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可訓 趙學勇 陳思和 等
於可訓(武漢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我們在云端相見很難得,借此機會我向大家表示問候和感謝,我就先在前面拋磚引玉了。我拿到這個作品的時間比較長,作品的題目很新穎,講的內(nèi)容很吸引人。讀的過程中我的心情是很復雜的,很感動,也很沉重。如果大家看得細致的話,會發(fā)現(xiàn)第259頁記載了我們家的那一段故事,醒龍只是寥寥幾句,但是我讀那幾句像是翻過一座山那樣艱難。因為我在新冠期間遭遇我老伴去世這個事情,所以我讀這本書的感情非常復雜。一是很感動,另外是很沉重,這種沉重無以言表,不是一般性地說我掉了個什么東西,損失了多少錢,那是沒辦法表達的程度,我在這兒也不再重復我這種心情。
整本書讀下來,我覺得醒龍對武漢抗疫斗爭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因此他有一個特別的描述角度。現(xiàn)在報刊的新聞報道很多,一般來說著重的是英雄事跡,這是著眼于宏大的方面去講述偉大的奉獻犧牲精神。但是武漢抗疫斗爭是很微妙奇特的一場戰(zhàn)斗,就像病毒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它時時刻刻在身邊威脅你,讓你感到緊張、恐懼。它是一種死亡的威脅,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滲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當中。所以就是這場斗爭,你要說偉大,它在歷史上也寫下了宏大的一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身當其中的人,是親歷者,所以仔細琢磨一下,其實就是過日子,每天的吃喝拉撒睡。以前的吃喝拉撒睡是一種很簡單的自然行為,早晨起來睜開眼睛洗臉,然后就吃早點,去工作,又回來吃中午飯,晚上睡覺。
但是現(xiàn)在每一個小時、每一分鐘、每一件細小的事情,對我們來說都非常艱難,比如說要吃藥,以前到醫(yī)院去拿藥就行了。我老伴身體不好,有一次要拿藥,那個時候正是抗疫非常緊張的時期,我只好去報告學校。學校領導非常關心,然后醫(yī)院聯(lián)合我們院里的突擊隊,又聯(lián)系院里領導,加上老干管理處的一些領導,幾個部門一起關心這個事情。我們從頭到腳全部裝備起來,就非常緊張,然后他們沖到陸軍總醫(yī)院去把藥取回來。說老實話,在那一瞬間我的感動真是無法言表的。
那些人離去的時候,我跟我老伴站在倉庫門前,熱淚盈眶,確實是非常感人,冒著生命危險就為了取一點藥。取藥在平常是極為正常的事情,現(xiàn)在這么一點小事兒就這么緊張。疫情暴發(fā)之前,情況不明的時候我家已經(jīng)開始戒備了。有一次也跟老太太們一起排隊買了一點菜,要到我們附中門口去取,雖然沒有多遠的路,但是我家里非常緊張,我也很緊張。除了戴口罩,還用塑料膠布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就好像戰(zhàn)場上受了重傷的傷員一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把菜取回來,回來還擔心了14天,14天以后看到?jīng)]什么問題才放心。我只是用我的親身經(jīng)歷講這場抗疫斗爭,和歷史上任何戰(zhàn)斗,任何歷史事件不一樣,它不是那種面對面的兇惡的敵人沖過來,喊“同志們沖”,然后拿一個手榴彈。它不是那種戰(zhàn)爭,它就是摸不著的。你正當其中的時候,每一秒鐘都在緊張,這樣一種東西靠宏大敘事解決不了問題。
醒龍是抗疫斗爭的親歷者,同時他又是親歷者當中的親為者,因為他自己參與了很多,所以他有獨特的感受,能夠找到一個特別的角度,這個角度不是敘事學的問題,而是心靈感受的問題。敘事學從日常進入的敘事文本很多,那么醒龍是從抗疫當中去親力親為這么一個角度找到敘事方式,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組合起來講述這一場偉大的抗疫斗爭。我覺得這一點是我讀的時候感受最深的,里面有很多感人的細節(jié),我就不重復了。
其中也有一些特別富有詩意的,比如湖北武漢的洪山菜薹很有名,是很珍貴的一種食用品。它在醒龍的家里成了一個愛情信物,在冰箱底層的那兩根菜薹花開花了,冰箱里開花不是在自然界開花,是所有的營養(yǎng)集中到最后的一瞬間,開出小花了,然后拿它做情人節(jié)的禮物。這是一個何等感人與何等悲壯的事情,所以我確實是非常感動。又比如說醒龍寫到的兩瓶衡水老白干,咱們在座的很多會喝酒的,或者喜歡喝酒的,知道那是比較高度的白酒。我們在下放的時候,曾經(jīng)偷喝過宿舍附近衛(wèi)生站的那些酒,那醫(yī)用酒精是75度,它能消毒,這個酒沒有75度,但差不多也可以拿來消毒,用這個酒消毒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奇談。
所以這些東西它看似很平常,很細微末節(jié),放在抗疫斗爭歷史當中,是非常感人的事情,是非常驚天動地、震撼人心的事情。醒龍他抓住許多重要的生活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也體現(xiàn)了我們抗疫斗爭的一種精神本質(zhì)的狀態(tài)。不是說你了不得,就把軍裝穿起來沖鋒,而就是過日子,每天照常吃喝拉撒睡,說明你還是處在一種生命存在的狀態(tài),你的生活還是在延續(xù)。如果中間有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哪一秒鐘出了問題,你可能就全盤崩潰。這一點是醒龍這個作品讓我非常感動的,因為許多事情我都至少是知道,很多事情都親歷過。包括有些抗疫志愿的工作,有時候我們也盡力參與過,所以這場斗爭是局外人很難體會得到的。
我不敢說這個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能與《霍亂時期的愛情》相比,馬上就成為經(jīng)典之作,但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作品??赡芷駷橹故澜缥膶W史上找不到這樣的作品,它的獨特性本身就是它的價值所在,這一點我有一個很高的評價,所以我讀的也非常認真。
另外一點,醒龍寫這個東西不是像新寫實敘事那樣靜態(tài)的,不是零度情感、沒有情感介入的。恰恰相反,他全部的身心、全部的情感、全部的思想意志都在細節(jié)當中,而且有很多議論非常精彩。他能夠把歷史上發(fā)生的,包括類似的,或是相近的,比如抗洪斗爭這些事情融合起來。這里面對人心的那些細枝末節(jié)的一些表現(xiàn),醒龍下了很深的功夫去體會、去觀察,寫出來確實入木三分,因為抗疫是很奇特的戰(zhàn)爭,人心是很復雜的,你不能說哪個是英雄,不能說哪個是狗熊,人人都怕死,英雄也怕死。英雄也有妻子兒女,也有家庭,所以要用相對標準來衡量,用一個人的標準來衡量,這些都是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像這些東西,包括對抗疫斗爭的態(tài)度,對志愿者、對于社會、對于政府的態(tài)度,他是做了比較客觀的分析,不是很急著去抨擊,不是冷嘲熱諷,也不是隨意去貶低什么東西。
