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河
沉靜,應該是江山的底色。我們喜歡用更多的律動方式,如陽光走讀的方式,魚兒暢游的方式,打開軒窗的方式,走近敞篷的方式,是因為想與江山互致生命的成長。
人們常以云的變幻來抒寫社會的交響,用流水來呈現(xiàn)時間的流淌,但又有誰真正敢把生命交給它們,交給某種習以為常的物質打理。風云際會,風雨再起;時光流逝,逝者如斯夫。一個兆示社會變局,一個呈現(xiàn)時間有序流動。
人們習慣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它,又用自以為是的想法去認知它。思考與認知,該屬于人類這個物種自身的吧,但誰敢說自己已經(jīng)摸清了物質的運行規(guī)律,找到了它的本真。
我們經(jīng)常說,人最終會被物質所異化,物質也會不會通過蒼穹和河流這樣說:請人類糾正自己瘋狂的行為與針鋒相對的語言,別總想異化我們,以獲取低廉的利潤。
既然闖入誰的家園,都會給對方減少舒適感,那就在有形和無形的籬笆前各自回轉吧,別把殘手爛腳單單指向我們。
物質是否與人類只在乎個人內心變化一樣,也在某種有知的感應層面,用自己的運動方式去尋找自身還沒擁有的東西,以激發(fā)同伴的斗志,增強族群的信心,最后形成這宇宙中屬于自己的生命色呢?
無論你身在房內房外,你都在天之下、地之上,無論你用多少美麗的文字與圖片去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你也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小類,極小部分。除自己之外,現(xiàn)代人很少會去花時間揣摩普通字畫背后的象征意義。
一個普通人用大眾習慣的思考與表達方式去展示自己,最終還是歸于普通。石子掉入河海時水膜的紋樣和給水體留下的行蹤,與小魚跳出水面掀開水膜時的紋樣和給水體留下的拋物線,似乎沒多大差別,且感覺是一樣的,只是視角完全不同。
睜開眼,陽光和你都在。
——選自《稻田文學》微信公眾平臺