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喻,吉冬麗,許蓉芳,金 陽,曹倩倩,程思潔
惡性腫瘤作為死亡率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惡性疾病,給人們健康安全帶來極大危害,目前癌癥預防及治療已成為臨床醫(yī)學關注的重要問題[1]。癌痛指與惡性腫瘤發(fā)生過程中伴隨的持續(xù)而強烈的疼痛,通常表現為身體部位疼痛,情感及心理上不愉快,研究表明目前臨床上50%~70%癌癥病人遭受癌痛困擾[2]。因此,減輕病人疼痛程度,提高其舒適度成為護理人員關心的重點。三元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為新型護理模式,其保證病人從醫(yī)院到社區(qū)再到家庭的持續(xù)性護理,使病人充分感受到身體及心理上關心與重視[3]。本研究探討三元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對腫瘤病人出院后癌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我院出院的100例腫瘤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組織檢驗或細胞學診查為惡性腫瘤病人;②住院期間疼痛數字分級評估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分≥3分病人;③長期服用阿片類或初次使用藥物止痛治療時間超過2周者;④出院后仍需持續(xù)應用阿片類藥物治療;⑤病人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具有認知或溝通功能障礙病人;②存在心理或精神疾病病人;③嚴重煙酒嗜好者;④預計生存期<6個月。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1~77(55.93±6.24)歲;腫瘤類型:肺癌28例,胃癌11例,肝癌6例,其他5例;文化程度:小學18例,中學26例,大學6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6~79(56.89±6.58)歲;腫瘤類型:肺癌26例,胃癌13例,肝癌7例,其他4例;文化程度:小學20例,中學23例,大學7例。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干預,給予病人常規(guī)健康宣傳教育及出院指導,定期進行電話、微信等線上回訪。觀察組行三元(醫(yī)院-社區(qū)-家庭)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具體如下。
1.2.1 成立癌痛??菩〗M 成員包括1名護士長,1名副主任醫(yī)師,4名責任護士及13名??谱o士組成,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小組組長負責整個團隊協(xié)調、管理,并對小組成員專業(yè)知識進行系統(tǒng)培訓;副主任醫(yī)師負責對病人出院后出現疾病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對小組成員干預中出現問題進行批評指正;責任護士負責對該干預模式進行統(tǒng)籌指導,為不同病人及時制定個性化護理建議措施;專科護士負責線上健康宣傳、疾病科普、癌痛審查評估及家庭回訪,定期對病人出院后身體狀況指標進行統(tǒng)計整理,遇到不良情況及時通知責任醫(yī)師并將醫(yī)生建議意見及時反饋給病人及家屬。
1.2.2 加強病人管理 病人出院后及時收歸整理其住院記錄,并發(fā)放出院指導手冊,包括癌痛專科小組聯系卡、服用藥物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下個療程化療時間及緊急情況救援貼士等。根據各病人所屬地區(qū)制作成表,包括社區(qū)名稱、社區(qū)康復中心聯絡員電話等,方便護士確定病人及相應社康中心,并將病人出院時情況及延續(xù)護理相關注意事項及時準確傳達給對應社區(qū)康復中心,實現無縫隙延續(xù)護理。設立定期隨訪時間,建立腫瘤醫(yī)患微信群,定期為病人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及護理常識科普,專業(yè)人員在群里負責為其解答相關疑惑,鼓勵病友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幫助。
1.2.3 強化評估 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由癌痛小組根據各相關量表設立調查問卷,家庭隨訪人員向病人及家屬發(fā)放依從性量表、NRS疼痛評分量表及生活質量量表等,對病人基本情況有一定掌握,出現嚴重不良情況及時通知癌痛小組??谱o士到社區(qū)進行會診,根據病情判斷制定新的服藥及護理方案,必要時要求病人返院復查就診,根據病人疼痛控制情況及時調整回訪時間及頻率。
1.2.4 重視社區(qū)及家庭照護 癌痛小組根據網絡平臺實現病人信息共享,并為社康中心進行??萍夹g指導,對病人家屬進行相關護理知識基礎培訓,讓病人在社區(qū)和家里均受到同樣合理、科學、精細護理。增進醫(yī)院與社區(qū)、家庭溝通,改善醫(yī)患關系,提高病人滿意度及依從性,推進三元聯動,減輕癌痛程度,提高其舒適度,改善精神狀態(tài),提高其生活質量及生活自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①疼痛評分: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使用NRS評價病人疼痛程度。②服藥依從性評價: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采用依從性量表評價病人服藥依從性。完全依從:堅持規(guī)范治療,嚴格遵從醫(yī)囑;部分依從:偶爾出現不規(guī)范行為,基本遵從醫(yī)囑;不依從:無法堅持或中斷治療,常不遵從醫(yī)囑[4]。