我覺得武漢抗疫斗爭雖然只是在武漢發(fā)生的一件事情,但牽動全國,牽動世界,也顯示出咱們社會的一種狀態(tài),顯示出人心的一種狀態(tài),顯示出人性的一種狀態(tài)。在這一點上,醒龍還是有很深的功夫,不是靜態(tài)地把他知道的事情羅列起來,因為記載是很容易的。要從里面見出世道人心,那是要下點思索的功夫,思考的功夫。所以在這一點上我特別敬佩醒龍,工作做得非常有價值,也留下了一份歷史的記錄。知道在這樣一種大難來臨的時候,不是大難來了各自飛,是在飛的過程當中怎么互相救助,你的翅膀拖著我的翅膀,你的頭顱挨著我的頭顱,咱們一起來看大難。這是很感人的歷史場面,留下這樣一種歷史記錄,我覺得將來的文學是受用不盡的,對將來的文化史書寫也有很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總而言之,一個是通過日常生活細節(jié)來重述非常偉大的抗疫斗爭,另外一個是通過這場抗疫斗爭來議論世道人心。這兩點是我目前得到的感受,我就拋磚引玉說這么多,謝謝各位。
趙學勇(陜西師范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此次研討會,這也是我學習的一次機會。首先很感謝劉醒龍先生,非常及時地奉獻上這部作品,我前天收到這本書之后在認真拜讀??吹倪^程當中,我就感覺到有這么幾點。第一個體會是劉醒龍是完全按照一種非虛構的寫作方式寫,寫的都是武漢在2020抗疫期間最普通的人和事,最真實的人和事。就像於老師剛才說的是一些極其細微的事件和人物,他通過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夾雜著一些非常精彩的、個人的體驗和議論。比如說在第179頁,他就談到“武漢戰(zhàn)疫拼的是人間煙火,守的是市井街巷,最激烈的討伐是最落寞的閑愁,好到不能再好的勝利是親人們手牽著手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像這樣非常的感人,可以說這是作者的感懷書寫,它給人以非常深刻的思考,這是對《如果來日方長》的一種點睛之筆。這是我的一個感受,就是對非常細微的、瑣碎的人和事的一種描寫。
第二個體會是我感覺到《如果來日方長》是一部有溫度的、有熱度的散文集,可以說是在非常平淡的敘事當中感情飽滿的講解?!度绻麃砣辗介L》書名意味深長,包含著對一個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件當中的人、事的描述。就像作者所說的,疫情是一面很特殊的鏡子,照出人間百態(tài),沒有一樣是特殊的。書名它意味著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間的一種時空聯(lián)系,以及在這樣一種時空聯(lián)系當中,人們的生存方式、精神和情感狀態(tài)。所以我想它包含著作者深沉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憂患和擔當。他把這樣一個思考深深地融匯在書名當中,這是我的一種體會。
第三個體會就是我感覺到滲透在這部作品字里行間的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的再現(xiàn),來折射出作家的思考,以及對這種突發(fā)事件的評價,作者有他非常鮮明的情感傾向性。比如在第191頁,醒龍先生說到武漢戰(zhàn)疫是史詩級的義舉,既然是史詩級的義舉,它體現(xiàn)的是作者對這種災難的悲憫和悲憫性情懷。比如說這樣的苦痛慘烈,正是中華文化最為看重的春秋大義,1000多萬人生在江南,卻在春到江南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將日子過成沒有春天的春天。我看到這樣的話非常感動,它把人的心一下子和武漢民眾的心拉在了一起,把讀者拉回到了剛剛過去的武漢的場景當中。那么如何書寫這樣一部以“沒有春天的春天”為背景的史詩,這個正在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道難題。
我想醒龍先生以他自己的書寫方式回答了這道難題,他把這樣一場災難當作人類文明進程當中的難題來看待的,所以對人類的苦難以及苦難中的人的生存意識、生命意識有了深層次的思考。因此從整體上來看,這部作品是對人類遭遇的重大災難,以及在災難面前人的行為、心理、精神狀態(tài)的一種深度思考。他又是通過小人物在重大事件當中各種各樣的經(jīng)歷來思考的,就使得這部作品不僅具有一種可感的、可親的閱讀感受,同樣能夠引發(fā)讀者思考,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點。
第四個體會是我覺得這部作品在文體上很有特點,借用季羨林先生的一句話,他說真正能夠代表五四以來文學高度的是散文,在百年的中國文學發(fā)展當中,散文創(chuàng)作的成就可以說相當不俗。從文體上來看,散文應該是有文體的覺醒,散文意識的覺醒。散文文體應該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求真,講心里話,要情感真切;二是感人,以情動人,尤其是以細節(jié)尤為重要,要有暖意,要有暖色;三是平實,平實是一種境界,這個境界有的時候是很難達到的一種心境,一種達意的方式。我感覺在醒龍先生的《如果來日方長》當中,都有非常突出的體現(xiàn)。從整體上來看,它是在一種樸實的敘述當中,不乏深沉的哲理思考,值得我們反復體味。所以應該說這樣一部作品是他給文壇奉獻的很難得的一部作品,特別是當這場大災難還在世界肆虐的時候,它的時效性以及價值和意義就顯得更加的珍貴。
陳思和(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大家好,很高興能參加這個會議。我前兩天剛收到這部著作,因為遇春兄第一次寄過來我沒有收到,第二次寄到家里我才收到。我今天早上開始讀,整整讀了一天,到現(xiàn)在我讀到第6章“洪荒之力滿江城”,我一天都沉浸在這種情緒當中,醒龍兄在《如果來日方長》里面營造的抗疫氛圍,讓我感覺又回到了去年武漢這樣一座城市里面。
武漢對我來說,是一座非常神圣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且武漢的作家們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家們都有他們的良心和責任,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史無前例的災難,所以從每一個角度去描述都可能不全面,都可能是局部的、片面的,但是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作家加入描寫抗疫當中。這樣的話,我們面對的抗疫會越來越真,它的真相會越來越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所以我非常高興看到醒龍兄的作品,非常有分量和厚重,而且經(jīng)過了時間的考驗,痛定思痛的反思。所以我讀了以后特別沉醉在里面,今天有點拔不出來,覺得在閱讀過程當中仿佛又一次回到跟武漢人民一起在受煎熬的災難氛圍。打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感覺被吸引,他在第一頁寫了一首歌,歌詞寫得非常好,他說“今年的水仙花不開,今年的江城誰不悲”,后面的內(nèi)容也是非常感人。大家都知道水仙花是一種象征,它可以象征冰清玉潔、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美麗;但這種美麗是精神上的美麗,卻被突如其來的災難打垮了??赡苄妖埿旨依锼苫ù_實沒開,但我覺得水仙花在這本書里充滿了象征意義,因為一個美麗的幻象被打破了,于是讀者跟作者一起進入到今年的江城悲慘、嚴酷的災難現(xiàn)實當中,跟著作者一起去觀看和感受,去理解這種受難。