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波 王莉
摘? ? 要:利用3種性誘芯產品和糖醋液對梨小食心蟲進行誘捕對比試驗,分析了梨小食心蟲的引誘效果、防控效果和對天敵保護效果。結果表明:3種性誘芯的誘捕效果明顯優(yōu)于糖醋液,性誘芯處理區(qū)蛀果率分別比對照降低7.66%、8.26%、7.59%,顯著低于對照和糖醋液處理;其中“誘爾”牌梨小食心蟲誘芯誘捕效果最好,防治效果達到74.48%,可推廣應用于梨小食心蟲的防治工作中。
關鍵詞: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誘捕效果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6-0033-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436.612.2? ? ? ?文獻標志碼: B
梨小食心蟲又名桃折梢蟲、梨小蛀果蛾,其卵直徑 0.5~0.8 mm,呈扁平橢圓形,前期白色,后期淡黃色,中央有黑點;老熟幼蟲頭為褐色,前胸盾不明顯,臀板鉛黑色,體長10~14 mm;蛹呈紡錘形,黃褐色,體長 6~7 mm,腹部末端有4對溝刺和4對齒;成蟲體色灰黑色至暗褐色,體長約7 mm,翅展13~14 mm,觸角絲狀,足和腹部呈灰褐色,前翅灰黑,前緣有 13~14 條白色較細的溝狀斜紋,翅面散生灰白色鱗片[1]。一般每年發(fā)生3~4代,末代幼蟲在土壤及果樹的枝干裂縫、皮下、根莖處做繭越冬。于翌年4月上旬開始化蛹,4月中旬成蟲大量發(fā)生,5月上旬越冬代成蟲在嫩枝和中部葉片背部產卵,1代幼蟲5月底開始為害,隨后世代重疊。梨小食心蟲主要是幼蟲為害,多從萼、梗洼處蛀入,鉆蛀果實,蛀入孔較小,早期被害果蛀孔外有蟲糞排出,晚期被害則無蟲糞[2]。
近些年,在我國很多地區(qū)的梨園都受梨小食心蟲為害,并且有逐年加劇的趨勢,導致果園早期落葉、二次開花,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由于該蟲發(fā)生期長、世代重疊、危害隱蔽,防治難度較大,目前以化學防治為主。昆蟲性信息素因具有高效、無毒、針對性強、環(huán)境友好等優(yōu)點[3],基于質量安全和環(huán)境保護,用此方法作為防治措施意義非凡。鑒于此,于2020年應用3種性誘芯產品和糖醋液對梨小食心蟲的誘捕效果展開了跟蹤研究,以期明確3種產品對梨小食心蟲的防治效果,為誘捕法防治的推廣應用奠定理論基礎。
1? ?試驗材料及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性誘芯產品為云南中科生物產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愛禾”牌梨小食心蟲性誘芯、北京中捷四方商貿有限公司生產的“誘爾”牌梨小食心蟲誘芯、中科院動物所提供的紅色橡皮塞誘芯、糖醋液(自配,糖、醋、水的比例為1∶4∶16)。監(jiān)測選用水盆式誘捕器。水盆為直徑20 cm、深8 cm的塑料盆。于距地面1.5 m左右的高度固定誘捕器[4],加少量洗衣粉且裝滿水,誘芯30 d更換1次,糖醋液每周換一次。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20年4月1日—8月31日在南京寧翠生物種業(yè)有限公司內進行。園內往年梨小食心蟲危害嚴重,嚴重影響梨、桃新梢生長與果實發(fā)育。共設性誘芯A “愛禾”牌性誘芯、性誘芯B “誘爾”牌性誘芯、性誘芯C中科院動物所提供的性誘芯、空白對照和糖醋液共5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15個小區(qū)進行保護。每種引誘劑分別設7個誘捕器,共28個誘捕器,各誘捕器之間相距6 m以上。每3 d調查1次各處理誘蛾數(shù)量,比較誘蛾效果。
誘捕區(qū)與化學防治區(qū)的常規(guī)農業(yè)管理措施相同。化學防治區(qū)全年噴4~5次殺蟲劑,在化學防治區(qū)設少量性信息素誘捕器做蟲情預報。
1.3? ?測定指標及方法
1.3.1? ?梨小食心蟲的引誘效果的調查
采用5點取樣法,分別在5月28日、6月1日、6月4日、6月7日、6月10日和6月13日調查對成蟲的誘蛾量,并統(tǒng)計總數(shù)。
1.3.2? ?梨小食心蟲的防控效果調查
采用5點取樣法,在梨采摘前每處理選取5個點,每點取3株梨樹,并剝查幼蟲數(shù)量, 計算果實蛀果率、蛀果率降低比例和防治效果。
計算公式為:
蛀果率(%)=調查蛀果數(shù)量/總調查果數(shù)×100
(1)
防治效果(%)=(對照區(qū)蛀果率-處理區(qū)蛀果率)/對照區(qū)蛀果率×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3.3? ?對天敵保護效果調查
采用5點取樣法,在梨采摘前每處理選取5個點,每點取3株梨樹,調查瓢蟲、螞蟻、小花蝽、草蛉、蜘蛛、捕食螨的數(shù)量。
1.4? ?數(shù)據分析
采用SPSS 19.0 和Microsoft Excel 2010 軟件分析試驗所得數(shù)據。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種處理對梨小的引誘效果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3種性信息素的誘捕效果明顯優(yōu)于糖醋液。其中以“性誘芯B”性誘芯的效果最好,18 d共誘蛾353頭,是糖醋液誘蛾量的2.89倍;18 d“性誘芯A”誘蛾總數(shù)為314頭,“性誘芯C”誘蛾總數(shù)為310頭,二者的誘蛾量差別不大,誘蛾效果相當,證明性誘芯B的誘蛾效果優(yōu)于其他兩種誘芯。
2.2? ?不同性信息素和糖醋液對梨小的防控效果