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③生存質量:依據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命質量量表(EORTC QLQ-C30)評價,包括15項內容,每項0~100分,5個功能維度(認知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及總體生活質量評分越高提示生存質量越高,其余9個維度(惡心嘔吐、疲勞、疼痛、失眠、氣短、食欲減退、便秘、腹瀉、經濟困難)評分越低則生存質量越高[5]。④生活自理情況:依據Karnofsky評分法(KPS百分法),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健康狀況越好。改善:提高分數>10分;穩(wěn)定:變化分數≤10分;惡化:下降分數>10分[6]。
表1 兩組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NRS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服藥依從性比較 單位:例(%)
表3 兩組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作為惡性腫瘤常見且棘手的伴隨癥狀,癌痛無論在住院期間還是出院后都給病人身體及心理造成極大影響[7]。病人出院后易因疼痛控制不穩(wěn)定導致心理狀態(tài)較差,產生各種不良反應及消極情緒,造成生存質量下降,生活自理能力變低[8]。三元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可為病人提供多層次、跨地區(qū)、不間斷照護,確保病人出院后治療及護理的延續(xù)性,減輕其疼痛程度,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改善其生存質量和生活自理情況,對于惡性腫瘤病人出院后癌痛緩解方面有重要意義[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照組干預后病人癌痛緩解并不明顯,分析原因主要為止痛藥對于癌痛病人疼痛的治療效果與服藥依從性相關,依從性較差者會出現擅自停藥或減少用藥劑量等情況,從而影響癌痛緩解。接受常規(guī)干預的病人及其家屬通常存在擔心“藥物成癮性”等錯誤觀念,且缺乏對止痛藥物相關知識的了解,所以大部分病人不能按時、按量服用藥物,最終造成止痛效果不明顯[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疼痛NR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三元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可有效減輕腫瘤病人出院后癌痛疼痛值。原因為針對病人采用NRS疼痛評估,可及時掌握病人疼痛情況,使疼痛控制更加個性化,更具針對性。該模式將護理從醫(yī)院擴展至社區(qū)及家庭,可有效保障癌痛治療連續(xù)性及癌痛控制有效性,且加大了對病人及其家屬關于用藥、疾病等相關知識的普及,因此病人及其家屬相關知識的認知度更高,用藥依從性好,病人癌痛緩解效果更好[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三元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可提高病人規(guī)范化用藥依從性。原因為該模式讓病人積極參與其中,可有效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經常對病人及家屬進行疾病科普、健康宣教及定期回訪也可增進護患關系,提高其服藥依從性[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生存質量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三元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可提升病人生存質量。原因為該模式對于病人全方位、多方面護理,可較好監(jiān)測其病情變化情況,實現護理過程連續(xù)化、動態(tài)化,有效改善病人身體健康狀況及心理情緒狀態(tài),使其積極參與康復性治療,能以樂觀積極情緒面對疾病,從而減少因病人情緒不佳或家屬護理不當導致的癌痛加劇,降低因癌痛控制不當導致再入院次數及頻率,減輕其經濟壓力,提高其生存質量[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疲勞、食欲減退、便秘及經濟困難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病人疲勞、食欲減退、便秘維度評分較干預前改善,而經濟困難維度為客觀存在問題,僅通過醫(yī)護人員干預無法取得明顯改變。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出院1個月及6個月后生活自理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三元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可改善病人生活自理情況。原因為這種新型延續(xù)性護理模式減輕病人受癌痛影響,使其舒適度提高,隨時間增長病情逐漸好轉[19]。與常規(guī)醫(yī)院或社區(qū)單方面護理比較,三元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可為病人提供更加優(yōu)質護理服務,對其康復計劃有更合理規(guī)范指導,使其生活自理情況得到顯著改善[20-21]。
綜上所述,三元聯動延續(xù)疼痛干預模式可有效減輕腫瘤病人出院后癌痛程度,提高服藥依從性,提升生存質量,改善生活自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