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鵬,馬麗芳,王瑞青
(1.西安市第九醫(yī)院 口腔科,陜西 西安 710054; 2.軍事口腔醫(y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陜西省口腔醫(yī)學重點實驗室,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 牙體牙髓病科,陜西 西安 710032; 3.第四軍醫(yī)大學 基礎醫(y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2)
骨缺損是骨外科臨床上常見的難題,骨再生修復材料始終是骨科研究的熱點之一[1];“支架”“種子細胞”“細胞因子”是骨組織修復材料不可或缺的三要素[2]。種子細胞方面,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是研究最多也是最成熟的細胞之一[3],但其體內(nèi)、外的成骨能力較低。因此,提高BMMSCs的成骨效率成為國內(nèi)外研究的熱點[4- 5]。
種子細胞的定向分化離不開微環(huán)境中的誘導因素,很多證據(jù)表明炎癥在骨折早期修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6- 7]。一種新的方法是直接調(diào)節(jié)炎癥因子的活性來促進骨質(zhì)的再生,炎癥因子中研究最多的是腫瘤壞死因子α(TNF- α)[8]。有實驗證實,大鼠骨折的24 h內(nèi)存在表達多種炎癥因子如TNF- α、白細胞介素(IL)- 6、和IL- 1β的一個短暫的爆發(fā)期,一直持續(xù)3 d后才開始衰退[9]。據(jù)報道,短時間暴露于TNF- α可增強肌源性基質(zhì)細胞的堿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礦化結(jié)節(jié)的形成[10],增加牙根尖乳頭細胞的礦化[11],并促進脂肪干細胞的骨再生[12- 13]。
本實驗擬選用不同濃度的TNF- α短期刺激BMMSCs來檢測其體內(nèi)體外促進成骨分化的能力。
MTS細胞增殖檢測試劑盒(Solarbio公司),ALP活性檢測試劑盒(Beyotime公司),二甲基亞砜(DMSO,美國Sigma公司),蛋白裂解液、蛋白酶抑制劑和磷酸酶抑制劑(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NF- α(R&D公司)。
1.2.1 BMMSCs的原代培養(yǎng) 人BMMSCs的培養(yǎng)參考文獻[14]中的方法。將分離所得的單個核細胞以1.6×105個·cm-2的密度接種于玻璃培養(yǎng)瓶中,加入DMEM- LG培養(yǎng)液,于37 ℃、5%CO2條件下培養(yǎng);接種48 h后換液,去除非貼壁細胞,以后每3~4 d換液1次,待細胞擴增鋪滿整個培養(yǎng)瓶表面的80%時用0.25%胰酶- 0.02%EDTA液消化分離貼壁細胞,進行傳代接種培養(yǎng),并記為第1代(P1代),繼而傳代至所需的代數(shù)P5進行后續(xù)實驗。
1.2.2 細胞增殖試驗 將培養(yǎng)的P5代細胞懸液以1×104個·孔-1種植于96孔板中,每孔100 μl,分為不加TNF- α的對照組和TNF- α 1、10、50 ng·ml-1組共4組,每組5個復孔,預培養(yǎng)24 h后棄去孔內(nèi)液體,分別加入0、1、10、50 ng·ml-1濃度的TNF- α誘導液刺激的BMMSCs。3 d后PBS漂洗3遍,常規(guī)細胞培養(yǎng)基繼續(xù)培養(yǎng)7 d,分別在1、4、7 d取出固定,7 d后統(tǒng)一加入20 μl MTS溶液并放置培養(yǎng)箱中孵育2~4 h,吸去孔內(nèi)液體呈藍色結(jié)晶,再加入100 μl DMSO,置于水平搖床10 min 充分溶解藍色結(jié)晶,酶標儀490 nm波長處測吸光度(OD490 nm)值。參照MTS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測。