處理前各處理區(qū)蛀果率均在11%左右。誘捕處理后,經調查試驗表明,誘捕處理區(qū)的蛀果率明顯低于對照區(qū),3種性誘芯處理區(qū)分別比對照降低7.66%、8.26%、7.59%,性誘芯處理區(qū)蛀果率極顯著低于對照和糖醋液處理。其中以性誘芯B誘芯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達到74.48%。
2.3? ?不同處理對梨園天敵的保護作用比較
由于昆蟲性信息素具有活性高、無毒、特異性強的特點,對天敵和其他益蟲沒有傷害作用。田間調查表明,性信息素誘捕區(qū)的天敵種類、數(shù)量與糖醋液防治區(qū)基本相同,而化學防治區(qū)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明顯降低。而且隨著化學防治次數(shù)增加,雖然梨小的危害降低,但由于害蟲的抗藥性增加,后期防治難度增加,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殺害了部分害蟲的天敵,對整個果園的發(fā)展極其不利。
3? ?討論
梨小食心蟲是最常見的一種食心蟲,以為害桃、梨為主。其幼蟲蛀食為害果樹新梢和果實,導致頂梢枯萎、果實腐爛脫落,嚴重影響果樹生長和果品產量[5]。性誘劑是人工合成的雌蛾在性成熟后釋放出一些化學信息素,能吸引田間同種尋求交配的雄蛾,將其誘殺在誘捕器中,使雌蟲失去交配的機會,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減少后代種群數(shù)量,從而達到防治的目的[6]。試驗結果表明,3種性誘芯產品均能夠大量誘殺梨小食心蟲雄性成蟲,特別是北京中捷四方商貿有限公司生產的“誘爾”牌梨小食心蟲性誘芯的效果最好,18 d共誘蛾314頭,是糖醋液誘蛾量的2.89倍,明顯減少了下一代幼蟲的發(fā)生數(shù)量,使被害果率下降,在果實的整個生長期可以不用或少用農藥就能控制梨小食心蟲為害,屬于環(huán)境友好型技術。一些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7-11],大量誘捕防治試驗的昆蟲還有桃小食心蟲、桃蛀螟、蘋果蠹蛾、松梢螟、小菜蛾、亞洲玉米螟、二點螟等。試驗表明,大量誘捕法在害蟲低密度下有效,而如果蟲口密度過高則不會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梢杂没瘜W方法降低害蟲密度,再使用此方法大量誘捕,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對于梨小食心蟲為害嚴重的果園,應開展綜合防治。在綜合防治中,應盡量避免或減少使用化學藥劑,多用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和農業(yè)措施綜合防控,以促進果園持續(xù)良性發(fā)展。
利用性信息素大量誘殺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缺點是只能誘殺雄蟲,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配率,但如果有一只雌蟲交配成功,繁殖力也很大。對于一個良性發(fā)展的果園,一定是多種措施一起使用,防鳥網、殺蟲燈、黏蟲板、迷向絲、赤眼蜂、糖醋液以及性誘芯大量誘捕,再搭配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全程綠色蟲害防控模式的建立與不斷優(yōu)化,一定是今后培育高端水果的必經之路。其研究結果可以為合理利用信息素對梨小食心蟲種群動態(tài)進行有效監(jiān)測和防止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 1 ] 王付平,張麗,李擁虎,等.梨小食心蟲迷向技術研究及應用進展[J].中國果樹,2019(5):12-15.
[ 2 ] 相會明,武浩,潘婷,等.信息素不同配比對梨小食心蟲迷向防治效果[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9,47(7):1243-1245.
[ 3 ] 孟憲佐.我國昆蟲信息素研究與應用的進展[J].昆蟲知識,2000,37(2):75-84.
[ 4 ] 杜家緯.昆蟲信息素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6.
[ 5 ] 陳秀琳,陳玉鑫,包琳杰,等.延安地區(qū)蘋果園食心蟲種類及其種群消長動態(tài)調查[J].植物保護,2021,47(2):219-225,238.
[ 6 ] 何偉,許建軍,楊華,等.基于昆蟲性誘劑應用的加工番茄田害蟲種類及其種群動態(tài)研究[J].新疆農業(yè)科學,2016,
53(9):1618-1624.
[ 7 ] 楊美紅,張金桐.性引誘劑防治桃園桃小食心蟲試驗 [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4):348-349.
[ 8 ] 同義,李秋梅.梨小食心蟲性誘劑使用試驗初報 [J].河北林果研究,1996(S1):249-250.
[ 9 ] 李志朋,張頂武,董民,等.北京平谷地區(qū)有機桃園主要害蟲和天敵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5):128-130.
[ 10 ] 陳漢杰,邱同鐸,張金勇.用性信息素加農藥誘殺器防治梨小食心蟲的田間試驗 [J].昆蟲知識,1998,35(5): 280-282.
[ 11 ] 陜西省果樹研究所,西北農學院.果樹病蟲及其防治[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