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
摘要:針對高職學生與阿拉伯語較難的特點,筆者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阿拉伯語閱讀》課程中,在課堂講授重難點后,留給學生一部分時間用于討論、理解,最后再讓學生輪流作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溝通能力,減輕課堂學習壓力,增強學習積極性,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等方面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阿拉伯語閱讀;對分課堂;積極性
一、引言
對于阿拉伯語初學者,緊張與壓力不能催生強勁的阿拉伯語學習動力,一是阿語與中文差異性大,學習難度大。二是職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總體相對本科學生而言,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在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阿拉伯語閱讀課堂上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課前預習更充分,課堂討論更活躍,老師講授后給高職學生提供一點時間消化理解,課堂壓力降低,對提高學生對阿拉伯語閱讀的積極性有促進作用。
二、對分課堂概述
2014年上海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首次提出“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用于老師講授,一半供學生進行討論,實質上是在講授(Present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中的內(nèi)化(Assimilation)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講授內(nèi)容進行吸收之后,有備而來地參與討論,稱為PAD課堂。其創(chuàng)新是把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討論隔開來,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在個性化吸收和內(nèi)化的基礎上,采用“隔堂討論”的方式,使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之中。在“對分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是“講授者和引導者”,學生作為“探索者”,在對教師教授的內(nèi)容內(nèi)化吸收基礎上,通過充分的討論,最終將內(nèi)容輸出。教師通過學生的輸出判斷學生的掌握程度,并作必要的講解和補充。
三、對分課堂的積極意義
(一)提高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習效率
阿拉伯語閱讀課程中,老師將班上學生按照4-5名學生為一組進行分組。從開始的預習階段,學生們分工協(xié)作,將文章中查找生詞分配給各個同學,各個同學將自己負責的部分查好,與其他同學分享他的生詞查找成果,也共享其他同學生詞查找結果,這大大縮短學生查找生詞的時間,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A同學反映:“以前預習需要很長的時間查單詞,現(xiàn)在每個人分一點,預習起來比較快”。各小組學生在文章閱讀理解、文章后的練習和發(fā)表小組觀點等環(huán)節(jié)需要深入討論,得出最完美的小組答案。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提高溝通能力
在學生沒有異議的情況下,學期初分好小組后不再進行調整,對分課堂的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和組隊的同學一起討論,暫時未理解的同學需要請教已經(jīng)明白的同學,將句意、段意及文意搞懂,而已經(jīng)搞懂的同學,需要以暫時未理解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內(nèi)容講解,不能有得意洋洋的心態(tài)。B同學在接受采訪中說道:“有時候單詞都會了,但句子意思不是完全理解,問一下我們小組的XX,感覺就清晰了”,每個小組中包含成績上中下各層次的學生,整個學期小組成員相互合作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
(三)有助于減輕課堂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筆者于2020年6月9日在課堂上通過問卷星向20名受試者發(fā)放了《對分課堂應用于阿拉伯語閱讀課堂教學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0份。
根據(jù)問卷星的統(tǒng)計,問卷結果如下:
非常同意 基本同意 部分同意 不同意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對分課堂使課堂變得更有意思,提高了我的學習積極性 65% 30% 5% 0%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對分課堂更能讓我積極加入討論 60% 35% 5% 0%
課上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使自己更加投入 45% 45% 10% 0%
以上三項結果表明,絕大部分的同學認為對分課堂更能提高學習積極性,更能吸引他們課上參與話題討論,課堂上分組討論能使自己更加投入學習。通過對學生的采訪也能得出,B同學在采訪中說道:“我覺得平時的方式(輪流的方式)會比較公平,但我們(現(xiàn)在)的方式比較不容易出差錯,比較能調動我們的積極性,上課老師直接點名會比較緊張,但經(jīng)過思考討論后,會更加有把握”。C同學也反映:“現(xiàn)在這種方式比直接抽人的方式好很多,如果你沒做好準備,又被抽到,抽到講不出來的話,壓力很大,現(xiàn)在這種方式,留時間給我們消化,我們講的正確率會高一點”。長期的緊張勢必會影響學生正常的閱讀理解。
(四)“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聽”的認真,缺少思考理解內(nèi)化的時間,會給學生提供“渾淪吞棗”、“蒙混過關”的機會。D同學在采訪中表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會擴大阿語的詞匯量“傳統(tǒng)的模式我們看一眼就過去了,但現(xiàn)在的話就會去研究他的“詞根”等,對于詞、句的理解更加深刻”,閱讀中很多這對于理解文章篇章、段落和結構很有幫助。
四、不足與展望
(一)重視課后作業(yè)的布置,難易程度適中,閱讀選題課具有可發(fā)揮、易發(fā)揮、好討論、吸引人等特性。讓學生“可守可攻”,語言水平一般的學生完成作業(yè)不吃力,語言水平好的學生可以查找到更多的資料完善作業(yè)。
(二)嚴格實行過程性考核的評價機制,老師要在學習通上設置好學生成績的權重(包含每次課的課上討論、展示、課后資料的補充、與同學的互動、技能測試與期末考試等)并要讓學生自己也能看到自己的過程性得分,一是可以鼓舞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對學生進行指引,學生對自己的平時表現(xiàn)心中有數(shù),根據(jù)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查缺補漏。
參考文獻:
[1]趙婉莉,張學新.對分課堂:促進深度學習的本土新型教學模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0):47-49
[2]陳瑞豐,張學新,趙玲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促進作用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8(11)
【項目基金】江西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科研課題《“對分課堂”在高職阿拉伯語閱讀課中的實證研究——以JW職業(yè)學院為例》(WYWM-YB1917)院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