1.2.3 細胞遷移試驗 將P5代細胞密度調(diào)整為3×104個·ml-1,吹打均勻后向小室內(nèi)加入細胞懸液200 μl,小室下層分別加入0、1、10、50 ng·ml-1TNF- α溶液、500 μl不含10%胎牛血清(FBS)的培養(yǎng)液,細胞小室37 ℃、5%CO2培養(yǎng)24 h后取出,磷酸鹽緩沖液(PBS)沖洗小室2遍,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細胞20 min,結(jié)晶紫染液染色10 min,PBS沖洗2遍。用棉簽將小室上層未穿過小室膜的細胞拭去,干燥后倒置于熒光顯微鏡下(放大倍數(shù)為200倍)觀察細胞數(shù)目。
1.2.4 ALP活性檢測 將P5代細胞以2×104個·孔-1種植于48孔板中,0、1、10、50 ng·ml-1TNF- α溶液分別刺激3 d后,加入成骨培養(yǎng)液(含100 ng·ml-1地塞米松、50 μg·ml-1維生素C 和10 mmol·L-1β甘油磷酸鈉)繼續(xù)培養(yǎng)2周,去除培養(yǎng)基,冰PBS洗3遍,裂解液裂解細胞,冰上放置30 min,之后4 ℃、1 200 r·min-1離心30 min,取上清采用ALP活性試劑盒按說明書步驟進行檢測。
1.2.5 TNF- α水凝膠的制備 明膠- TNF- α復合水凝膠的制備過程參考文獻[15- 17]的方法。取100 mg明膠粉末融入900 μl PBS中,70 ℃攪拌1 h,然后將溶液裝入注射器中備用。
1.2.6 小鼠極限模型、微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shù)(micro- CT)三維模型的構(gòu)建及HE染色 小鼠分成含有生理鹽水水凝膠的對照組和分別含有1、50 ng TNF- α溶液的水凝膠實驗組3組。將麻醉的大鼠頭皮上打開約20 mm的切口,充分暴露頭蓋骨,掀開骨膜后用電鉆沿著矢狀縫合線鉆開一塊5 mm的骨頭,明膠海綿及時止血。再將分別含有生理鹽水及1、50 ng·ml-1TNF- α的水凝膠置于傷口處,8周后將大鼠處死,取下顱骨標本,至少保留缺損周圍2 mm正常顱骨,沿矢狀縫分離雙側(cè)標本,分別對每個標本進行micro- CT掃描、三維重建。micro- CT掃描結(jié)束后,所有標本用10%中性緩沖福爾馬林溶液固定72 h,EDTA溶液脫鈣,期間用大頭針輕戳標本,至針頭可輕松刺入標本中提示脫鈣完成,脫鈣時間4~6周,脫鈣完成后60%乙醇4 h→70%乙醇4 h→80%乙醇4 h→正丁醇8 h脫水,完成后常規(guī)石蠟包埋,再以5 μm厚度連續(xù)切片,所得切片行HE染色,觀察各組成骨情況。
在不同濃度的TNF- α溶液中接種BMMSCs,1、4、7 d 后進行OD值測量,從第1~第7天,實驗組和對照組細胞含量均有所增加,且組間無明顯差異,不同濃度的TNF- α對BMMSCs的增殖無影響,見圖1。
圖1 各組不同時間的OD490 nm值
與對照組相比,各實驗組細胞遷移能力增強,且TNF- α濃度越高,細胞遷移能力越強,50 ng·ml-1TNF- α組的趨化效果最好,見圖2。
圖2 不同濃度的TNF- α能促進BMMSCs的遷移 A、B、C、D依次為1、10、50 ng·ml-1 TNF- α組及對照組
BMMSCs在不同組1周和2周的ALP活性變化情況如圖3,顯示各組在1周時ALP活性均較低,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2周時1、10、50 ng·ml-1TNF- α均能顯著促進BMMSCs的遷移(P<0.05),且呈濃度依賴性遞增,加入50 ng·ml-1TNF- α的成骨效果最好。
1、2、3、4依次為對照組及1、10、50 ng·ml-1 TNF- α組
見圖4、5。術(shù)后各組邊緣至中央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骨長入,對照組則成骨速度較慢。HE染色結(jié)果顯示各實驗組和對照組缺損處均有新骨沉積,實驗組的新骨形成顯著多于對照組。實驗組新骨沉積呈連續(xù)的整體形態(tài),大部分骨缺損由致密的新骨填充,可見大量新形成的成熟骨組織,且50 g·ml-1TNF- α組的成骨效果最好。相比之下,對照組在缺損邊緣顯示出非常有限的新骨,呈不連續(xù)的島狀,缺損處的中心位置以纖維結(jié)締組織為主。
○中為1 ng·ml-1 TNF- α組; □中為50 ng·ml-1 TNF- α組; ▽中為對照組
本實驗通過不同濃度的TNF- α作用于BMMSCs,檢測TNF- α對BMMSCs生物活性的影響。
