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舒雨 黃惠橋 李 宏 陶品月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護理部,廣西南寧 530007
我國心血管疾病人數(shù)為2.9 億,其中冠心病有1100 萬,且患者數(shù)量仍持續(xù)增長,其是導致患者殘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1]。心臟康復是心血管病二級預防的關鍵組成部分,其中運動處方為其核心內(nèi)容[2]。規(guī)律的運動能夠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功能、運動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3-5]。以往心臟康復運動方式多以有氧運動為主,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抗阻運動能夠提高左心室舒張壓,改善心肌缺血和外周血管功能,并增強運動能力[6-8]??棺柽\動的運動方法包括彈力帶、啞鈴等,其中彈力帶在我國冠心病患者進行抗阻運動研究中應用廣泛。但國內(nèi)外相關抗阻運動研究的運動方法多不統(tǒng)一。本研究通過系統(tǒng)評價的方法,探討彈力帶參與的抗阻運動與常規(guī)運動相較在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效果差異,為冠心病患者進行抗阻運動康復方案的運動方法提供參考和依據(jù)。
①研究對象為冠心病或冠心病經(jīng)皮冠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后的患者;②彈力帶抗阻運動組干預措施為彈力帶參與的心臟康復運動;③對照組干預措施為單一的常規(guī)運動;④主要結局指標包括運動耐力(6 分鐘步行試驗)和心肺功能(峰值攝氧量、無氧閾、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峰值氧脈搏、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峰值功率)。
①綜述、病例報告等非對照研究;②重復發(fā)表的文獻,未能獲取全文的文獻,不相關文獻;③結局指標不符合;④文獻質(zhì)量低下;⑤研究對象≤10 例。
以檢索主題詞和關鍵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英文檢索詞:Coronary Disease、Cardiac Rehabilitation、Resistance Training、Elastic Band、Weight-Lifting Strengthening Program;中文檢索詞:冠心病、心臟康復、抗阻運動、力量訓練、彈力帶。由2 名研究者對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wǎng)、維普網(wǎng)、萬方、中國生物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自建庫至2020 年10 月。
2 名研究者獨立對文獻進行篩選和數(shù)據(jù)資料提??;如遇分歧則由第3 位研究者討論解決。資料提取包括一般資料(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等);樣本信息(樣本量)、干預措施(運動方式、頻率、強度)、結局指標。采用Cochrane 風險偏倚評估工具[10]對納入文獻進行質(zhì)量評價。評價內(nèi)容包括:隨機序列產(chǎn)生、分配隱藏、盲法、結果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選擇性結果報告和其他偏倚來源。滿足以上所有標準為A 級(低度風險偏倚);部分滿足為B 級(中度風險偏倚);全不滿足為C 級(高度風險偏倚)。
使用RevMan 5.3 軟件對提取的文獻內(nèi)容進行meta 分析,采用Q 檢驗和I2檢驗對納入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異質(zhì)性檢驗,若I2≤50%,P≥0.1,則認為各研究同質(zhì)性較好,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若I2≥50%,P≤0.1,則認為各研究存在異質(zhì)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檢索文獻976 篇,最終納入12 篇文獻[11-22],均為中文文獻,流程圖見圖1。12 篇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納入文獻質(zhì)量等級均為B 級,因以運動鍛煉作為干預措施,故在盲法分配和實施方面難以做到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雙盲法。12 篇文獻中均提到了“隨機”二字,其中10 篇[11-14,17-22]闡明了隨機分配序列的具體方法;所有文獻均對結局進行了完整的報道,明確報道失訪及退出的原因。質(zhì)量評價見圖2。
圖2 偏倚風險質(zhì)量評價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2.2.1 彈力帶抗阻運動對患者心肺功能影的響 共10 項研究[11-14,16-17,19-22]從峰值攝氧量、無氧閾、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3 個方面比較彈力帶抗阻運動對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峰值攝氧量(I2=86%,P <0.000 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I2=86%,P <0.0001)各研究結果間有異質(zhì)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比較;無氧閾各研究結果間同質(zhì)性較好(I2=29%,P=0.2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比較。結果顯示彈力帶抗阻運動組峰值攝氧量[MD=4.01,95%CI(2.62,5.41),P <0.000 01]、無氧閾[MD=2.35,95%CI(2.01,2.69),P <0.000 01]、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MD=8.35,95%CI(5.42,11.28),P <0.000 01]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3~5。
圖3 彈力帶抗阻運動對峰值攝氧量影響的meta 分析
圖4 彈力帶抗阻運動對無氧閾影響的meta 分析
圖5 彈力帶抗阻運動對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影響的meta 分析
2.2.2 彈力帶抗阻運動對患者運動能力的影響 共5 項研究[13-15,18,22]從6 分鐘步行試驗方面比較彈力帶抗阻運動對冠心病患者運動能力的影響,各研究結果間有異質(zhì)性(I2=93%,P <0.000 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比較。結果顯示,彈力帶抗阻運動組6 分鐘步行試驗距離[MD=59.09,95%CI(32.52,85.66),P <0.0001]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6。
圖6 彈力帶抗阻運動對6 分鐘步行試驗影響的meta 分析
納入文獻[11-22]中,研究對象均為冠心病或冠心病PCI 術后的患者,干預措施均為有彈力帶抗阻運動參與的心臟康復運動,干預時間為4~48 周,頻率為2~3 次/周。部分納入文獻[14-16,18,22]中每次運動時間為30~50 min,部分納入文獻[11-13,17,19-21]中運動強度以1RM Brog 疲勞評分、心率儲備法作為依據(jù),運動強度應循序漸進。為了患者安全考慮,每次正式運動前后應增加5~10 min 熱身及放松活動。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彈力帶抗阻運動參與的心臟康復在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運動能力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峰值攝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金標準”,可用于評價心臟病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預后及康復訓練的效果,峰值攝氧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23-24]。無氧閾是監(jiān)控運動強度與評價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標,無氧閾水平的運動強度相當于最大攝氧量強度的60%左右,是保證患者在心肺適應度內(nèi)進行有氧安全運動的“金標準”[25]。無氧閾的增加提示患者機體利用氧能力及耐受能力得到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的增加均可直接影響患者的心輸出量。
6 分鐘步行試驗與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存在獨立的反比關系[26],是評估冠心病患者運動功能和判斷預后的有效客觀指標[27]。峰值功率也是用于評價心功能和運動活動能力的常用指標,峰值功率越高,表示患者運動能力越好[28]。本研究結果顯示,彈力帶抗阻運動參與的心臟康復在改善患者6 分鐘步行試驗方面的效果更為明顯,由此推斷彈力帶抗阻運動可改善血管危險因素,增強患者運動能力,降低死亡率。
①本研究的納入文獻在樣本量、干預時間、運動持續(xù)時間、強度、頻率上均存在差異,可能造成最終測量指標有所誤差;②文獻檢索可能存在不全面問題;③各研究選擇的測量指標、測量時間點的不同,以及部分納入的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導致結果偏倚。
彈力帶抗阻運動參與的心臟康復運動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運動能力。且彈力帶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好、可行性強、不受場地及天氣限制、經(jīng)濟負擔低的特點,更適合我國抗阻運動康復的開展。因此在冠心病的康復運動治療中,可以建議患者適當?shù)脑黾訌椓Э棺桧椖?,?lián)合有氧運動形成個性化訓練方案,為臨床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提供更好的方法,促進患者康復效果,提高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