我一邊讀書一邊思考我跟這本書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當然不是評論家跟閱讀文本之間的關系,因為我們沒有資格來討論這么偉大的、世界的著作,尤其是像我不在武漢,遙遙看到抗疫情況的;也不是一個局外人來了解或者學習武漢抗疫的故事,我們每個讀者都不是局外人,我們都在承受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武漢當然是比較早,受的損害比較嚴重,但其實從今天來看,全世界各國也都經(jīng)歷了這么一個過程,可能很多地方還遠遠超過武漢承受的非常的命運。所以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有普遍意義的,他是在為全人類遭受的災難留下一筆信息,告訴大家武漢人民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在災難底下用一種堅韌不拔的信心,或者說是一種極其了不起的耐心,忍受著各種煎熬來熬過抗疫的過程。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它的立意非常高,我們每個人從中都可以得到自己曾經(jīng)感受到的一種絕望、恐懼,包括一種信心,一種在災難中、在煎熬中感受到的信心,所以非常感謝醒龍兄能夠及時描述刻畫了這一系列的、具有個性又具有共性的一種人類的情緒,我覺得這是了不起的。
剛才我聽了於可訓兄的發(fā)言很有感觸,因為他也是武漢中人,他也是在災難中,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經(jīng)歷,但是在武漢的市民肯定是感受更加深刻。他剛才說了一點我非常贊同,偉大的抗疫不是通過真刀真槍,不是在前線大聲吶喊,當然我們的醫(yī)務人員很多都在前線,但更多的人是通過一個消極的方法——自我隔離,自我控制,自我忍受。上海張文宏醫(yī)生說叫“悶”,我們自己悶在家里就把病毒也“悶死”,是通過這樣一個消極的方法去抗爭的。醒龍兄講了一個故事對我很有啟發(fā),他講到英國在牛頓那個時代發(fā)生黑死病,大家就去請教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看怎么辦。老先生勸他們不要走,就把這個村封住,全村的人就在跟死神搏斗,就在村里老老實實跟死神搏斗,直到最后一個都死掉。經(jīng)過了一年多時間,三百多人,最后剩下八十幾個人,這樣一個自我隔離的方法早就出現(xiàn)了。三四百年以后到今天,其實我們還在使用這樣一個辦法,這個辦法是管用,至少能夠在消極程度上遏制新冠病毒傳播,使這個病毒沒有辦法更猖獗。
中國的經(jīng)驗就是這樣,所以我覺得這里有一個深刻的哲理內(nèi)涵。人們看上去是軟弱的、消極的、自我克制的,可是這樣的生活恰恰是一個偉大的事情,偉大的抗疫工程。這樣辯證的關系,我覺得在這本書里寫得特別好。而且我特別感覺醒龍兄在寫這個問題的時候內(nèi)心其實很緊張,可是他在表述上還是有從容不迫的心態(tài),比如他小孫女跟爺爺?shù)膶υ?,比如我看到的并不是那種被焦慮籠罩的惶惶不可終日,或者說是要死要活的狀態(tài)。醒龍兄他的心胸比較開闊,他照樣鍛煉身體,照樣練字,照樣寫作,照樣安慰孩子,在情人節(jié)還能找出菜薹花送給太太等,非常有情趣。
那么即使在這樣一個大難臨頭或者是生死一線的過程當中,他沒有被那種瑣瑣碎碎的生活困難所擊倒,靠什么東西來支撐它?就是靠一個信心,靠一個能夠戰(zhàn)勝病毒的信心。其實我覺得這個作品蠻難寫,他寫的東西都不是強烈的有故事性,有戲劇沖突的東西,都是平平淡淡的。但在平平淡淡當中,我們看到武漢的普通市民他們的一種偉大精神,一種了不起的精神。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真實的角度保留了抗疫的偉大事件的某一個側(cè)面,同時也保留了作者比較從容良好的心態(tài)。我的感受就是這樣,謝謝醒龍兄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部好作品。
蔣述卓(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東省作協(xié)主席)
非常高興能在云端上跟大家相見,再一次讀到劉醒龍老師的新著,也是非常激動。醒龍兄能夠在疫情過后靜下心來,通過自己的感受寫出長篇散文《如果來日方長》,我覺得這是奉獻給我們文學界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武漢抗疫記錄。所以我發(fā)言的題目就是“‘一’與‘一千萬’——劉醒龍筆下的武漢抗疫記錄”。劉醒龍的書寫視角獨特,以自己一家的抗疫歷史來寫出1000多萬武漢人的抗疫歷史,我覺得這個角度是非常好的。
他自己在書里早就寫道,武漢戰(zhàn)疫就是一個史詩般的義舉,所以每個人都是英雄,就是說整個1000多萬人的武漢的堅守和戰(zhàn)疫,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他正是通過自己一家人的感受,包括他自己的一個感受,來寫出平凡人的抗疫史,而且也是1000多萬武漢人的抗疫史,我覺得是非常難得的。毫無疑問,武漢的戰(zhàn)疫是史詩級的義舉,這是一種春秋大義,所以1000多萬人身在江南,卻在春到江南的時候毅然決然的將日子過成沒有春天的春天,這是他的一個感受,這是他把自己放在武漢人的一員當中,然后又以自己的思考,加上各種信息來源來寫整個武漢的抗疫史。所以他最早接受記者的采訪說將來等到抗疫勝利一定要在這里立一座紀念碑。當時他這種采訪還遭到了一些爭議,但是從他個人來講,從出于要寫出武漢人民的這種英雄氣概,把人民放在中心來寫武漢抗疫的這個角度我覺得就非常好。
從文體的書寫來看,他就從自家的水仙不開花,又從自己的眼疾到在關閉離漢通道之前不斷去看病,還到泳池游泳,一直寫到他二十幾年的老白干最后的用途,還有冰箱里的菜薹花作為情人節(jié)禮物送給妻子,還有自己和小孫女之間的對話,以及疫情過去之后,他們一家人到院子里散步,但是回來之后誰都不說話,因為一個人也看不到,這樣的經(jīng)歷和感受,他是跟每一個武漢人的感受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它就有著非常感人的細節(jié),而且是從一家人的抗疫把整個武漢寫出來。
所以他歌頌的我覺得還是大寫的人,也是整個武漢的人,這里面他也穿插寫到醫(yī)生、護士,像譚護士長;里面也寫到志愿者,寫到諸多普通的人,包括將隔壁鄰居家的紅窗簾拍成視頻制作到手機上,然后發(fā)出去的小姑娘;而且也寫到了他的太太幫志愿者送菜上門,殘疾人很鄭重地出來鞠躬等等。這一些讓人看到以后,你覺得這76天的度過,確確實實是不易的。如果沒有我們整個國家,沒有政府,沒有我們?nèi)嗣竦淖杂X,這是做不到的。所以他也寫武漢的戰(zhàn)疫,就是國家在,政府在,人民在,文學也在。他還寫出了自己寫的歌詞,包括他的好朋友閻志,捐了很多方艙醫(yī)院,這些看起來都是非常感人的。當然他自己在抗疫當中也做了很多的貢獻,包括跟朋友聯(lián)系,很多人寄來口罩和防護服,這些在他的文章當中是輕描淡寫地在寫,但實際上當時要做到這些是極其不容易的。
其實劉醒龍也是站在抗疫的最前線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我當時跟他在疫情期間還有微信來往,他也講過了一些故事,我都為他感到驕傲。我也問過他,我說你還好嗎?他說還好,每天吃一包連花清瘟,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我說他做的真是不容易,所以我覺得他的書寫角度,有心里專注人民,專注整個武漢的人民,所以也就是從個人的感受去寫,更能夠打動人。用佛教的說法是月映萬川,一個人的月亮映在萬川上就變成了萬。那么實際上從他個人一家子來看,我們也看出了整個1000多萬武漢人民的戰(zhàn)疫歷史,這是真真切切的,我相信這本書如果翻譯成外文,國外人也會很真切地去接受它,感受它,會把整個武漢當作一座英雄的城市去敬佩和崇拜的,這是我的第一個感受。
