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天語
(樂山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樂山 614000)
廣泛性焦慮障礙(General Anxiety Disorder,GAD)是一種以焦慮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精神障礙,患者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膽、緊張不安,并有顯著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肌肉緊張及運動性不安。患者往往能夠認識到這些擔憂是過度和不恰當的,但不能控制,因難以忍受而感到痛苦。病程不定,但趨于波動并成為慢性。該病在我國的終生患病率約為4.1%~6.6%,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1]。目前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正念由卡巴金博士引進心理治療領域后,迅速成為新興的熱門療法,核心在于讓個體有意識地覺察、將注意力集中于當下,而且對當下的一切感受都不做評判[2]。本研究通過對44例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進行為期8周的正念認知療法干預,為探索更好的治療措施提供依據。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9年至2020年在我院心身醫(yī)學科就診的患者。納入標準:(1)自愿參與研究者;(2)確診為廣泛性焦慮障礙者。排除標準:(1)有器質性軀體疾病者;(2)患有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者;(3)年齡大于60歲,或文化程度低于初中者;(4)無法全程參與治療者。
患有廣泛性焦慮障礙且能完成8周治療的人群難以尋找,故采用方便抽樣法。本研究最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對象44人。
一般情況調查表:由研究人員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病情、用藥情況等。
廣泛性焦慮量表(General Anxiety Disorder-7,GAD-7):該量表共7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將總分相加,分數越高提示廣泛性焦慮越嚴重。本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92,重測信度為0.83,信度良好[3]。
第一周:超越自動導航。目標:(1)成員相互認識,建立團體信任;(2)質疑慣用但無效行為的合理性;(3)確定處理煩惱的新目標。具體活動方案見表1。
表1 “超越自動導航”團體方案
第二周:直接感受。目標:學習對當下的有意識、非評價的覺察。具體活動方案見表2。
表2 “直接感受”團體方案
第三周:連鎖反應。目標:(1)認識事件—感受—行為的連鎖反應;(2)不適感受出現(xiàn)時,盡量減少回避反應。具體活動方案見表3。
表3 “連鎖反應”團體方案
第四周:一切如其所是。目標:培育即便處在不愉快的感受中,仍能體驗平和與滿足的能力。具體活動方案見表4。
表4 “一切如其所是”團體方案
第五周:想法只是想法。目標:學習將想法僅僅視為心理事件,降低思維反芻的影響,讓自身更多的與此時此刻聯(lián)結。具體活動方案見表5。
表5 “想法只是想法”團體方案
第六周:討論。討論正念練習中遇到的困難,并商量合理的應對方式。
第七周:行動的目的。目標:了解行動意圖對結果的影響,學習遇到障礙時,覺察并改變行動的意圖。具體活動方案見表6。
表6 “行動的目的”團體方案
第八周:正念生活。目標:(1)習慣正念模式,將正念與日常生活相結合;(2回顧團體歷程,討論困惑分享收獲;(3)結束團輔活動,處理分離情緒。具體活動方案見表7[4]。
表7 “行動的目的”團體方案
44名患者中13名男性,31名女性,平均年齡(28.14±9.44)歲;青少年組中4名男性,8名女性,平均年齡(16.83±1.34)歲;成年組中9名男性,23名女性,平均年齡(32.38±7.41)歲。
配對t檢驗結果顯示,基于正念認知療法的心理干預對44名患者產生了積極影響(t=6.49,P<0.001)。按人群進一步細分顯示,該干預方案對中學生效果不佳(t=0.37,P>0.5);對成年人效果較為理想(t=8.62,P<0.001)。結果見表8,9,10。
表8 患者干預結果分析(±s,分)
表8 患者干預結果分析(±s,分)
images/BZ_10_495_1935_521_1966.png±s t值 P值干預前 14.20±2.66 6.49 0.000干預后 10.32±3.68
表9 中學生組干預結果分析(±s,分)
表9 中學生組干預結果分析(±s,分)
images/BZ_10_495_1935_521_1966.png±s t值 P值干預前 14.42±2.68 0.37 0.718干預后 14.08±2.54
表10 成年組干預結果分析(±s,分)
表10 成年組干預結果分析(±s,分)
images/BZ_10_495_1935_521_1966.png±s t值 P值干預前 14.13±2.69 8.62 0.000干預后 8.91±2.99
正念訓練主要在于增強對感受的體驗與全然接納,活在當下和不評判是其基本思想。根據患者反饋,作用點主要在于以下兩方面:
(1)認知改變:通過講解心身醫(yī)學基本知識,使患者意識到情緒的表達方式及無實體病變軀體不適的原因,減輕了患者對不適癥狀的對抗程度;通過講解正念的基本理念,使患者對情緒有了正確認識,對失落、憤怒、擔憂等負面情緒有了接納而非對抗的意識。當對情緒及軀體反應有了正確的認識后,部分患者在第一次團體治療現(xiàn)場就表示自己沒有那么煩躁了。
(2)通過練習正念技術,如觀呼吸、身體掃描、探索困難、日常正念等,激活了前額葉背外側皮質和前扣帶皮層等腦區(qū),使患者逐步開始觀察不適感受,并保持相對平和的狀態(tài)[5]。隨著練習的進展,部分患者表示當出現(xiàn)軀體不適時,可以在對不適感受進行描述的基礎上,配合呼吸軟化或者擴散不適感覺,比如將腹部的灼熱感進行擴散,變成全身的溫熱感。
本研究顯示,正念認知療法團體治療對成年人效果明顯優(yōu)于中學生,可能存在以下影響因素:
中學生正處于大腦發(fā)育期,情緒調節(jié)能力相對較弱,無法安靜進行練習。
受制于現(xiàn)實調節(jié),如功課負擔重;住校生無法將手機等播放音頻的電子設備帶入學校,以致工作日無法進行練習。
中學生焦慮更多由社會因素導致,如家庭關系不佳、同伴矛盾等,外部環(huán)境不穩(wěn)定,僅僅針對本人進行干預往往事倍功半。
結合本研究結論,建議在患者就診過程中增加有關正念思想的健康教育,教導患者正確認識與對待情緒;在對青少年患者實施正念相關干預時,建議以有軀體動作的練習為主,如正念飲食、正念行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