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雅
歷史洪流,大浪淘沙,洗盡無數(shù)塵埃,也留下許多閃光的名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生于國家危難之時,你選擇了舍生取義之路。雖知必死,卻毅然投身于革命,哪怕前方是懸崖峭壁,或者萬丈深淵。因為,你不愿看到人民生活在水火之中,國家于外侮的蹂躪之下。你帶領著東北抗日聯(lián)軍,把日寇擊得落花流水,你肩上的重任就快完成了,可你卻沒能等到黎明。在白山黑水之間,在廣袤的雪域冰原之上,你倒在了日寇的槍下。楊靖宇將軍,你的名字我們會永遠銘記。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羸弱腐朽、岌岌可危的清王朝,一個反感八股的少年,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四個字。那就是你,你好講經(jīng)世濟民的學問,仰慕鋤強扶弱的草莽英雄。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你的心,那一年,你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對清政府“竟忍以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xié)行徑極為憤慨。你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改革開始頗有成效,可就在你準備發(fā)動對清王朝的致命一擊時,卻遭袁世凱告密。你沒有逃離,從與黑暗抗爭的那一刻起,你就決心堅守到最后一刻。你的名字——譚嗣同,像一盞長明燈,永久地亮在了那個黑暗的帝國里。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
你出身于一個官宦家庭,卻最終站到了父親祖父所在階層的對立面。你終其一生,都在為伸張女權而奮斗,因為你意識到,近代中國的革命,離不開作為“半邊天”的女性。赴日留學后,你加入了同盟會,立志反清,同時還發(fā)表文章,號召婦女解放。革命在日本風起云涌,清政府鞭長莫及。回國后,你們發(fā)動萍瀏醴起義,可起義軍大多數(shù)是農(nóng)民,人數(shù)也不夠,起義暴露后,你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最終,從容就義。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為你題詞:“為革命而英勇犧牲,秋瑾烈士永垂不朽!”
家在左,國在右。在生命的兩旁,你們縱然馬革裹尸、魂系狼煙,也會豪壯地舍家為國。
你們的名字,亮起來了!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在歷史的豐碑上,在人民的心中!
指導老師點評:這是一篇精彩的議論性散文。文章以情為脈,以理為骨,理足氣雄,成者有三:一者,歷史人物信手拈來,妙手取材之法中顯文化底蘊之功;二者,思維結構清晰流暢,“三點”構思,且一脈貫通;三者,文辭義理宏偉壯麗,綺中而有質,艷中而有骨,融殷殷頌贊之情于諍諍論證之理中,可謂“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文感人”。
(責編 / 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