第二個感受就是它很真實,用事實說話,它里頭用了很多的數(shù)字,包括患病的數(shù)字和國外的一些數(shù)字,它都用事實來說話,還有用真情來感人,用細節(jié)來暖人。平淡當中建筑堅強,日常當中建筑堅守,我覺得這是他這部長篇散文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比如用事實說話,武漢人為什么能做到?他舉了一兩個例子,比如一個5歲的小孩,當她找不到媽媽的時候,她要出門,她知道戴好口罩做好防護出門。還有小孩家里有親人染病去世了,他會給他蓋個被子堅守三天,直到把餅干全吃完也不出門,為什么?他說外面有病毒。從這兩個細節(jié)就可以看出來,這是在用事實說話的。更不要說整個的武漢人民他們所做的這一些,他們實際上每天都在一起,包括志愿者去送菜上門。還有人說這是假的,但這是切切實實的,不能因為你沒拿到,就說是假的。我覺得他是對這個事實說話澄清了一些標準,比如他講殯儀館那些尸體,為什么當時會堆積很多?因為殯儀館工作人員都沒有防護服穿。他們?nèi)绻シ贌w,就很可能會被感染,所以當時的工作也就停下來了。一旦第一批防護服來了,防疫指揮部就給了殯儀館的工作人員,而不是給其他的人。
我覺得他的這個長篇散文,帶有日志,又帶有筆記,又有思考,所以文體上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偠灾矣X得它是很有個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必定能夠獲得我們文學界的好評。我再一次衷心地祝賀醒龍老師,也祝賀我們文學界能有這么一個好作品出世,謝謝大家。
孫 郁(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非常高興在這里跟大家見面,我是昨天讀完了劉醒龍先生的這本書,因為前一段時間偶然的機會讀了去年的幾本關于抗疫的書,加上這一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以前我對災難書寫注意得很少,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年去美國,一個美國博士生寫了一篇關于晚清中國的災難敘事的博士論文?,F(xiàn)在這篇博士論文還沒有翻譯成中文,當時在一個會議上我看到它的內(nèi)容提要,作者基本上是從傳教士的角度來看中國鄉(xiāng)村的一些災難,是一種外在的視角。
這個很讓我驚訝,就是關于疾病與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的文化問題。到后來我們都知道關于魯迅先生那一代人,他們也寫到疾病,但是沒有寫到瘟疫。他寫到疾病基本上就是一種內(nèi)視角,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視角,而不是傳教士那樣一種視角。那么魯迅先生他們這一代人的這種敘事,我覺得他的整個國民性和中國文化,還有走向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代性的,關于現(xiàn)在問題的思考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魯迅之后關于災難的書寫,很多人是延伸魯迅的,比如閻連科寫的《丁莊夢》中艾滋病這種災難,基本上是延伸這樣一個傳統(tǒng)。再還有就是像史鐵生這樣的面對疾病,他是一種哲學的思考。當然我們更多的知道關于災難描寫就是加繆的《鼠疫》,這種存在主義的視角。中國人到了新中國以后,關于災難描寫的東西是很少的,因為我們從2003年的非典到現(xiàn)在就是新冠,尤其是這一次這么大的災難,我們怎么看它,國內(nèi)書寫的作家們是有分歧的,同一個地區(qū)人的感受也都不一樣。
劉醒龍先生他提供了自己的獨特視角,有兩點我印象很深。第一點就是他的信息,他提供了很多我們在主流媒體的報道上看不到的一些信息,包括志愿者口述當志愿者時內(nèi)心的恐懼心理。比如金銀潭醫(yī)院有一些保潔工人當時跑掉了,這就是恐懼對每個人的影響。還有各種奇聞,比如一個大男孩看護一個病重的女孩子,他半夜打電話給年輕的女朋友幫忙要衛(wèi)生巾等等,在我們正常的日子里,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覺得很奇怪的是,在那個時候這種故事都出現(xiàn)了,還有未被提及的一些醫(yī)院,像湖北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劉醒龍寫到全武漢市共有10多萬醫(yī)護人員,依法依規(guī)上報疫情的唯有張繼先,過去我了解得不多,有的甚至完全不知道,看了這個書,我覺得這些信息都很有意思。還有剛才蔣老師也談到了防護服,最先獲得此物的竟然是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和大醫(yī)院的清潔工等等這些細節(jié)。這些豐富的信息就使我們對武漢的戰(zhàn)疫有了更立體的、多樣性的了解,我覺得這個非常令人感動。
第二點就是剛才諸位老師也講了他書中的這種思考,他的書中不斷摻雜著各種各樣的思考,因為非常的事件刺激了人,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為不是問題的,現(xiàn)在都成為問題了。所以他談到牛頓無所事事的思考,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才能思考一些存在的本原的問題。這個是很有意思,在這個時候才去思考那些我們過去是具有盲區(qū)的一些存在,這時候它被穿越穿透了,就是說人進入了感知世界的極限里面思考另外一些問題,以及我是由社會來確認存在與否等等帶有哲理性的一些思考。
另外還有他對于陪伴理念的提出,我覺得這是個典型的東方式的儒家的生命哲學,他提到了在這種大的災難面前的陪伴。我記得《鼠疫》里加繆寫到中國人瘟疫的時候用送瘟神的辦法,端木蕻良先生寫人面對疾病的時候,是用巫事,我們老家東北的這種巫文化來驅(qū)逐災難,我們在現(xiàn)代文學里面偶爾能看到這樣的書寫。那么在劉醒龍先生的這本書里面,它對于“人間情就是陪伴”的這種觀念的提出能顯示出他的一種溫情,一種東方式的戰(zhàn)勝苦難的方法。
尤其是他關于人道主義的思考,在第262頁,關于歐洲地區(qū)的文化基礎,它是建立在原罪上,一代又一代,只要有人出生,就無法避免產(chǎn)生貪婪、嫉妒、傲慢、仇恨等等原罪。中華文化圈對人的理解是以人之初、性本善為出發(fā)點,信奉善對惡的包容改造。他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空前大流行,東西方文化命脈不同,各自采用的應對方式也不同。在新冠面前西方社會崇尚群體免疫,淘汰老弱病殘,留下健康青壯,將人性的裸奔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東方,中國率先垂范,通過群體的巨大努力,自覺與不自覺的隔離封閉,動用一切財力、物力和人力將新冠病毒傳播鏈強行斬斷,用拼命的科學、科學的拼命使得人道的苦行具備更勝一籌的幸福感。這個就是他文中的這些思考。
