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賽英
摘? ? 要:草莓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果膠和食品纖維,為降低自然環(huán)境對草莓生長的影響,創(chuàng)造有利的生長條件,應當采用人工模擬的方法模擬自然環(huán)境,以提高產(chǎn)量和質量。蟲害仍然威脅著草莓生長,為實現(xiàn)草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發(fā)展溫室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為保證草莓優(yōu)質生產(chǎn),取得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介紹了草莓日間標準化栽培技術的主要內(nèi)容,主要有土壤質量要求、品種選擇、栽培與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關鍵詞:溫室草莓;標準化栽培;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6-0066-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628;S668.4;S436.68? ? ? ?文獻標志碼: B
1? ?草莓的栽培要求
1.1? ?水分
草莓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深20 cm的位置,由于草莓的葉片較多,水分蒸發(fā)較快,所以在整個生長過程中,草莓需要足夠的水分。大量的爬行草莓根莖對水分的需求很高,這不僅需要足夠的土壤水分,而且空氣中也有一定的水分。開花期間水的體積不少于田間濕度的70%。在此期間,水分的缺乏影響著開花、授粉和施肥的過程。而嚴重的干旱導致鮮花枯萎,在肥力增加的時期對水的需求較大,田間的需水量應保持在80%;成熟后,漿果要適當控制水分,保持70%的田間水分,促進水果著色,提高質量,但是水分也不宜過多,會導致果實腐爛;只有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才能形成一個發(fā)育良好的根部以保持水分,田間水分保持在60%~65%,能夠促進花卉生長[1]。
1.2? ?光線
草莓喜光但耐陰涼,光照飽和度20 000~30 000 lux。與其他果蔬相比,草莓的營養(yǎng)價值較低,適合作為糧食、蔬菜、水果的套種。日光充足時,草莓才能生長旺盛,漿果才能優(yōu)質。如果光照強度不足,植物生長緩慢,插花和花卉較弱,漿果細小,沒有氣味。因此,草莓的生長不應太密集,必須合理分配生長空間。草莓是在冬天開花,容易失去陽光,因此,在溫室里應該鋪上反光膜或附加光來促進花期和結果[2]。
1.3? ?溫度
草莓對溫度的適應性強,但不耐高溫,在低溫的環(huán)境下能夠很好地生長。當土壤溫度達到2 ℃,地表溫度達到10 ℃時,早春根系就會活躍起來。冬溫在-8 ℃生長最好,當土壤溫度下降到-8 ℃時,根系會受到損害。氣溫介于-1~-30 ℃時,植物會被凍死。雌蕊在花期結束后凍結,中心呈黑色。夏季草莓幼苗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18~23 ℃,光合溫度為15~25 ℃,超過30 ℃則會對其產(chǎn)生抑制作用。日間溫度升高,可促進果實著色、成熟,但果實體積小、成熟早;到秋末,草莓幼苗經(jīng)霜凍及低溫鍛煉后,抗寒性可大大提高,能承受-15~-10 ℃的低溫。
1.4? ?土壤
草莓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深度為20 cm以下的表土中,有的根系深達40 cm。在土壤肥沃、通風良好、肥水保肥能力較強的沙壤土上種植草莓最為適宜。雖然保水能力較強,但其透氣性較差,根系呼吸等生理活動受影響,易發(fā)生根腐病、味酸、色澤差、品質差、晚熟。若將草莓種植于黏土中,則需加入沙土或有機肥,并常以少量的水澆灌,沙質顏色更佳、含糖量更高、成熟更早。沙質土壤上缺少硼,草莓容易發(fā)生果實畸形,落花嚴重,果肉出現(xiàn)褐斑。施用硼沙是防治缺硼的重要措施。草莓生長于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 pH值在5.8~7.0。當pH值小于4或大于8時,生長發(fā)育不良,因此,不宜在鹽堿和灰土土壤種植草莓。
2? ?溫室草莓栽培技術
2.1? ?草莓育苗技術
3—4月,將草莓母體移栽到育苗室,除去幼芽,室內(nèi)溫度控制在14 ℃以上,并給予較長的低溫期,以促進草莓匍匐莖的生長,噴施赤霉素。由于草莓匍匐莖苗體過密,部分草莓匍匐莖苗體被切斷,使根冠封閉程度降低。另外,組織培養(yǎng)的無毒苗可以作為草莓的母株。苗期5~6 d,短莖直徑大于1 cm,重量約40 g,可播種。
2.2? ?定植
在栽植前,對草莓匍匐莖按大小對其進行分類分級。一旦發(fā)現(xiàn)弱苗,要及時篩選,防止發(fā)生死苗。在此過程中,應提前1 d澆水,以保證草莓匍匐莖分離時將土體取好,盡量避免對根系造成損害。栽植期間,中間5層,每層兩行。種植方式為Z字形,單株行距控制在(1~1.1) m×0.5 m,每側1排,產(chǎn)量約為9 500.15萬株/667 m2,保證基部入土,促進生根。在栽植后立即澆水,及時清除枯葉,做好土壤疏松和苗木修復。
3? ?后期管理
