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義,張婷婷,張玉飛,毛 丹,谷 雨,程 潔,田元生
(1.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4; 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難治性高血壓病(resistant hypertension,RH)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和腎功能損害的重要原因之一[1]。根據(jù)最新全國高血壓病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高血壓病患病率不斷增高(27.9%),但控制率仍較低(16.8%)[2],尤其青年高血壓病值得注意,高血壓病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3]。據(jù)2012—2015年全國調查結果,18~24歲、25~34歲、35~44歲的青年高血壓病患病率分別為4.0%、6.1%、15.0%,同以往5次全國高血壓病普查結果相比,青年高血壓病增高趨勢比老年人更為明顯,成為高血壓病新增病例中的主要人群[4]。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等多方面的變化,我國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亦呈快速上升趨勢[5]。相關研究顯示,超重和肥胖與高血壓病患病關聯(lián)密切,是其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2,6-7],尤其容易出現(xiàn)RH[8]。目前,臨床上尚無針對肥胖性高血壓病的有效治療方法,肥胖性RH仍是醫(yī)學界的一大難題。因此,找到同時對肥胖和高血壓病均有療效的治療方法,控制青年肥胖型RH具有重大的臨床及社會意義。2018年3月—2019年9月,筆者采用穴位埋線法治療青年肥胖性難治性高血壓病48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高血壓病科收治的青年肥胖性RH患者48例,其中男38例,女10例;年齡平均(28.35±2.31)歲;病程平均(2.05±0.46)年。
按照《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2]的標準。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給予合理、可耐受的、足量的3種或3種以上降壓藥物(包括利尿劑)治療1個月以上血壓仍未達標,或服用4種或4種以上降壓藥物血壓才能有效控制者(需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病、假陽性HR及白大衣高血壓病)。
按照《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9]的標準。①實測體質量超過標準體質量的20%以上;②體脂率超過30%;③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超過26以上者。3項均符合者可診斷為肥胖病,或3項中有2項符合者亦可診斷。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中痰濕壅盛型高血壓病診斷標準,以及《中醫(yī)內科學》[11]中痰濕內盛型肥胖病診斷標準。主癥:頭痛,眩暈,胸悶,頭如裹,形盛體胖,肢體困倦,嘔吐痰涎。次癥:失眠,心悸,食少,口淡,神疲嗜臥,舌胖,苔膩,脈滑或弦。
主癥需同時具備眩暈和(或)頭痛與形盛體胖,次癥具備1項即可診斷。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的相關標準。主癥按照輕、中、重分別計2分、4分、6分,次癥按照輕、中、重分別計1分、2分、3分。
①年齡在18~35歲者,男女不限;②同時符合RH診斷標準、肥胖病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者;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配合治療者。
①合并有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和其他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對膠原蛋白線過敏者;④未按規(guī)定治療者;⑤因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或觀察療效者。
給予穴位埋線治療,選穴:風池、天樞、大橫、帶脈、中脘、氣海、足三里、豐隆、陰陵泉。操作方法:囑患者取仰臥位或俯臥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醫(yī)者戴無菌手套;醫(yī)者根據(jù)患者肥胖程度將長度為1~1.5 cm的膠原蛋白線(規(guī)格:2-0)置于9號一次性埋線針中,左手拇、示指繃緊進針處皮膚,右手持針,快速刺入穴位,進針得氣后(一般進至深筋膜層),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膠原蛋白線植入伸筋膜層與淺筋膜層(脂肪層)交界處;退出針管后,進針處覆蓋以一次性輸液貼。2周治療1次,共治療4次。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癥狀、體質量、BMI、體脂率指標。以上指標除癥狀外,均使用智能互聯(lián)身高體質量測量儀(型號sh-10xd)測定。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相關標準。顯效:舒張壓下降>10 mmHg(1 mmHg=0.133 kPa)且達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雖未達到正常但下降>20 mmHg。有效:舒張壓下降≤10 mmHg但達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下降10~20 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或收縮壓下降值>30 mmHg。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相關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總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總積分減少30%~<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總積分減少<30%。
顯效11例,有效34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 93.75%。
顯效10例,有效34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 91.67%。
48例患者治療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均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P<0.01)。見表1。
表1 48例青年肥胖性難治性高血壓病患者治療前后血壓對比
48例患者治療后體質量、BMI、體脂率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見表2。
表2 48例青年肥胖性難治性高血壓病患者治療前后肥胖指標對比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壓力的升高,近年來青年肥胖性RH患病率不斷增加[12]。肥胖導致高血壓病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包括瘦素通路改變、氧化應激的增加、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的降低、胰島素抵抗、微血管功能紊亂、醛固酮增加和腎臟損傷等[8,13]。相關研究[14-15]表明,減重5%~10%可以降低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或減少降壓藥用量。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壓藥物僅著眼于控制患者血壓,而對其體質量沒有控制[16],且常用降壓藥物對RH患者療效不佳,長期、大量服藥副作用多,患者依從性差[17]。RH屬中醫(yī)學“頭痛”“眩暈”范疇,中醫(yī)學很早就認識到本病應當分別針對不同體質及證候辨證治之[18]。如《醫(yī)學正傳》記載:“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為先,而兼補氣之藥;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陰降火為要,而帶抑肝之劑?!敝赋鲅灥陌l(fā)病有痰濕及真水虧虛之分[19]。而肥人多為痰濕體質,所以痰濕為肥胖性RH的重要病理因素[20]。張仲景認為痰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丹溪心法》也強調“無痰不作眩”。由此可知,肥胖性RH大多屬痰濕壅盛證,其臨床癥狀常表現(xiàn)為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因此,本課題療法以整體觀念為根本,重視對全身臟腑經絡的調節(jié),通過穴位埋線法,以健脾、祛濕、化痰為原則選穴,達到祛濕化痰、改善體質、減輕患者體質量、有效控制血壓、明顯改善臨床癥狀的效果。中脘屬于任脈穴,可以起到降逆利水、消食導滯的作用。氣海屬于任脈穴,可以起到溫陽益氣的作用。足三里屬于足陽明胃經穴,可以起到健脾利濕的作用。豐隆屬于足陽明胃經穴,可以起到化痰除濕的作用。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穴,可以起到健脾益腎、利水除濕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血壓明顯降低,體質量、BMI、體脂率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1),說明穴位埋線法治療青年肥胖性RH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