在這種大的歷史事件面前,這種思考我覺得非常有價值,那么我的結論是什么?我覺得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我們這個民族的苦難,我們的災難是很多的,但是記述得很少,偶有記敘都是語焉不詳。自古以來我們道德的話語,就是遠離了日常生活,所以當年周作人先生的感嘆就是漢代人怎么生活,吃飯的時候用什么,我們不知道他們怎么做的、怎么生活的。因為沒有人去記載它,后來是考古學家的發(fā)現(xiàn),通過出土等等的途徑,我們才慢慢知道這一些東西。文人記載得很少,魯迅整理魏晉時期的這種鄉(xiāng)邦文獻,大量的是日常生活的禮儀、喪葬的、假取證的這些東西。我們相當長一段時間對災難的記敘是單一的,每一次大的歷史事件都缺少深入的反思。時光流逝過去以后,許多血與火的印記都被忘卻了。
其實作家的使命之一就是留下歷史的記憶,當然歷史的記憶是由無數(shù)人的片段,無數(shù)人的記憶的一種綜合,既有外在的視角,也有內(nèi)在的視角,也有存在主義哲學,也有儒家的視角,有批判的精神,也有建設的一種精神,這是無數(shù)人的記憶的一種綜合。在非常態(tài)的生命體驗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未有過的感知,可以刺激我們重新來打量生存哲學,以此來提高我們的認知水準。所以劉醒龍先生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盡量用一種綜合的視角來展示生活。但同時他又沒有認為自己就掌握了真理,他也感覺到人是有限的,期待有更偉大的作家。他說他現(xiàn)在寫的一些東西就是用相對藝術的文學元素,對未來的某個文學天才做一些預備,更偉大的作家來利用這些素材寫出更偉大的作品。當一個作家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時,他才可能慢慢地擺脫思維的慣性,去接近無限的可能。我想這也是劉醒龍先生寫這本書的意義。
吳 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我談四點自己的想法。這部作品我收到以后全部都看了,感覺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來說,它算是一部文學實錄,但因為內(nèi)容的深廣,其實我們可以借用詩史的概念來說它是一部文學詩史。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全面立體、整體性地呈現(xiàn)內(nèi)容,二是即時的、情感的,也是思考的作品。所以是一部具有詩史品格的文學作品。說它是文學實錄,因為它用文學手法再現(xiàn)歷史。看上去是在寫武漢抗疫的日常生活,但是從這部作品的思考向度來說,它更多的是對未來的一種哲思,因為他明顯把武漢人的經(jīng)歷,抗疫的整個過程,放到自然跟人類的關系的歷史當中,包括它的延長線上來思考的。這樣的話,這部作品其實是有一種深度,而不是一種完全實錄的、功利的所能概括得了,這是第一點想法。
第二點,剛才趙學勇老師、蔣述卓老師提到了這部作品的文體創(chuàng)新。那么我想把這個稍微發(fā)揮一下,因為我們一般討論文體的時候,主要是從技術面上來討論,比如說它的日志性、個人性、片段性,作為一種修辭的紀實,或者紀實強化了修辭等等之類。文體創(chuàng)新從技術上看是一方面,但還有另外兩方面,我覺得是應該考慮的。文體創(chuàng)新其實跟我們的文化觀念有關,這部作品非常明顯地觸及了我們?nèi)粘H嗽跒淖儺斨械那楦斜磉_方式,而這樣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恰恰是我們文體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這是第二點,就是非技術層面的。
第三點,它其實體現(xiàn)的是人類面對或者陷入災害當中的一種價值倫理,因為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的文體,是跟什么樣的情感場景,跟價值思考、世界觀直接相關的。那么尤其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文體創(chuàng)新的最高內(nèi)驅(qū)力是它的價值倫理觀念。所以從文體創(chuàng)新角度來說,我覺得它是一種文明書寫,就代表了我們中國人以武漢抗疫期間的武漢人為代表的一種文明境界。所以我是覺得文體創(chuàng)新至少可以從技術層面、文化觀念層面和世界觀價值層面來討論。
第四點,剛才也有一位老師提到,這部作品在我們網(wǎng)絡傳媒時代也好,或者在一個世界文學的構架當中也好,我覺得應該是注重對于人情共感、世道人心的一種普遍性內(nèi)容表達的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從文學作品來說,它當然是一個特殊性的呈現(xiàn),但是從情感表達跟思考來說,它還是有普遍性的。所以它對于世界文學的貢獻是我們應該要探討的一個方向,因此現(xiàn)在我覺得也可以借助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制度化的設計。我就談這些粗淺的想法,再次向各位老師問好,祝大家健康。
張清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謝謝遇春的邀請,非常高興在云端見到各位。我記得去年冬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杭州巧遇了醒龍兄,那個活動上面他的發(fā)言讓我印象很深,其中有一些內(nèi)容大概就出自這本書,他親歷了武漢抗疫的痛苦而又非凡的歷史,它有非常多的經(jīng)歷和感受,通過他的講述感動了非常多的人。我拿到這本書以后可以說是一口氣讀下來,因為太有吸引力了。雖然我們沒有在武漢經(jīng)歷疫情的過程,但是我們在別的城市也都能感同身受,所以讀了以后非常的感慨,我也受到剛才各位老師發(fā)言的啟發(fā)。
我從這樣幾個角度簡單談一點感受。第一點就是關于災難寫作的問題,災難寫作可能是從《圣經(jīng)》開始,貫穿了古今中外文學歷史的一個主題。從薄伽丘的《十日談》到克萊斯特的《智利地震》,到加繆的《鼠疫》,到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還有很多當代的文學作品。在中國也有很有意思的例子,比如說《水滸傳》開篇的第一回就是張?zhí)鞄熎盱烈?,作者通過一個巨大的災難的預言來發(fā)起的。中外的文學歷史當中都有這樣的描寫,但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得我們處理方式很不一樣。因為我們沒有基督教背景,沒有罪感文化,也沒有末日情結。我們是一個典型的東方宗法社會的文化,所以我們關于災難的書寫,一般來說會把它政治化、社會學化、倫理學化,而不太可能把它哲學化和宗教化來處理。那么關于洪水、瘟疫、地震、饑餓的處理,對于中國作家來說很不一樣,在醒龍兄的作品里面,我注意到他是能夠把很多中外的文學資源、災難寫作的這些經(jīng)典作品潛藏于筆下,作為他的敘述背景,而且更多的強化了生命倫理主題。這個主題我覺得可以說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它可以融合中外文學當中關于災難寫作的不同向度,能夠找到一個共同點,那么災難轉(zhuǎn)化為一個生命的處境,激發(fā)出一個生命倫理的視角。
