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快速發(fā)展,文物探索進程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文物出土并得到修復與展示,而在文物的長期保管進程中,還會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zhàn),因此在文物保管領域根據(jù)文物具體特征選擇對應的科學技術,對于保護文物質量并延長其壽命有著積極的作用?;诖?,文章就文物保管現(xiàn)狀、文物保管領域科學技術的實踐途徑進行了論述與分析。
關鍵詞:文物保管領域;科學技術;實踐
引言:
實現(xiàn)文物保管領域科學技術的實踐,需選擇適宜的科學技術來分析文物的具體種類、特征以及保管條件等,引入相應的科學技術實現(xiàn)對其的針對性保管,并以信息化技術來監(jiān)管其后續(xù)保管進程,以此來實現(xiàn)對其全方位的保護與管理,延長其壽命的同時,保證其質量水平一直處于較高層次。
一、文物保管現(xiàn)狀
我國針對文物的保管工作,向來極其重視,在中國各方面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多年前的文物一一重現(xiàn)世人面前,并加以修復與保存,并以其為基礎散播文明。在當前文物保管框架下,除了開始階段的文物修復之外,更多的文物保管工作是在各個博物館、典藏館中進行的,因此如何通過現(xiàn)代科學技術來進行文物保管成為當前很多館的核心任務,這些科學技術的出現(xiàn)與應用,不但保護了文物的安全,延長了其壽命,而且在相互配搭與團結協(xié)作之下,使其有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與傳播途徑[1]。
二、文物保管領域科學技術的實踐途徑
1.生物技術
文物保管領域,進入新時期以后,生活科學技術應用程度逐漸加深,其對于紙質文物、紡織品、石質文物的保管與維護有著重大的意義。
1.1石質文物保管
在石質文物保管方面,其在保管過程中會出現(xiàn)晶體沉積、腐生礦物、裂化礦物等問題,也會出現(xiàn)一些表面片狀剝落、開裂、粉化等,該領域的科學技術應用,多是先用微生物核酸來進行鑒定,比如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溫度梯度凝膠電泳·擴增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技術、變形梯度凝膠電泳等,通過適宜的檢測技術,可明確檢測文物中進行的微生物活動,以此來明確其是否已經(jīng)遭受微生物污染與腐蝕,并且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害;其次,生物科學技術可用于石質文物加固與修復,應用的領域多在生物礦化、生物清洗,在生物清洗時其是通過硫酸鹽還原菌來風化大理石表面,然后將硫酸鈣轉變?yōu)榉浇馐?,以此來實現(xiàn)硫酸鹽污垢清除與提升石質結構表層穩(wěn)定性的目的。在生物礦化時,則是通過生物誘導與生物控制兩種方式來礦化,該種礦化原理是通過生物生理活動來引發(fā)周邊環(huán)境變化來進行生物礦化,其中生物礦化是生物生理活動造成的,其在化學、物理、構造三個層面被生物控制進行礦化[2]。
1.2紡織品文物保管
生物科學技術對紡織品的保管,突出作用在清洗上,比如通過微生物活體細胞代謝釋放相應的物質來清洗并且分解紡織物上的各種污物,并最后化為無害無毒水溶性物質,主要應用的是三種方式:生物物理技術、生活化學技術、生物酶技術。生物物理技術選擇生物細胞增長加速聚合物分解、電離以及質子化,最后對其污染物進行機械化破壞,使其分裂為更容易清洗的新物質;生物化學技術依賴的是微生物聚合作用,并生成無害新物質;生物酶技術通過酶來分解催化蛋白質等污垢淀粉,清洗附著在紡織物上的污垢。此外生物科學技術還可修復與加固紡織品,比如將蔗糖布置在需加固紡織品表面,再選擇適宜微生物菌群,給予其最好的生長環(huán)境,可連接蔗糖分子為纖維絲,搭接原本存在缺陷的額絲織品,發(fā)揮其加固與支撐作用,對文物外觀、強度不會存在影響,且不會帶來有害物質[3]。
1.3紙張文物保管
生物技術用于紙張文物保管,主要是控制其存放區(qū)域的環(huán)境溫度,搭配使用滅菌原理、化學技術來存放紙張,以此來降低微生物對紙張的損害,還可選擇漂劑漂洗,移除紙張表面層污跡與菌斑。
2.信息科學技術
應用于文物保管中的信息技術,包括掃描電鏡技術、三維景深立體顯微觀察技術、X射線熒光光譜技術、X光照相技術等。X光照相技術可通過X射線對目標文物照相,獲取其材質信息、形態(tài)特征等,以此來發(fā)現(xiàn)其缺陷、裂紋等信息,再結合材料數(shù)據(jù)、文獻資料等對其加以分析與研究,最后總結出相對可行的保管策略;X射線熒光光譜技術通過X射線激發(fā)被測文物,不同元素處于激光下會有特征差異明顯的X射線,會有各種形式的熒光波長,通過該種技術的實施能夠明確文物中各項元素的含量;X射線熒光光譜技術是一種半定量、定性技術,其與X光照相技術原理一樣,可精準判斷文物特征,實現(xiàn)對其針對性保管[4]。
此外通過信息技術,可錄入各項文物的三維結構、影響信息、文獻資料等,將其以數(shù)字化形式編輯與展示,減少了其在搬運中的磕碰與損害等。并可通過信息化技術來對各個文物進行系統(tǒng)化的分析,對其深層次內容進行探索與研究,這對于其未來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3.三維景深立體顯微觀察技術
三維景深立體顯微觀察技術在文物保管中的應用主要在立體視覺物象獲取,通過該項科學技術,能夠系統(tǒng)、全面檢查文物表面難以通過肉眼來觀察與確認的顯微特征,其除了具備立體顯微鏡各項技術特征之外,還兼有金相顯微鏡特征,可對被測物體微觀組織實施觀察與分析,探索目標金屬合金生成、冶煉、澆筑與制備工藝等。此外掃描電鏡技術亦可有效保護文物,其基本工作原理:通過電子束對文物樣品表面進行轟擊,然后激發(fā)出X射線、背散射電子、次級電子,采集完這些轟擊結果之后,獲取文物成分信息、微觀形貌等,再進一步明確其整體特征,制定對應的保管方案,實現(xiàn)對其專項保護。
結語:文章就文物保管領域科學技術的實踐進行了論述與分析,探討了各項科學技術對于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要求相關人員探究科學技術在文物保管中的應用時,能夠從文物本身組織與特征出發(fā),制定針對性的保管策略,引入最合理的科學技術,實現(xiàn)對其高質量的保管。
參考文獻
[1]王亞麗.淺談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中的應用[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9, (3):157-157.
[2]胡東波.館藏文物保護中的科學與技術[J].中國博物館,2019,(1):87-89.
[3]何流.我國文物保護科學技術應用歷程,現(xiàn)存問題及未來發(fā)展[J].中國文化遺產(chǎn),2019, No.93(5):61-68.
[4]戴子佳.甘肅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huán)境現(xiàn)狀調查與保護技術的應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0,(6):37.
作者簡介:張鵬(1982年11月28日),男,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qū),漢族,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