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平
從前的日色慢,車、馬、郵件都慢……
—題記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zhuǎn)眼間,小平屋都已變成高樓大廈了。當我面對一棟棟的樓房時,心里卻空蕩蕩的。我很懷念從前的“慢生活”,那個每天清晨都能見到縷縷炊煙的生活。
在這樣一個科技比較發(fā)達的時代,許多人總認為有錢,就能過上所謂有品位、高格調(diào)的生活。沒錢,就只能過一種緊巴巴的生活。然而,那些有錢人所過的生活,真的就是幸福生活了嗎?從前,沒有昂貴的西餐,常見的是蘿卜干、花生米和白米粥;沒有舒適的空調(diào),只有一棵棵長滿“胡須”的老榕樹;沒有六車道的大公路,只有總是飄著塵土的沙土路……可那時的人們,安居樂業(yè),也把日子過得很是美滿。
我很喜歡那樣的慢生活,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慢生活與我漸行漸遠了。我是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孩子,雖說在城里讀書有好幾年了,但城里的喧嘩熱鬧讓我覺得浮華,我更喜歡農(nóng)村的悠閑生活。
小時候,我是跟奶奶住在一起的。夏天,太陽剛從地平面升起的時候,就可以聽到奶奶刷鍋的沙沙聲。早晨五六點鐘,便可以聽到公雞的啼叫聲,它也不知不覺地成了我的小鬧鈴。每當公雞啼叫時,我都會立馬起身洗漱。當我下樓時,奶奶正好在淘米,她把洗好的米倒入鍋中,把鍋放在火爐上,取一把干燥的木麻黃枝丫點燃放入爐中,再放入兩三根粗細不一的木頭,接著便喊我:“你在這里候著,火小了就多添幾把,待蒸氣撐起鍋蓋了,也就不用再添柴了?!边@話,就像復讀機一般,我聽得都滾瓜爛熟了,卻一點兒也不覺得厭煩!
奶奶去后院喂雞了。她總愛一邊撒和著米糠的飯團,一邊吹著口哨,公雞和母雞被招了過來,一群小雞也“屁顛屁顛”地跟在母雞后面過來了。那又何嘗不是一幅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呢?
喂完雞,奶奶通常會劈會兒柴,她的動作很嫻熟:先把木頭放在一個樹樁上,斧頭先對準了,然后才用力一劈,那木頭瞬間就成了兩半。我看著奶奶劈柴的動作,不經(jīng)意間就出神了,有時爐里的火都快滅了也不知道,直到奶奶抱著一堆木柴往柴房走,我才回過神來……
早上,奶奶有聽戲的習慣,當她炒菜時,總會打開收音機聽戲曲,我聽那腔調(diào),應該是潮劇。那戲曲每次都會連續(xù)播放,一直到奶奶把碗筷洗完后,才會結(jié)束。
從前的生活總是令人回味無窮,我多想回到從前的生活?。?/p>
經(jīng)常聽長輩說:“你們這一代人可真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呀,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哪有什么電腦、手機,家里要是有臺電視機,那已經(jīng)是全村的富人嘍!”是啊,對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現(xiàn)在的一切可能都充滿了神奇,可對我而言,最幸福的生活模樣莫過于“炊煙裊裊”!
點評:此文充滿生活氣息,很接地氣,作者通過寫農(nóng)村的悠閑生活,與而今的城市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作者心里,那有“炊煙裊裊”的農(nóng)村生活才是最幸福的,最美妙的。表達了作者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昔日慢生活的深切懷念之情。(指導老師:蔡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