由此生發(fā)出關于生活的思考,關于人生的思考,關于人性的思考;由此也展開了這樣一部紀實散文的書寫。我注意到作品的封底給這本書的定義上架建議是紀實散文,我覺得定義是很準確的,它還不像是一個非虛構,或者報告文學之類的作品,它比較散文化,有總體性的考慮,但是它并不著眼于一個雖然叫非虛構,實際上還是有很強虛構意圖的寫作。他避開了這種寫作,從個人的生命處境延伸為一個城市的抗疫處境,然后再延伸出更多思考。剛才述卓老師說的一與一千萬,實際上我認為他的這部作品還是有構思在里面,它的六七個章節(jié)我覺得分別是從疫情的突如其來,然后談到健康,健康是抗疫的第一資本;再談到情誼,包括各地朋友和不相識的人群對于災區(qū)的這種關心和支援;然后談到公共理性和道義問題、社會的公益問題,生發(fā)出更多的重要思考。所以它雖然看起來是帶有很大的信息收集和隨意鋪陳的一種寫法,但是總體上還是有很強的構思和匠心。如果說讓我給這樣一部作品下一個判斷的話,我想它首先是疫情期間的個人生存,乃至于延伸為一個公共生存,是關于武漢這座城市的一個全息記錄。所謂的全息記錄,我認為是一部文學作品最珍貴和重要的屬性,因為其他任何的記錄,影像記錄也好,歷史文獻記錄也好,政治記錄也好,都不能完成以人為本的、以個體生命為本位的一種全息記錄,而文學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使命就是全息記錄,在這部作品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個體生命的感受,它的忠實記錄。
在疫情巨大的壓力之下,個體生命的這種具體處境,它是細節(jié)的和日常的記錄;普通人的,甚至就是小人物的記錄;各種各樣的人性本原、人性缺點的普通人的記錄,是真實而不虛夸的一種記錄。有老師也提到了關于恐懼的書寫,我覺得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回避了恐懼,也就意味著我們不會去真實地面對歷史記憶、個體記憶。而且我特別感到這種真實,就是里面書寫到了很多人的這種過度反應、過激反應,甚至也寫到了一個跳樓的老人。這些我們在經(jīng)歷疫情期間,從各種信息媒介當中也不斷看到各種情景,包括人在高度壓力下的麻木、慌亂、絕望,乃至于各種幻覺反應。有的人堅定地認為自己病了,你反復跟他講沒病他都很難相信,我覺得都是特別準確和逼真地寫出了疫情期間人們的經(jīng)驗,但是他也很好地平衡了這些東西。只是去書寫非理性的那些反應,我覺得也是不全面的。在醒龍的作品里面,他也寫到了人的堅定和信念,我認為也是客觀的。在兩者之間,包括一個人身上同時有著恐懼和信念,兩種東西都在,這就更加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實的這種敏感的和不同的信息。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認為是倫理的思考和擔當。倫理、生命倫理、精神倫理、公共倫理,這些內(nèi)容都有涉及,就非常深入地展開了這部作品應有的內(nèi)在的思想和主旨。首先是面對疫情當中的個人,寫出個人行為倫理以及它所涉及的必然會延伸出來的公共倫理,還包括媒體的責任。我們過去思考得不多,但是這次武漢疫情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暴露出媒體的公共倫理,特別是自媒體的倫理?,F(xiàn)在這個社會發(fā)展很快,我們過去簡單認為大量的自媒體就是給更多的社會階層,更多的個人提供了一個發(fā)聲的機會。但實際上自媒體的信息發(fā)布有很多的問題。10萬+是他們造出來的一種傳播力,傳播的效果。但是在10萬+里面究竟是否包含了真相,還是說也包含了偏見,甚至包含了純粹的商業(yè)動機,流量經(jīng)濟等等。那么這些東西一旦摻入媒介傳播行為當中,它也會產(chǎn)生出一個強烈的公共管理的問題。作品當中寫到這一部分。“殊不知史無前例的戰(zhàn)疫在挑戰(zhàn)一個國家的實力,一個民族的素質(zhì),更是用從未有過的嚴酷手段檢驗每一類人的教養(yǎng),每一個人的品行,多少個達到10萬+的東西,被當成真相加真理。”事實上這類山呼海嘯的10萬+,更像1998年的大洪水和2016年的大暴雨,這些我覺得是非常發(fā)人深省的,值得我們共同關心和思考。
在很多細節(jié)處涉及了寫作者作為一個公共知識者角色的作家,因為作家是能夠?qū)懽鞑⑶野l(fā)聲的,他們也同樣面臨一個公共倫理的擔當問題。我注意到里面特別強調(diào)了科學理性,一直不遺余力地凸顯科學理性,以鐘南山這樣的年事已高,但是表現(xiàn)出了極大勇氣和智慧的這些醫(yī)生,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的科學理性,對于教育公眾,對于支撐我們能夠戰(zhàn)勝所面對的來勢洶洶的疫情,能夠提供巨大的理性力量。我覺得這種凸顯也是非常必要,可恰如其分的。
An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Spatial Shift inPilgrim at Tinker Creek Zhao Xuefei
最后簡單地談一點,關于這部作品的實錄寫法,是散文的這種寫法,也就是說它是按照信息和事實的綿延相對自由地鋪展它的敘事。我感覺這里面密度特別大,速度也特別快,對于寫作來說非常有挑戰(zhàn)性。一部作品它的敘述節(jié)奏很重要,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信息量撲面而來,那么如何來掌控它?這個就顯示出很大的功力,因為醒龍是一個敘事高手,也是在語言方面非常精湛的一位作家。過去我在讀他的作品時有非常深切的感受,在這部作品里面,我覺得他改變了自己以往的寫法,他以往的寫法是很有章法,很從容不迫的,但是這部作品里面我覺得他尊重了客觀的生活節(jié)奏,以及在疫情當中信息涌流,還可以說爆炸性地像江河橫溢般的一種速度和容量。他是尊重這樣一種信息流經(jīng)驗的密集和充沛,這樣一種客觀的、實際的經(jīng)驗,所以他充分壓制了自己的主體性,有意識地凸顯了抗疫經(jīng)驗的客觀性,這也是對于歷史和個體經(jīng)驗的尊重,但總體上我覺得還是體現(xiàn)了非常強的統(tǒng)攝力,體現(xiàn)了一個成熟作家應有的筆法。
我的感受大概就是這些,也再次感謝醒龍兄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部非常真實的作品,它的經(jīng)驗價值,甚至超過了他的文學性,就是說在書寫這部作品的時候,醒龍兄是犧牲了自己作為一個大作家的主體性,克制了自己寫作主體性的這種沖動。這個給我們盡可能原生態(tài)地保留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和個人記憶。如果沒有這樣一部作品,可能很多歷史細節(jié),包括我們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也都很快遺忘。但是讀這部作品的時候,所有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都回來了,歷歷在目,所以非常感謝醒龍。
高 玉(浙江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各位老師晚上好。因為我收到這個書比較早,所以我非常認真地讀完了。有很多零星的感受還不成形,我就講自己感受比較強烈的幾點,前面老師們說了我就不多說了。
