,女性<26.05%。采用《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中BMI分級標準,BMI<18.5 kg/m2為體質(zhì)量過低,18.5~23.9 kg/m2為體質(zhì)量正常,24.0~27.9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12]?;疾÷?肌少癥例數(shù)/研究總例數(shù)×100%。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 23.0 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及其構(gòu)成比表示。采用Kappa檢驗分析診斷一致性,Kappa值判定標準:Kappa=1為結(jié)果完全一致,Kappa≥0.75為一致性很好,0.4≤Kappa<0.75為中度一致,Kappa<0.4說明一致程度較差[13]。以BMI為橫坐標,RASM、SMI為縱坐標繪制散點圖,分別觀察RASM、SMI與BMI的總體關(guān)系趨勢。采用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描述RASM、SMI與BMI之間的關(guān)系。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1 003例,不同性別之間身高、體質(zhì)量、體脂肪、體脂百分比、ASM、RASM、SM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男性身高、體質(zhì)量、ASM、RASM、SMI高于女性,體脂肪、體脂百分比低于女性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結(jié)果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udy
2.2 研究對象肌少癥患病率 以RASM定義肌少癥,本次調(diào)查男性肌少癥患病率為3.4%,女性為1.8%。其中,男性60~69歲組肌少癥患病率為2.4%,≥70歲組為6.2%;女性60~69歲組肌少癥患病率為0.5%,≥70歲組為6.5%。以SMI定義肌少癥,男性肌少癥患病率為18.7%,女性為44.1%;60~69歲組、≥70歲組患病率分別為男性15.8%、26.9%,女性42.2%、50.9%。見表2。
2.3 不同方法診斷肌少癥一致性檢驗 Kappa分析結(jié)果示:男性Kappa值為0.092,女性Kappa值為0.018。Kappa值均小于0.4,提示2種方法對肌少癥檢出一致性較差。
2.4 不同性別RASM和SMI隨BMI變化趨勢 結(jié)果顯示,RASM與BMI呈正相關(guān)(r=0.434,P<0.001),SMI與BMI呈負相關(guān)(r=-0.386,P<0.001)。以RASM作為診斷標準,肌少癥見于體型消瘦或正常人群;以SMI診斷肌少癥,肌少癥人群多為超重或肥胖體型。見圖1。
圖1 不同性別中RASM和SMI隨BMI的變化趨勢散點圖Figure 1 Scatterplot of trends in RASM and SMI with BMI by gender
本研究采用RASM和SMI肌少癥診斷標準調(diào)查體檢老年人群中肌少癥患病率,結(jié)果顯示患病率差異較大,提示2種方法對肌少癥診斷一致性較差。RASM與BMI呈正相關(guān),可能容易低估超重及肥胖人群中肌少癥患病率。
采用RASM診斷肌少癥的患病率低于采用SMI診斷肌少癥,與中國臺灣及北京老年人群肌少癥研究結(jié)果相似[14-15],可能是由于2種診斷方法適用于不同體型人群有關(guān)。巴西社區(qū)研究顯示,采用RASM診斷肌少癥,超過95%的肌少癥人群為正?;蛳蒹w型;以SMI定義肌少癥,60%肌少癥為超重或肥胖人群[16]。本研究結(jié)果與以往研究一致,RASM診斷肌少癥,肌少癥人群均為消瘦或正常體型,SMI診斷肌少癥,肌少癥人群多為超重或肥胖體型,提示以RASM作為診斷標準,易將低BMI人群診斷為肌少癥,可能容易低估超重或肥胖人群中肌少癥患病率,SMI可能更適合超重肥胖人群肌少癥的診斷。本研究超重肥胖人群占總納入人群的47.3%,導致采用2種診斷標準定義肌少癥患病率差異較大。
本研究以RASM低于同性別年輕人平均值2個標準差作為診斷標準定義肌少癥,肌少癥患病率分別為男性3.4%、女性1.8%,與韓國老年人研究結(jié)果接近(男性6.3%,女性4.1%)[17],低于上海老年人肌少癥患病率(男性23.6%,女性11.8%)[18],可能與本研究診斷截點較低且與研究對象平均年齡低于上海老年人群有關(guān),提示隨著年齡增長,肌少癥患病率呈增加趨勢。韓國第五次全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采用SMI值低于同性別年輕對照組1個標準差定義肌少癥,老年肌少癥患病率男性23.5%,女性21.2%,男性患病率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女性患病率低于本研究(男性為18.7%,女性為44.1%),可能與診斷截點不同有關(guān),韓國研究中肌少癥診斷截點分別為男性29.6%,女性23.4%。本研究診斷截點分別為男性29.31%,女性26.05%[11],提示肌少癥患病率因研究診斷截點取值不同而不同。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對象來源于體檢中心,研究結(jié)果不代表全人群患病情況。但本研究提供了部分老年人群的骨骼肌質(zhì)量情況,為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學依據(jù)。研究未評估肌力及身體活動能力,未使用更精準的測量方法評估骨骼肌質(zhì)量,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隨著我國肥胖人群日益增多,SMI可能更適用于診斷肌少癥,今后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多地區(qū)的前瞻性研究,建立適合我國人群的肌少癥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