(1)鋪設薄膜。為營造草莓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宜覆蓋黑膜,溝底覆蓋稻草或秸稈,防止土壤水分蒸發(fā)和雜草生長。在種植過程中應注意低溫、低濕度,在種植時要將果實與土壤分開,因為土壤中存在許多微生物和蟲卵,會對草莓的生長造成影響。
(2)溫度控制。依據(jù)草莓的生長規(guī)律,有效地控制溫度和濕度。草莓出芽后白天溫度控制在24~28 ℃,夜間溫度控制在6~8 ℃,并適當通風。環(huán)境的相對濕度應低于75%。等到室內(nèi)的溫度達到30 ℃以上,且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草莓就會開花結果,但容易引起灰霉病,導致果實腐爛。所以,炎熱天氣或極端寒冷的天氣,一定要做好降溫降濕、保溫保濕等工作。
(3)照明保護。草莓的生長需要光合作用,因此光強和日照時間對于草莓的生長十分關鍵,光合作用對草莓產(chǎn)量和品質有較大影響。為此,在有效控制溫室內(nèi)溫度和濕度的基礎上,應盡量保持溫室內(nèi)充足的日照,對某些必須要覆蓋的物體應早暴露、晚覆蓋。如果遇到連續(xù)的陰雨天氣,則需要增加燈光的亮度。為了促進草莓的光合作用,提高草莓的產(chǎn)量和收入,可以從草莓中釋放二氧化碳,將蘇打、水和磷酸鹽混在一起。
(4)灌溉。受到溫室環(huán)境的影響,土壤中的水分已蒸發(fā),難以長期保持濕潤,這就需要種植者定期對草莓進行澆水灌溉。為了減少外界環(huán)境溫度導致水分蒸發(fā)快的影響,可采用早晚灌溉。一般在播種初期的夜間澆水,在播種后期的早晨澆水。在灌水時控制好溫度、濕度和通風,灌得太多會出現(xiàn)爛根,灌得太少也會影響草莓的生長。不應經(jīng)常澆水,但一定要澆透。通常在開花期前7 d停止灌溉,開花期后15 d進行一次施肥。
4? ?病蟲害的分類
(1)蛇眼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果柄、莖稈及種子。應在發(fā)病初期噴灑500~700次70%百菌清可濕性粉,10 d后再噴灑,或可噴灑200 g/667 m2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兌水75 kg。
(2)若葉子呈匙狀,花蕾和花瓣呈紫紅色,不能全開,幼果失去光澤和硬度,果實細長,就會失去商業(yè)價值。應及時向病區(qū)內(nèi)噴灑硫黃。
(3)根柱狀物從草莓葉的下部開始,中心柱狀物為紅色,中間變黑并腐爛,葉緣變紅,逐漸干枯甚至死亡。因此在移栽前,應先用40%的蘆筍粉600倍液澆邊,然后覆蓋土壤,平地后進行移植。
(4)青枯病是土壤的一種病害。病癥主要表現(xiàn)為幼葉畸形、黃化、葉面粗糙,葉緣褐變、抗性及死亡,延展段縮短。預防措施是在涂好藥劑后,地板應該密封,用鋁箔覆蓋??諝鈶谌コ∧ず髷U散。不需要用藥,就可以種上種子。要注意頭部安全,還可用太陽能消毒。
(5)蚜蟲吸汁,果實生長受到抑制,污染了樹葉和水果,此外,葉皮也是病毒傳播的載體。預防措施是及時清除老葉和田間雜草。開花前噴1~2次防蚜噴霧。
(6)在蜘蛛乳害初期,溫室草莓葉片上出現(xiàn)小灰斑,然后逐漸擴大,覆蓋所有葉片,出現(xiàn)白色碎花、黃色著色、疏松、矮化和植株碎片。預防措施是第一次出現(xiàn)開花水平時噴硫黃,每7 d噴一次。水果收割前14 d要禁用殺蟲劑。
5? ?溫室草莓病蟲害的防治
5.1? ?病害控制
草莓種植過程必須采用農(nóng)化結合的方法來防治病害的產(chǎn)生。如灰霉病,發(fā)病原因為高溫高濕,通風透光性差,水環(huán)境條件惡劣,多在花期,發(fā)病部位為花、果、葉。在該病發(fā)生時,葉片和果實會出現(xiàn)褐斑,褐斑的大小和范圍不斷擴大,導致果實腐爛,植株倒伏。在栽植前,篩選出抗灰霉等病害的優(yōu)良苗木,并對土壤進行消毒。在苗期應做好藥劑防護,鋪地膜,控制花前溫度、濕度等工作。在花期應注意水分管理,調(diào)整氮元素、磷元素、鉀元素的施用量。如在草莓園中發(fā)現(xiàn)有植物感染,應及時從園中摘下。與此同時,應疏花疏果,確保植株通風透光。
5.2? ?蟲害控制
蚜蟲、紅蜘蛛和線蟲為主要害蟲。因為冬天的時候蟲卵會留在土壤、枯葉和雜草里。應根據(jù)其發(fā)生規(guī)律,從農(nóng)藝和物理化學角度進行綜合防治。例如,草莓蚜蟲可以通過食用植物汁液而感染花果。在農(nóng)業(yè)方面,要做好整地的消毒工作,定期清除田間的枯枝、病枝和雜草,控制種群數(shù)量。在溫室內(nèi)設置黃色涂油板和銀灰色塑料薄膜條帶,根據(jù)蚜蟲的生物學特性,噴灑抗蚜威等化學藥品。
6? ?結束語
發(fā)展草莓栽培及溫室病蟲害防治技術,有利于草莓可持續(xù)發(fā)展。從土壤質量要求、品種選擇、種植、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草莓日光栽培的主要技術標準進行研究,可保證草莓的優(yōu)質生產(chǎn),取得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 1 ] 王鳳玲.草莓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nóng)民致富之友,2018(5):40.
[ 2 ] 周平,張曉靜,谷浩銓.日光溫室草莓高產(chǎn)栽培技術[J].吉林農(nóng)業(yè),2016(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