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來
中國的魚鷹和非洲的向蜜鳥都擁有獨特的覓食本領(lǐng),但是各自的生存哲學(xué)迥然不同。
魚鷹又叫鸕鶿,在描繪中國江南水鄉(xiāng)的畫面中,往往少不了它的身影。黑黢黢的魚鷹站在小漁船邊沿,被穿蓑衣、戴斗笠的漁民用繩子系住脖頸,給人一種冷峻、深沉和隱忍的感覺。看到這種利用魚鷹捕魚的方式,人們多多少少都會生出幾分惻隱之心,同情魚鷹的遭遇。
然而,魚鷹真是一點都不愿意被漁民圈養(yǎng)嗎?如果莊子聽見有人為魚鷹鳴不平,他也許會反問:“子非魚鷹,安知魚鷹之樂?”魚鷹到底快不快樂,很難說清楚,不過,從生存的角度來說,它可能是自愿的。
有一個寓言故事是這樣的——
鸕鶿從河里叼住一條魚,魚說:“你如果肚子餓,我寧愿讓你吃了,可你辛苦半天,結(jié)果自己只能吃一小部分,大部分都被你的主人拿走了。而且,你的主人在你捉魚時怕你吃了, 還用鐵絲勒住你的喉嚨,太殘忍了!” 鸕鶿聽了,毫不動心地說:“我不會上你的當(dāng)!雖然我現(xiàn)在捉的魚多,吃得很少,但到冬天,江河封凍,我捉不到魚時,主人照樣飼養(yǎng)我,我才不至于餓死!”
這樣看來,魚鷹是很會替自己盤算的,而且這種長遠(yuǎn)的打算還顯示出幾分穩(wěn)重和可靠。
向蜜鳥生活在野性的非洲大陸,它是一種和麻雀差不多大的小鳥,貌不驚人,卻也有自己的絕活。向蜜鳥酷愛吃蜂蜜,身形瘦小的它無力對付野蜂,于是就想到了借助人的力量——跑到人居住的宅院附近鳴叫,并飛翔引路,幫助人們找到蜜源蜂巢。人們也會在取蜜之后,留下一部分給向蜜鳥作為回報。向蜜鳥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合作尋蜜方式而得名。
按理說,向蜜鳥也可以讓人圈養(yǎng)起來,但是它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不愿因此失去自由。為了覓食生存,它不僅會與人類合作,還會和其他動物協(xié)作。
如果向蜜鳥引不到人去取蜂巢,它是不是就會餓肚子呢?不會的。除了人類,它還會利用蜜獾。向蜜鳥發(fā)現(xiàn)蜂巢后,即便恰好遇到蜂群飛遠(yuǎn),自己不會受到攻擊,它也搞不定蜂巢堅硬的外殼。當(dāng)找不到人來取下整個蜂巢的時候,向蜜鳥就鳴叫引路招來蜜獾,由這位悍將把蜂巢扒拉得四分五裂,這樣一來,向蜜鳥就能和蜜獾一起享用甜蜜大餐了。
找到食物, 活下去, 這是所有動物生存活動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然而,具體的實現(xiàn)方式卻千差萬別,魚鷹和向蜜鳥的生存哲學(xué),你喜歡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