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蕾
內容摘要:隱喻是一個同時具有語義和語用性質且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和意義。本文從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三個方面探討了語境對隱喻表達與理解的重要作用,從而得出結論:語境是隱喻生成的基礎,它包含了隱喻合理理解所需的必要因素。
關鍵詞:隱喻 語境 隱喻理解
隱喻性語言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現(xiàn)象,在人類的認知以及日常生活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Lakoff(1980)指出 “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存在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彪[喻已滲透到語言、文化、思維和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在人類認知和社會活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語言中的隱喻現(xiàn)象不僅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引起了語言學家的極大興趣,而且作為人類思維的一種普遍方式已成為認知心理學家和心理語言學家的研究熱點,在研究隱喻的功能、記憶、產生、表征、理解等方面產生一定的成果。傳統(tǒng)的隱喻研究主要集中于對隱喻內部機制的討論,或者多數(shù)局限于語義層面對隱喻進行解釋,顯得非常不夠,因為隱喻的使用和理解還牽涉到語境的因素。
一.隱喻的構成
隱喻的構成依賴于兩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但其相似之處需要根據(jù)語境進行創(chuàng)造。當人腦對復雜事物進行感知和加工時,總是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儲存,隨著認知語境的不斷擴大與發(fā)展,人們在記憶中尋找已經存在的事物來建立相關的聯(lián)系。當我們認識新事物,我們通常在頭腦中搜索以前存在的事物,并不斷建立聯(lián)系,形成一個新的概念范疇,從而形成新的隱喻。
隨著我們認知的發(fā)展,概念不斷地在擴充。人腦通常是以簡單的方式在進行認識新的事物,人腦總是在尋求某種事物的特征,通過尋求然后建立新的聯(lián)系并與之發(fā)生關系,從而形成新的概念。比如我們的手,原本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那么當人們隨著認識的逐漸發(fā)展,逐漸發(fā)現(xiàn)手可以發(fā)展成,如“下手,滿手”等等這些隱喻表達方式,于是把現(xiàn)在已有的認識通過認識的不斷深化就逐漸發(fā)展成新的隱喻。
分析隱喻不能只停留在詞匯層面上,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判斷一個詞是否被用作隱喻,僅從語義角度出發(fā)而不考慮語境因素,就無法理解隱喻,甚至無從辨識隱喻。要想清楚說明隱喻的意義,便不能忽視使用隱喻時的交際過程,就語用學而言,隱喻意義有賴于語境的“語段意義”。嚴格來講,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判斷一個詞是否被用作隱喻,一句話是否包含了一定的隱喻意義。因此,要研究隱喻,就必須考慮語境因素??梢哉f,隱喻意義只有在一定的語境范圍內才能實現(xiàn)。同時,也只有依靠具體的語境因素,才能對隱喻意義進行分析和理解。所以,語境對于隱喻的識別與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學者都承認語境因素在隱喻的識別和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他們都沒有試圖詳細闡述語境的作用。束定芳(2000)論述了語境知識在隱喻理解中的作用,認為隱喻的理解可以被看作辨認說話者說該句話時的意圖或目的,話語是通過利用說話者和聽話者共享知識、信仰和假設而被理解的。Johnson(2017)只強調了隱喻的內部邏輯,而沒有闡明為什么隱喻的意義還要受到語境知識的影響。我們認為,不通過語境,語境的意義是無法激活的。
二.語言語境與隱喻
語言語境分成單詞語境和上下文語境,孤立的詞嚴格上來看是不能成為隱喻的,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我們才能夠判斷這個詞是否使用了隱喻,因此僅僅從語義的角度我們是難以辨別是否運用了隱喻,要研究隱喻,必須從文中適當?shù)恼Z境中去研究,即必須考慮語用因素。比如:Internet is highway. highway屬于交通領域,我們僅僅使用語義是難以理解這個詞在這句話中表達的具體含義。但是我們結合語境,如前文說明了我們的互聯(lián)網像高速公路一樣四通八達,快速傳遞,也就是有關網絡的概念可以通過高速公路的概念來表示出來。以我們所知,人們對于高速公路的認識更加的直觀并且能夠讓人們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那么互聯(lián)網在人們中是比較常用的,在我們的概念隱喻中我們可以將互聯(lián)網比作高速公路,進而更加好的理解高速公路這個概念。在中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如:一顆蒲公英小小的種子,被草地上那個女孩輕輕一吹,神奇地落在這里便不再動了……——謝冕《永遠的校園》,在理解這句話中我們需要讀懂全文才能理解這一隱喻,作者就像一粒種子,在北大生根、發(fā)芽、成長、經歷了風雨洗禮,體驗了北大人為精神抗爭以及對自由的執(zhí)著追求。用一顆種子的各種動態(tài)映射出北大人為精神抗爭以及自由的追求,兩者之間通過文中的語境來構建隱喻理解過程,讓我們更能明白篇章的意思,所以要理解篇章中的隱喻,我們必須基于一定的語境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情景語境與隱喻