第一點是關于長篇散文的問題,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長篇散文這個詞,我覺得劉老師這個作品在文體上有開創(chuàng)性,當然我想肯定也會有爭議。我們過去講小說的時候講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還有微型小說。那么未來會不會講長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和微型散文,會不會有這樣的說法?假如以后這些概念流行開來,我想劉老師功勞是非常大的,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點是內(nèi)容上的,就是寫關閉離漢通道之后武漢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寫出了一段中國驚心動魄的歷史。特別是寫人的心理,寫人的身體狀況,寫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與不變。作者說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間百態(tài),沒有一樣是特殊的;說所有的人情世故在特殊的環(huán)境里面,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了。我們其實都是過來人,還記憶猶新,我覺得很多人性中的美好的東西在這部作品里面都很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了。我們今天讀這個作品還是感覺到非常感人,作者寫了很多細小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很普遍,但是在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下特別有意味,寫人的感覺寫得很細。當然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覺得還是不夠充分。我覺得這部作品總體上還有“分享艱難”的模式,有一些痛苦以及痛苦的原因,我相信作者也有他絕對切身的感受,但是可能因為身份而回避了一些數(shù)據(jù),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對于這么大的事,我覺得應該有所反思甚至批判,包括自身的反思,自身的批判,當然也有對外國的批判和反思,對外國的批判反思這個作品中有一些,但這不是作家表現(xiàn)的重點,這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第三點,我覺得在寫法上很高明,劉老師的中短篇作品,包括長篇作品我也讀了很多,但是我覺得這個作品有些地方寫得很含混模糊,它的好處是可以做多種解讀。比如他講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它有時可以剝離作品的主題來進行單獨的解讀,進行獨立的解說,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很高明的寫法。關于新冠,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會產(chǎn)生很多文學作品,而且一定會產(chǎn)生很多偉大的作品。我相信《如果來日方長》這部作品將來在中國文學史上、世界文學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第四點,我覺得這部作品有思想,散文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有思想,不能太淺層次。古今中外偉大的散文都有思想,而且散文的思想比小說的思想便利的地方在于可以直接議論,這是它優(yōu)于小說的地方。作品中有很多議論,我覺得這個很精辟,很深刻。
第五點,關于資料來源的問題,剛才好多老師都講了,這里面有很多數(shù)據(jù),我們當時都很關心,但是第一次讀小說看到有一些數(shù)據(jù),我們現(xiàn)在讀起來都已經(jīng)開始有點讀不懂了。所以剛才有人也說到翻譯成外語,我想外國人讀起來恐怕更困難了,可能以后需要注釋,有一些事如果不加注釋的話,后人恐怕很難看懂,外國人就更難看懂了。有些數(shù)據(jù)給我感受很強烈,我第一次看到有一些可能還是很機密的數(shù)據(jù),但有一些數(shù)據(jù)跟我印象中不一樣。
最后我想說一點,我覺得有一些小地方還是值得改進。第一,我覺得重復的東西多了,比如說事的重復,有一些事前后都講了,還有一些句子的重復。另外整個作品它的主題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我覺得到了第五、第六章的時候主題好像不是特別明確。因為它是散文,跟小說不一樣,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有很多事不交代前因后果,似乎沒有講清楚。還有一些語言我覺得可以斟酌,還可以進一步提煉。比如說“朋友的兒媳”這樣的稱呼,說一次是可以的,但如果比較長的篇幅里面,說這個人物始終用“朋友的兒媳”來稱呼,總覺得有點怪怪的。再比如“酒是不要臉的水”,這樣的句子我不認為很美。我覺得說一次它有一點粗俗的幽默,但是說多了,就覺得幽默可能慢慢變少了,粗俗慢慢變多了。最后是結語,我覺得這部作品有《鼠疫》的因素,但還不是《鼠疫》,我希望劉老師能夠?qū)懸徊勘取妒笠摺犯鼈ゴ蟮淖髌烦鰜?,謝謝。
王本朝(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大家對這本書的思路方式,它的歷史性,它的思想,它的藝術創(chuàng)新方面談得比較多了。我就談讀了以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劉醒龍老師對特定的一個空間,對關閉離漢通道以后的武漢76天里面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tài),人的情感狀態(tài),人的生命狀態(tài)的把握,尤其是他寫出了人的可承受生命之重的狀態(tài)。我們知道張愛玲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叫《封鎖》,寫上海封鎖以后人性的飛揚。我們看過卡夫卡寫人性的不可承受生命之重,但是我們看到劉醒龍老師他的東方人眼光,我覺得他有特定的不同于西方作家的,把握這個世界的一種智慧。
這本書寫出了中國人在這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疫情背景下,所彰顯的那一種可承受的生命之重,人性的可承受生命之重的那種狀態(tài)。這是一種傳統(tǒng)哲學和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的本土化,這是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和西方生命哲學的中國化的一種融合,背后顯示了醒龍老師對人生的存在,生存哲學的體悟。我想起魯迅的《野草》,他面對這些狀況,怎么來描寫人的生存狀態(tài)?當然它更多的是象征意蘊的,而劉醒龍《如果來日方長》更多的是紀實性的,但是它背后有相同的對生命、對存在的一些思考,而在思考的體驗的主題的把握的這種角度是不一樣的。
可以說今天我們這個時代在某種意義上接觸魯迅,對《野草》的生存哲學可進一步的思考。在言說背后顯示了劉醒龍老師的當代性、未來性。我覺得這個書在這一方面是一本大書,未來我們在研究災難、人性、人的存在的文學主題的時候,這本書是不可忽略的,是有貢獻的書。其他的意見我贊同,包括前面提到的藝術文體的創(chuàng)新,它的夾敘夾議,將敘事說理融合起來,把說理融入敘事之中,通過敘事來呈現(xiàn)說理的依據(jù)并相互交流的一種方式,顯現(xiàn)了我們白話文在敘事說理上取得的一個高度,這是它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我的發(fā)言大概就講這個意思。謝謝大家。
施戰(zhàn)軍(《人民文學》主編)
