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東梅
(連云港市眼科醫(yī)院 眼科,江蘇 連云港 222000)
眼瞼黃色瘤是多見于中年婦女的一種脂質代謝障礙性皮膚疾病,主要發(fā)生在上眼瞼內眥處,邊緣明顯,有時會波及到下眼瞼而形成黃斑圈[1]。目前,手術切除是臨床上治療眼瞼黃色瘤的理想方法,對于單個較小的眼瞼黃色瘤,只需進行單純手術切除即可達到較好的療效,而對于較大的眼瞼黃色瘤,通常需要對受損皮膚進行修復及植皮等,方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2]。本研究探討了眼輪匝肌皮瓣修復對眼瞼黃色瘤術后皮膚缺損的療效及治療滿意度。以期為眼瞼黃色瘤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指導?,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間收治的眼瞼黃色瘤患者40例(80眼)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瞼黃瘤面積大?。? mm2,初次接受手術治療,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青光眼、感染性等其他眼病,術前血壓、血糖檢查結果異常,不愿意參與本研究者。根據(jù)患者采用的不同修復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0例(40眼),對照組 中 男3例,女17例;年齡45~67歲,平均(51.81±5.26)歲;瞼黃瘤面積大小15~35 mm2,平均面積大小(28.74±7.52)mm2。研究組男2例,女18例;年齡45~68歲,平均(52.07±5.51)歲;瞼黃瘤面積大小15~38 mm2,平均面積大小(29.07±7.68)mm2。研究經(jīng)院倫理會批準,兩組性別、年齡及瞼黃瘤面積大小等臨床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采用風箏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手術范圍標記在黃色瘤外1~2 mm位置,根據(jù)黃色瘤面積大小,設計風箏樣皮瓣,大小約為黃色瘤面積的2.5倍左右,待患者消毒及麻醉后,切除黃色瘤組織,全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并推動部分皮下組織使其無張力覆蓋黃色瘤缺損皮膚,直到理想覆蓋,縫合皮膚手術切口。
研究組采用眼輪匝肌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第1條重瞼線標記位置在患者上瞼緣上方5~6 mm處,然后根據(jù)黃色瘤面積及上眼瞼皮膚松弛度情況再合適位置標記第2條重瞼線,待患者麻醉起效后,切除黃色瘤與黃色組織,然后切開事前標記好的第1、第2重瞼線,然后行眼輪匝肌皮瓣修復,切除多余組織直到修復完美,縫合手術切口。
術后處理:所有患者術后紗布棉花墊后繃帶加壓包扎24h,禁止冷敷,根據(jù)修復皮瓣血供、色澤等情況,避免皮瓣壞死,術后7d拆除縫合線。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fā)癥等,隨訪6個月,觀察兩組黃色瘤復發(fā)情況,根據(jù)隨訪結果是否出現(xiàn)皮膚萎縮、疤痕及美觀等評價治療滿意度。手術時間為麻醉起效后至切口縫合的時間;患者術中出血量的計算采用常規(guī)紗布稱重法,失血量=浸血后的紗布總量-浸血前的干紗布重量。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研究組手術時間(51.06±8.57)min長于對照組(40.26±6.43)min,術中出血量(16.20±4.85)mL多于對照組(11.13±3.24)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指標比較(±s)
組別 眼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 40 40.26±6.43 11.13±3.24研究組 40 51.04±8.57 16.20±4.85 t 6.375 5.498 P<0.001 <0.001
所有患者中,僅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1例感染,無其他并發(fā)癥;截止6個月末次隨訪時,兩組術后各出現(xiàn)1例復發(fā),兩組術后感染及復發(fā)情況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末次隨訪時修復的皮瓣顏色與周圍均相同,未出現(xiàn)皮瓣萎縮、疤痕等情況,研究組治療滿意度(97.50%)高于對照組(8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復發(fā)率及滿意度比較[n(%)]
眼瞼黃色瘤是由網(wǎng)格真皮結構及皮下脂肪組織堆積而成的引種淡黃色隆起性包塊,因眼瞼位置血管豐富、皮膚薄弱,隆起性淡黃色包塊易透過皮膚顯現(xiàn)出來,影響面部美觀。眼瞼黃色瘤的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目前,臨床上關于眼瞼黃色瘤的發(fā)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眼瞼黃色瘤的發(fā)生與血液中膽固醇增高存在密切關系,長期、大量的膽固醇沉積眼瞼皮膚組織內,初期多呈現(xiàn)出米粒大小的隆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患者年齡增大,眼瞼瘤也隨之增大,大者甚至占據(jù)大半部眼瞼皮膚,給患者造成巨大煩惱[3-4]。對于較小的眼瞼黃色瘤,通常給予手術切除即可取得較好的療效,而對于面積較大的,術后通常需要進行皮瓣修復和移植。
眼輪匝肌皮瓣修復術最早是由日本學者Yoshimura首次使用,由于眼瞼及眼輪匝肌血運豐富,其淺層存在豐富的血管動脈網(wǎng),因此,移植眼輪匝肌皮瓣后的存活率高,臨床應用相對廣。熊文龍等[5]報道顯示,眼輪匝肌皮瓣長度及寬度可達到缺損皮膚的3~5倍,這為眼輪匝肌皮瓣修復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研究以風箏皮瓣修復術作為對照研究,探討了眼輪匝肌皮瓣修復術對眼瞼黃色瘤術后缺損皮膚的修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長于或多于對照組。其原因是由于風箏皮瓣修復術中只需適當游離皮下組織覆蓋需修復皮膚缺損組織即可,術中并未對進行重瞼術,而眼輪匝肌皮瓣修復術進行了重瞼術,因此手術時間更長,手術出血相對更多[6]。但研究組術后對修復效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眼輪匝肌皮瓣修復術對眼瞼黃色瘤術后修復治療的滿意度更好。同程茜等[7-8]相關報道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眼輪匝肌皮瓣修復術對眼瞼黃色瘤術后皮膚缺損的修復效果好,術后復發(fā)率低,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高,在眼瞼黃色瘤患者術后皮膚缺損的修復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可進行進一步的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