情景語境指具體參與交際的人、事、場景、交際者的個體心理及相互關系等,以及我們在交際中產生的認識。這是一種動態(tài)語境,它包括在語言交際中影響說話人構建交際意圖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客觀情景語境與主觀情景語境都應受到同樣的重視。隱喻意義的構建與理解要結合具體的情景語境。如:It is hot in here.當不考慮具體的情景語境時,我們只能從本義去理解這句話,會將其理解為“這兒的天氣很熱”。反之,語境如果是在會議室,眾人討論熱烈,這句話的隱喻意義便會脫口而出,帶給我們的自然是另一番意義??梢姡瑢﹄[喻義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情景語境。同樣,說話者有時必須借助具體的情景語境才能表達出一定的隱喻意義。比如:一群小鳥在唱歌。從這句話我們設想的語境一般是在森林或公園里,有一群小鳥在吱吱叫。但是,如果現(xiàn)實語境根本不是在公園,也沒有一群小鳥,而是“一群孩子在屋里唱歌”,那么這“一群小鳥”就必然產生隱喻義。因此一句話是不是隱喻表達我們都需要根據(jù)當時的情景來分析。
四.文化語境與隱喻
文化語境對隱喻的作用尤其重要和顯著。人類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的,任何一個正常的人,其言行都會打上他所賴以成長的文化背景的烙印,比如他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經常所說的話、有哪些禁忌、有哪些人們喜歡的行為等。馬林諾夫斯基把這種文化背景稱為“文化語境”。可以這樣說,文化語境即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包含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價值觀及社會心理等。一個人所賴以成長的文化語境會直接影響他所要說的話和對對方所講的話的理解。
英漢表達同一隱喻意義的方式有時有很大差異,可表現(xiàn)在顏色隱喻、方位、時間隱喻等方面。對比分析中西不同文化中的一些隱喻更能真實地反映不同民族對世界認知和價值取向的異同,進而凸顯文化語境的影響作用。下面來看一些英漢隱喻表達方式差異的具體體現(xiàn):中西方的顏色隱喻就存在著很大差異,比如同樣表達“嫉妒”的含義,英漢所用顏色隱喻詞就不一樣。英語用色彩詞“green”,“green”表示嫉妒的情感隱喻,相當于jealous,常用于green-eyed,green with envy等詞組中。如:He was getting green in the face. “green”被賦予“嫉妒”的含義,來源于西方人的認識觀,他們認為植物的綠色是健康、向上的標志,這對別的顏色是種挑釁,所以用“眼睛發(fā)綠”來比喻“嫉妒”。漢語中常用“眼紅”、“紅眼”、“害紅眼病了”等用眼睛氣得發(fā)紅描寫人嫉妒的樣子,而“紅眼病”的癥狀正好與此相似,是對嫉妒的生動描述。由此可見,中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中國人用“眼紅”、“紅眼”來喻指嫉妒,反映的是形象思維;而西方人用“植物的綠”來喻指人嫉妒,反映的是抽象思維。
另外,英語中有關天氣的隱喻非常多且比較豐富,而漢語中的天氣隱喻相比之下卻少得多,漢英天氣隱喻的不同正透射出了兩種文化的差異。英語中的天氣隱喻之所以豐富,這與其地理、氣候密切相關:英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雨量多、天氣多變的溫帶海洋氣候,自然界的各種天氣狀況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這使得描述這些天氣的詞匯往往具有比喻意義。如: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樣正確)?!跋裣掠昴菢诱_”對于漢文化的人來說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不可思議,但在英語中卻是日常習語,司空見慣。其原因是英國多雨,下雨是很正常的,因而便有了“As right as rain”。從這里可以看出同樣是“雨”這個天氣,在不同的語言里喻意不盡相同,甚至會截然相反,這正是文化語境的不同帶來的語言差異。
在隱喻研究過程中,不可忽視語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因為語境制約著隱喻意義的構建方式,隱喻意義只有在一定的語境范圍內才能實現(xiàn)。同時,也只有依靠具體的語境因素,才能對隱喻意義進行分析和理解,語境對隱喻的識別與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有語言學家也指出任何忽視語境因素的隱喻定義都是不完整的。本文試圖從語境對隱喻意義的構建以及理解所起的作用這個角度,來探討隱喻意義的生成和語境之間的關系。通過上面數(shù)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及文化語境在隱喻表達、辨認和理解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些情況下語境可以決定隱喻的生成;決定隱喻詞匯的具體所指;語境是隱喻構成的基礎和前提。對隱喻意義的討論不能停留在詞匯層面上,而是調動多種語境包括文化語境、習慣表達式等來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隱喻意義,這樣才能更加準確、透徹地理解隱喻意義。總之,語境為隱喻的合理解釋提供所需的一切因素,有效的隱喻分析不能脫離特定語境這一基礎而進行,說話人構建隱喻和受話人理解把握隱喻意義,必須依賴于語境各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說,隱喻意義的編碼和解碼都需要依賴語境。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細致地分析、探討了語境因素是怎樣影響隱喻和理解的。
參考文獻
[1]Lakoff &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Johnson & Mark. 2017. Embodied Mind, Meaning, And Reasoning—How Our Bodies Give Rise to Understanding[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束定芳,2000,《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