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
摘要:在高校美術教育中滲透非遺文化知識、傳承非遺文化精神及民族工藝已逐漸成為趨勢,本文圍繞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對高校美術教育的意義、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融入高校美術教育面臨的問題、非遺文化中民族工藝在高校美術教育的傳承路徑展開論述,希望通過加大科研力度提升高校美術教育與非遺文化的深度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重視保護非遺文化,并將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在高校學習中得以傳承。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 非遺文化? 民族工藝? 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J20-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9-0089-03
非遺文化的形成歷經漫長時間的演變,透過非遺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人們可以看見歷史、感知人文,并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軌跡、規(guī)律。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科學傳達非遺知識是對教學內容的提升,是對教學體系的優(yōu)化。在實際情況中,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融入高校美術教育仍然面臨一些困境,具體來說:重視程度不足、融合路徑單一、缺乏傳承意識。積極探究高校美術教育中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傳承相關問題,旨在更好地解決這些困境,促進非遺文化與美術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非遺文化的內涵概述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明確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文化),指的是被團體、群體,或者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事物,這種事物一般指:“知識體系”“表演形式”“實踐活動”“特殊技能”等。在“特殊技能”方面,還包括與技能相關的工具、場所、工藝品等。目前,非遺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1)表演藝術,例如: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tǒng)戲劇等;(2)社會實踐活動、特殊儀式、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民間雜技、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3)口頭傳統(tǒng)和表現(xiàn)形式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語言,如:《格薩爾王傳》《江格爾》等;(4)傳統(tǒng)手工藝,如剪紙、刺繡、木偶戲、彩陶燒制技藝、漆藝、金屬鏨刻工藝、景泰藍制作技藝、鋦瓷技藝等;(5)知識體系,如:中醫(yī)針灸、蒙醫(yī)蒙藥等。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關于非遺文化的內容、形式已經進行詳細劃分、說明。非遺文化的范圍和涉及的項目較多,以“表演藝術”為例,在這一項內容中主要包括:傳統(tǒng)音樂、舞蹈、戲劇、木偶、皮影等多種藝術形式。當前,社會大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并不全面,受到普及程度的影響,大部分民眾的認知仍然停留在京劇、書法、中醫(yī)等領域,有很多珍貴的非遺文化和民族技藝正逐步遠離或者消失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被大眾所知曉。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習、傳承、弘揚非遺文化中的民族技藝,尤其是青年學生作為文化的傳承者之一,更加要重視對非遺文化的學習。
在高校美術教育中,學生要學習掌握如何感知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通過非遺文化的熏陶,學生可以深度接觸、挖掘美術素材和文化現(xiàn)象,有利于提升學生整體的感知能力、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學習、傳承、弘揚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真正走進大眾生活,可以感染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充實人們的物質世界。
二、非遺文化中民族工藝對高校美術教育的意義
(一)豐富美術教育內容,發(fā)揚傳統(tǒng)民族工藝的先天優(yōu)勢
非遺文化進入高校美術課堂,可以讓美術課堂更豐富、更活躍。具體來說,一方面,增加美術專業(yè)知識的深度。在非遺文化中,如:書法、篆刻、陶藝、民族刺繡等,本身就屬于美術教育中的一部分。教師在開展美術教育時,經常會涉及書法知識、篆刻知識、陶藝知識及刺繡知識。將非遺文化與美術教育結合起來,可以使授課內容更加飽滿,充分利用中華傳統(tǒng)民族工藝的先天優(yōu)勢使學生接觸的知識體系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增加民族工藝相關知識的維度。在高校美術專業(yè)課上,教師可以介紹一些與專業(yè)相關的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如:皮藝、刺繡等。這些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分析這些藝術形式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藝術的豐富性、深刻性,形成個人獨特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豐富和積累與美術相關的各種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知識儲備。
(二)提高美術教育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內涵
對高校美術教育來說,非遺文化中民族工藝加入專業(yè)課程,其本身就是一種對非遺文化的尊重,也是對美術教育內容與形式的提升。具體來說,一方面,從“研究”的角度學習美術專業(yè)。非遺文化中民族工藝融入高校美術課堂之后,學生需要自主查閱相關資料、自主學習相關知識,以“研究”的方式,展開深度美術學習,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美術教育深度,實現(xiàn)更好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從“保護”的角度學習美術。非遺文化屬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財富,學習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責任,內心深處喚起對非遺文化中民族工藝的保護欲。正是這種保護欲,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學生學習。比如說,鑒賞優(yōu)秀的民族工藝美術作品時,在學生個人審美層次提升的同時,會從“保護”的視角出發(fā),自覺涉獵相關知識。
(三)啟發(fā)高校學生思維,提高民族工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非遺文化的加入,可以打開高校學生思維,讓高校學生深入思考:如何在“非遺文化”與“美術”之間的交集中找到突破點,使其為己所用,完成美術學業(yè)和實現(xiàn)自身價值?具體來說,第一,傳承非遺文化。非遺文化與美術結合后,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感知非遺文化的精髓,樹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創(chuàng)新發(fā)展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非遺文化由來已久,但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并非一成不變,其與現(xiàn)代科技接觸之后,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可以有新的表現(xiàn)形式及操作方法。學習非遺文化的過程中,高校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將“非遺文化中的民族工藝”與“美術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進行合理創(chuàng)新,讓傳統(tǒng)美術及工藝美術知識煥發(fā)新魅力,讓非遺文化展現(xiàn)新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