細胞增殖活性是活細胞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MTS比色法是常用的檢測細胞數(shù)量變化的方法,測定吸光度可間接反映活細胞數(shù)量,從而反映出活細胞的代謝水平。本實驗加入不同濃度TNF- α溶液的BMMSCs增殖活性無明顯差異。小室遷移實驗反映細胞遷移的快慢及趨化能力的強弱。骨缺損的再生有賴于成骨細胞的遷移。顯微鏡下觀察實驗組細胞數(shù)明顯較對照組增多,且加入1 ng·ml-1與10 ng·ml-1TNF- α溶液的細胞遷移數(shù)量相差不明顯,而加入50 ng·ml-1TNF- α溶液的細胞數(shù)目明顯增多,說明隨TNF- α溶液濃度的增加遷移加快。ALP是反映成骨活性的重要指標,ALP活性能比較客觀地反映成骨細胞分化成熟的程度[1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各組在7 d時ALP活性均較低,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成骨誘導14 d 時,實驗組ALP活性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說明成骨分化一直在持續(xù)進行,該結(jié)果也提示TNF- α能夠促進成骨分化,且含有50 ng·ml-1TNF- α的活性最高。
干細胞向成骨分化過程中炎癥因子TNF- α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抑制或促進干細胞向成骨分化[19- 21]。
圖5 HE染色觀察骨形成情況 A.1 ng·ml-1 TNF- α組; B.50 ng·ml-1 TNF- α組; C.對照組
大量實驗證明,TNF- α對干細胞的作用時間是決定其促進或抑制成骨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TNF- α抑制或促進干細胞向成骨分化的過程與多條信號通路有關(guān)。長時間(4周)的TNF- α刺激可呈劑量依賴性抑制成骨,抑制核因子(NF)- κB信號可逆轉(zhuǎn)這種效果,提示長期TNF- α刺激可能是通過NF- κB信號通路抑制成骨;而短時間(48 h)的TNF- α刺激可以通過MAPK信號通路下的JNK信號通路促進成骨[22]。這些均說明TNF- α短期作用可促進成骨分化而長期作用可抑制成骨分化,我們的實驗結(jié)果與之一致。
水凝膠是一種含有大量水分的三維大分子網(wǎng)絡,與天然細胞外基質(zhì)(ECM)有著驚人的相似性[23]。凝膠化過程,從液態(tài)到固態(tài)的轉(zhuǎn)變,可以通過一種微創(chuàng)注射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種特性使得可注射水凝膠可用于組織工程,它們可以填充靶組織缺損并與之無縫結(jié)合[23- 30]。這種具有層次結(jié)構(gòu)的水凝膠實現(xiàn)藥物的緩釋和控釋在體外支持細胞增殖和成骨,在體內(nèi)促進新生血管和骨缺損再生[31]。
體內(nèi)與體外環(huán)境具有較大差異,本研究進一步將不同濃度(1、50 ng·ml-1)的TNF- α溶液包裹于水凝膠中置于大鼠顱骨缺損處觀察其修復能力。三維micro- CT重建可對各組骨缺損愈合過程進行完整描述。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是從缺損區(qū)域的外周向內(nèi)進行骨生成;實驗組成骨速度顯著高于對照組,骨修復效果顯著。為了驗證micro- CT的分析結(jié)果,采用HE染色進行組織學觀察,發(fā)現(xiàn)對照組和實驗組缺損區(qū)域均有新骨沉積,實驗組的新生骨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新生骨更加均勻、成熟,成骨厚度較高,與micro- CT觀察結(jié)果一致。
我們的實驗證明TNF- α短時間刺激BMMSCs具有促進BMMSCs遷移、增殖及誘導其成骨分化作用。
TNF- α對干細胞向成骨分化起著雙重作用,研究其具體機制對許多疾病的治療有著重要意義。本實驗通過TNF- α 3 d的短時間刺激促進了BMMSCs的成骨,這對深入研究炎癥因子與膜內(nèi)成骨之間的關(guān)系有重要參考價值,可為提高臨床基于BMMSCs的骨缺損治療效果提供理論基礎及優(yōu)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