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珊珊
一、宋曹其人與《會秋堂集》
宋曹,生于明萬歷庚申年,卒于清康熙辛巳年,江蘇鹽城北宋莊人。字彬臣,一字邠臣,號射陵逸史、耕海潛夫等,居室名會秋堂、蔬枰草堂等。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愛國遺民詩人,著有《書法約言》《會秋堂詩文集》《杜詩解》等。目前研究,僅書法界對其書法作品鑒賞較為充分,對其詩文探究較少,然宋曹一生作詩甚多,名震江淮一代,時人對此有很高的評價,如王之楨言其“與古今大家名家者相枕藉”。
宋曹詩文作品《會秋堂詩文集》刻本現(xiàn)已散佚,僅存兩本輯錄稿本。一為周夢莊先生在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收集整理的《會秋堂詩集》;一為趙嶰山先生輯錄的《會秋堂集》,現(xiàn)收錄于《中國稀見史料》第十九冊。從趙本對宋曹詩歌體例的劃分來看,幾乎涵蓋了絕大部分詩體,并且尤以五律、七律見長。題材亦十分豐富,包括祝壽悼亡、詠史詠物、自述生平、贈答贈別、山水游記、題畫題像、登臨懷古、歸隱閑適、交游訪友、次韻限韻、民生疾苦、思歸懷人及一些記事雜詩等,其中以贈答交游詩、題詩占多數(shù),可見宋曹交游人脈之廣。
二、交游之風(fēng)
宋曹一生交友甚多,交游之風(fēng)成為其詩歌顯著特色。其所交之人包括明朝遺民、清廷大吏、地方士紳、詩人學(xué)者、書畫篆刻家等,還有僧侶及親屬門生。交游之地遍及淮安、揚州、鎮(zhèn)江、蘇州、南京、杭州等地。交游詩中多是流露對他人優(yōu)秀才華、品行素養(yǎng)的認(rèn)可和贊賞。如歌行《題汪舍人小像·和豹人杜于皇長歌行》云:“舍人情性最瀟灑,與我結(jié)交愛我野?!笨梢娝?、汪二人相交實為意氣相投,灑脫不拘,且詩中也毫不避諱對友人詩畫作品的評價,相互切磋,實為文人雅致。
明清鼎革時宋曹隱居,以詩文書法會友。其中與“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交往密切,常在詩中論贊其書法詩文“處于論文真絕世”“筆意由來師獨古”,亦有許多唱和之作,如《臘底同陳其年許無錫集冒辟疆齋中·別后·余獨步水繪園賦贈·分韻得傳字》。詩中故老相依的喜悅只是短短一瞬,離別的孤獨蕭然之愁氤氳難散,這種與至交好友的交游詩作情感更為真摯,看似平和無波,又不使真情付之闕如。
除冒襄外,宋曹與復(fù)社成員萬壽祺亦交游深厚。萬壽祺是清初遺民書畫家、詩人,著有《隰西草堂集》。二人相差17歲,然性情相近,在文學(xué)、書法上均有造詣,歸隱后相互交流,切磋文藝,留有《題萬年少隰西草堂》《辛卯浦上與諸子訂交》等作。詩中“嘗把朱欄留浩骨”“白沙滿地留知己”亦是宋曹對萬氏選擇歸隱,抱潔守志精神的極大贊賞,二人惺惺相惜,遺民文人對忠誠二字的堅守在詩歌中可見一斑。
詩集中表現(xiàn)交游之情的作品還有很多,如《題六忍居士朱爾深深柳堂》《次胡天仿韻為禇心瞻題晚翠堂》《晚過靈隱寺訪晦大士》《送邱元甫入蜀》《同人集雨花臺》等,另有一些懷念故友的詩作,情感真誠,質(zhì)樸自然,直指人生操守,基調(diào)感傷,卻是縱心所欲,清晰地反映了清初文人退守園田、交游四方,以氣節(jié)相勉的社會歷史現(xiàn)實。
三、宗杜紀(jì)實之風(fēng)
清初詩壇,宗唐仍為一種較為普遍的詩學(xué)現(xiàn)象,而宗唐者必宗杜,遺民詩人尤甚,或許他們對杜甫有著異代同悲的心理感受。宋曹詩歌明顯帶有這樣的色彩,突出表現(xiàn)為對民生疾苦的真實記述,感時憂世,筆力遒勁,多次記載了康熙年間的鹽城地震、黃河水患、饑荒等災(zāi)難。如《地震歌》《前異災(zāi)行》《夫役嘆》《淮南大水兼?zhèn)卣稹贰痘疵窨唷贰犊嘤陣@》《地復(fù)震兼悼水患》《地復(fù)震》《黃河水災(zāi)詩》等。他的詩字字血,聲聲淚,有浩然正氣,也有無奈嘆息,尤其是幾首地震詩,描述的是關(guān)于1688年7月25日莒縣8.5級大地震及震后兩年內(nèi)發(fā)生的多次余震情況,用詩歌的形式及耳聞目睹的親身體驗,對當(dāng)年那場曠世奇災(zāi)做了十分詳盡的記載。
《地震詩》刻畫了地震來臨時驚心動魄的過程,細致入微,猶如工筆描摹,形象地展現(xiàn)了震前的各種天氣異象,“蒼鼠群游亂格斗,古廟陰幽竄老鬼”,感受直觀如臨眼前。宋曹為民疾呼,哀民之哀,痛民之痛,末句“人生一去何時還,我今一宿鬢如草”表現(xiàn)出面對浩劫,自己憂心如焚卻又無能為力的巨大痛苦?!兜貜?fù)震》中更是講述除了天災(zāi),亦有人禍,飽含對無恥官吏的鞭撻和痛斥,對官府的控訴和不滿??梢圆孪胨尾茏鞔嗽娭木骋蝗绠?dāng)年之老杜,頗有其感時哀民之遺風(fēng)。