咱們這一撥開會的人當中,我可能是最早的讀者了,也是讀得最細的一位了。我確實是一字一句地把這部書的書稿讀完了,可以說讀的過程里心態(tài)是太復雜了,我無法像剛才各位老師那樣,像孫郁老師也好,還是清華老師也好,或是像高玉老師、本朝老師他們這樣從文學史和中外文化的這些方面來說這部作品的價值,我只是一個感性的讀者,我完全被書裹進去了。
在裹進去的過程里,備受心靈的煎熬。同時讀著讀著就會長舒一口氣,是這樣的感覺。首先可能還是跟我和醒龍的關系很親近有關系,我把他當大哥來看。另外一個一直是關于武漢的,關于全國的這些故事,一個一個人的故事,我都是從一開始一直在看的,但是一直不敢說話。我甚至都不敢和劉醒龍在那個時候有交流,不知道哪句話說出來就失了分寸,或者就讓自己有某種崩潰的情緒出來。
這部書補上了當時的那種遺憾,我的一個突出感覺事實上就是這樣的,我沒有寫在我審讀報告里,但是心里面是這樣想,它是“懷著后怕的回思,帶著愛意的懇談”。我們以后可能會從文學史的角度,從理論的角度分析出這個書很多特色,但我首先覺得這是這樣一部書:“懷著后怕的回思,帶著愛意的懇談?!?/p>
這部書的特點,我覺得老子的“見素抱樸”能夠用以描述。我們都知道醒龍他雖然是以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為主,但他事實上是一個文體家。他從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后來的創(chuàng)作,一直是一個文體家的一種探索。當時他的小說、散文也有很多探索,《抱著父親回故鄉(xiāng)》等等,但是這一部書確實不一樣,我們無法用那種完全是分析文章的方式和心態(tài)來對待這部書。我覺得那樣有可能對這部書構成某種傷害。這部書,人拿在手里是要懷著忐忑和心疼的,因為我們讀過很多關于抗疫方面的書,那些抗疫書都是另外一種表達。
但是這部書確實是赤誠相見的一部書,個人、家國、地球等等,都是一種自然的統(tǒng)一。在這部書里,它是感性的生命記錄,感性的體驗記錄和理性生命思考的統(tǒng)一。它不僅僅是個人、家國、地球的統(tǒng)一,它有很多細節(jié),為什么說它是一種見素抱樸?舉個例子,第158頁和第260頁這兩個地方分別都寫到了,前面是寫一個武漢人將要崩潰了,第260頁是寫武漢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那么第158頁寫崩潰的時候想什么呢?想到了解放軍,我當時審稿看到這個的時候眼淚噼里啪啦就掉在書頁紙上,1998年抗洪,唐山地震,包括汶川地震這些都是解放軍來了,大家心里就踏實了。解放軍什么時候來?就在除夕之夜,我這個數(shù)字記得很清楚,450名子弟兵來了,到了的一剎那,真的是一道閃電劃過的感覺。
武漢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那一天醒龍寫得就非常舒緩。他是寫孩子背課文,此前武漢市布置孩子們朗誦《趙州橋》,我覺得交響樂的感覺就真正出來了。醒龍就為背課文發(fā)揮了好多,我們就知道他在那時候的心情已經(jīng)張揚到什么程度,他就關于這個橋等等有很多的感觸,我們都能理解,都能接受,都想擁抱他,就那種感覺。
除了這兩處之外,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地方,比如說他通過醫(yī)生,通過天使之眼看到了那個時候人的分類,已經(jīng)感染者和尚未感染者,人類突然重分了。在那個時候不是說一個所謂的思想家,或者一個作家等等,他就一個妙手偶得。這是生命給他帶來的,所謂的哲思、哲理等等,這就是事實給他帶來的世界本原的東西。
還有一處我也是看了以后突然就頓住,我后來無數(shù)次用到那個地方,有一句話叫生氣完畢。世上的好多事都可以用“生氣完畢”四個字來解決自己心理上的那種郁結。我是學到了“生氣完畢”四個字,這個感覺跟解除管控也差不多。
他在特別時間里的細微的心思和特別空間里的大事小情,是這部書里面最精彩的地方。比如說翻手機通訊錄,那天說要找人治病也好,還是什么防疫物資也好,反正手機通訊錄翻的過程里面翻到了已經(jīng)去世的,比如說陳忠實、紅柯等等。他在事實上寫自己的小家,也就外延到單位,到社區(qū),甚至整個武漢,但是你看他的感觸,好多的舉動,好多動作等等,事實上都帶著一種人類共通的東西,所以它承載的是一種連接的命運和人生的態(tài)度,也裝載著天際的他者。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說,是國之大者這樣的格局,所以他才會有那樣的一些議論,那些議論非常好,他說到了人最聰明的方法是什么,人最笨拙的作為是什么。
我覺得醒龍本身是一個獨特的作家,他寫出自己與家人,事實上也就寫出了武漢,寫出了湖北的體感和心力,體感很重要,這是一部有體感的書。很多我們看到的抗疫的書都沒有體感,但這部書處處都是體感,它所有內(nèi)容已經(jīng)生發(fā)到很深遠的地方,依然有體感,同時能夠感覺到他的心力,他心上到底有多大的勁兒,這個時候他能上到什么程度,那個時候他又突然生出多少力量,那就是我們跳躍的,就像體溫表一樣的東西,就像我們看心跳的波紋一樣,是那樣的感覺。
所以就是這部書,事實上我剛才說的是“懷著后怕的回思,帶著愛意的懇談”,他確實是在深情磊落地跟親友說說話,然后肝膽赤誠地跟人事交心,其實就是這部書的一個最重要的價值。那么見素抱樸這樣的格局和情懷就全有了,所以他能感動我們,能夠代入我們。可能在今后若干年的時候,我們能好好研究這部書,在他新的創(chuàng)作成果里邊,看到他作為文體家的另一面。謝謝大家。
周新民(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各位老師好。今天是2021年5月5日,我記得去年武漢有序恢復城市交通不久,醒龍老師帶著我、遇春還有其他兩位老師一起到藏龍島去,到蓮子湖島去,主要是看這個作品的一個原稿,在那個時候我們和他關于這個作品有一些細節(jié)上的交流。到今天這一年的時間里面,我已經(jīng)兩三次談到對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對前面老師們的觀點我深表認同。
由于時間關系,我簡單談一下我的觀點。我覺得從文學作品的文學性來看,它最為重要,或者是最為突出的特點,就在于把這種日常視角和宏大敘事有機交融在一起。事實上我們回憶起來關于這種抗疫文學的敘事,很難把日常生活的詩學和宏大敘事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比如老師們談到《霍亂時期的愛情》和《鼠疫》,其實這兩個作品里面又分別代表了疫情書寫的兩種不同的路徑。
《霍亂時期的愛情》代表的是一種個人化敘事,日常生活場景敘述這樣一種路徑?!妒笠摺肥且环N宏大敘事路徑,它討論的是什么問題?是人的本質(zhì)的問題。怎么樣把日常生活化的敘事和宏大的敘事有機的交融在一起,這的確是很難做的一件事情。毫無疑問,《如果來日方長》在這一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我就不展開了。
怎么樣把日常的生活化敘事和宏大敘事有機的交融在一起?我注意到它的寫法上面很特別的一種方式,一種洋蔥式的寫法。它幾乎每個章節(jié)的每一部分,實際上是按這樣的思路進行下去的。首先談的是家庭的生活場景,對日常的普通人的情感,那么這些事情是由此作為章節(jié)的開頭。
第二層就開始寫到什么呢?就寫到和我有關的人,那么這些人和我交往的,或者給我的信息里面所傳達的情感是什么?再向外擴展一層就是社會的生活場景,以及對很多問題的一種思考。這樣的由己往外的洋蔥式的結構,保證了散文能夠把日常生活的敘事和宏大敘事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我就簡單講這樣一個觀點,我后面可能會有文章談到這樣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