另有記錄當(dāng)年黃河水災(zāi)的詩歌,如《前異災(zāi)行》清晰真實地再現(xiàn)皇華亭水勢兇猛,濱海射陽城內(nèi)難民賣子換米,尸橫遍野的悲慘場景,并且在“提兒挾女市中走,小兒換米只一斗”一句詩下有注曰:“時民有以周歲兒投水者,有棄三四歲兒博一餐者,有以五六歲兒換米麥斗許者,甚至十余歲兒,止換米二三斗許?!绷碛性娋洹耙蝗樟魇迨?,兩月流尸不可數(shù)”,詩注曰:“二月十九日,城外報餓人五十七,死泊堤下?!笨梢娝尾苌钊霝?zāi)區(qū),各類數(shù)據(jù)清晰,通過詩下注這一特殊形式,彌補了歷史上這場災(zāi)難鮮為人知的一面。
再如《夫役歌》《淮民苦》等詩歌,描述淮民可憐之狀,語言簡練自然,沒有過多藻飾,但對夫役的同情哀嘆以及對官吏種種酷刑的痛恨、不滿在詩歌中一眼可知??梢娝尾艿倪@類紀(jì)實詩歌一如杜甫詩“詩史”特征,補史之遺,且還具有杜甫與天下人同悲的大胸襟、大氣魄,值得后人深思和揣摩。
四、遺民之風(fēng)
宋曹是一位遺民詩人,詩歌遺民色彩濃厚。一方面體現(xiàn)在憑吊故人、故地時濃厚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隱居不仕、躬耕自居時的傷古悲今之情。
愛國情懷突出表現(xiàn)為對金陵城的感念。宋曹曾寫下十七首七言絕句記錄明清易鼎后南京變化的詩歌,《會秋堂集》中收錄《重入金陵》和《亂后復(fù)入建康書感》兩首。明清易代之際,金陵城作為六朝繁華之地,雖未經(jīng)炮火順降易手,但也早已不再是昔年盛世之所。宋曹重入金陵,今昔對比沖擊巨大,身為前朝遺民不禁感慨良多。詩冊中多次反復(fù)出現(xiàn)“昔日”“回首”“憶當(dāng)年”“夢幾遷”“舊時”等字眼,遺民似客的切身感悟以詩句形式展露出來,反映的是故地重游時已物是人非的萬千感慨。金陵作為自古以來的皇城,繁華之余亦是凝聚遺民情懷的核心之地,宋曹這種“客心”展現(xiàn)的是金陵易主、昔盛今衰的大失落和大悲痛。除了直面感受外,其憑吊詩也可見濃厚的遺民情愫?!额}陸公祠》《吊司石磐墓》兩首悼念南宋民族英雄陸秀夫及民族志士司石磐的詩歌,人物一古一今,寄托了宋曹的緬懷之思和愛國之情,以及對二人節(jié)操的最高禮贊。天窮宋室亦是天窮明室,宋曹的心境與陸秀夫應(yīng)是一致的,家國破敗,一腔衷心寄托無門,亦無力扭轉(zhuǎn)故國衰亡的事實,心中愧恨、惋惜之情透過陸秀夫那崖山一躍更為凄楚動人。悼念司石磐更展現(xiàn)其一身正氣,兵敗不屈而英勇就義的民族志氣,慷慨悲歌,感人至深。遺民氣節(jié)、遺民風(fēng)骨俱顯。
展現(xiàn)遺民之風(fēng)的另一類作品就是其爰返初服、蔬枰自力的詩歌。如《懷蔬枰草堂》及《蔬枰草堂雜詩》四首。哪怕是歸隱躬耕詩作,亦能表現(xiàn)宋曹對出仕為官的不屑,志氣風(fēng)骨一如松柏傲然不屈,卻依舊是“郁郁不得意,言之心中悲”。蔬枰草堂景色描寫亦多是云松竹石等高雅之物,因所居主人遺民心境之故,帶有了蕭瑟寂寥、孤獨悲涼的情愫,個人體悟和時代色彩融于外在景物,不肯屈節(jié)的抉擇在其詩歌中得到印證。宋曹的歸隱沒有那種采菊東籬的恬淡閑適,而是扎根現(xiàn)實處境,哀時感舊,筆作劍鋒,悲壯有力而又痛心疾首。
五、結(jié)語
宋曹一生創(chuàng)作詩文數(shù)量十分可觀,其詩頗具風(fēng)骨。交游詩融入其耿直不阿的真性情,與友人詩酒唱和亦顯其真情灑脫、不虛不假,對理解明末清初遺民文人的處境和心境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紀(jì)實詩遵循宗杜思想,記錄詳實,補史之遺,對百姓的生存現(xiàn)狀進行細致描摹,遺民情愫中的忠君、愛國、憂民之情貫穿主線,以詩人之慧眼觀民生之多艱,悲痛之情從胸中迸發(fā)。詩歌語言質(zhì)樸平實,猶如白話,不加刻意雕鏤,自然簡暢,通俗易懂,然真情蘊含其中。觀宋曹之詩,情感是放在第一位的,遠重于詩歌技法的錘煉,因而他的詩歌不僅是歷史的再現(xiàn),更是其性情的外露。正如胡介對其評價:“既讀其詩,蕩滌曼靡,壹歸性情,而磊落坎壞,卓然自立,如其人身世之際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